诸葛福民 马美妮
摘 要:文化以其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和广博的时代包容性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文脉和思想的支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把握好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内涵及定位,透析二者的逻辑关系机理,探索建构的具体方法,加强理论与历史、现实的联系。在这一推进过程中,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追寻精神家园,对于提高话语内驱力、自觉而清醒地推进话语认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 D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7-056-04
一、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内涵及定位
(一)内涵
话语被不同学科和学者赋予不同的定义。福柯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1](P.159),巴赫金认为话语充盈着社会情态和意识形态内容。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在党的奋斗史和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确立和巩固,并不断拓宽其内涵容量,其本质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并引导广大民众积极践行。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是党借助文化的力量,对其理论进行解释和引导、用以表明立场的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其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体现为具有引领思想动态、引导舆论走向、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能力。[2](P.52)
(二)定位
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之时,便担负起社会发展主流思想的政治引导之重任,党的领导本质目标在于通过思想引导来整合社会的凝聚力。[3](P.4-5)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建构源于对自身文化思想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价值情感的激活唤醒,因此需要在文化的支撑下才能将其丰富的内涵和观念传递至民众。只有把握了文化、思想和舆论,才能深刻把握话语权的实质和核心,为在全球化语境中拓宽中国的文化向度奠定智力基础和思想来源,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价值遵循。
二、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关系机理
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生成,不是凭空而来,它与文化自信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有内在的联系和逻辑关系机理,具体表现为: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要求是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每一种欲求获取最大话语权的意识形态必将其自身立于某一哲学基础之上”[4](P.5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5]马克思主义具备的解释力与生命力,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发展直至当代所具备的价值与魅力,这为其指导地位的巩固提供了理论与现实的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先进性,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建构和文化自信建设指引了方向并奠定了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正是自觉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掌握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势,不断對话语内容作出优化调整,将话语权紧紧握在手中。
(二)以时代和国情为根据
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建立在中国具体实践的基础之上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任何话语的发展和诞生,也都是在一定的时代潮流下发生的,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根植于现实,它的来源是历史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以国情为依据,因此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建构理应从现实的维度出发进行综合把握,以事实来印证中国共产党话语的科学性,这是其发展的张力和动力所在。如果脱离实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则没有方向,也没有了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情、党的历史使命等情况发生变化,促使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创新发展。
(三)以大众化为归依
文化自信是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明确自己代表的是“与资产阶级不同的那一部分群众”[7](P.287)“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因此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建构必然不能脱离人民。同时,话语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需要包括人民在内的多方互动来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倡导的思想观念、文化和舆论是否适合大众的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是否能够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从而主动追随。
三、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的探索方法
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程的回顾,也是中国近现代史遭受重大挫折、多方挑战后多种考验的总结,更是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2](P.51)它是囊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完整文化谱系,蕴含着文化发展的过往、当代和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始终不渝地用文化的号召力来引领思考、言说和行动,才能凸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扩容其话语的魅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积蓄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文化底蕴和力量。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增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表现力
从原有的文化积蓄中寻找精神支撑,保持文化自信的连续性,才能更好地建构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优秀传统文化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虽然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无法描画当代中国的完整景象,当前的环境同过去相比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思想底蕴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失去自己的特色。因此,进入新时代,要从优秀传统文化母体中传承文化价值精华,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共产党的话语表达方式,给予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当代的出场形式。同样需要认识到,对于传统文化,单纯的返本开新是没有意义的,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建构并不是固守传统文化,拥抱丰富的文化而不知变通和交流,而是需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阐明和印证当今中国和国际形势,正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在坚守民族特色和底蕴、继承优秀因子的前提下,突破自我设限,增强其自身表现力。
(二)以革命文化的传承滋养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生命力
党和人民在革命岁月中创造出了充满特色的革命文化。回望历史,革命文化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话语的建构提供了丰厚的话语资源[8](P.100),它完整彻底地解释和阐述了中国一百多年来的革命运动,以及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道路和前途,为解释和构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提供历史依循;同时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传承至今,证实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合理性和正义性,是激励广大共产党员奋发有为的巨大精神力量。新中國成立以来,革命的词义变得越来越宽泛并获得更广泛的语义。[9](P.82)革命文化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养料和支撑,实现了由“被动”状态到“主动”状态的转化,广大党员更应以“不做桃花源中人”的变革精神,主动学习革命文化,将革命精神逐渐转化为带动现实发展的生命力。
(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落实凝聚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向心力
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成就归根结底是因为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制度与文化密不可分,并且在当代文化对于民众观念的认知和内化愈发凸显影响力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凝聚民心,发挥社会主义价值的引导力、驱动力,进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此建构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是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目标、个人发展趋向的精炼总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价值选择取向,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旗帜和内在动力,可以解释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治国理政等一系列理念的可持续性,以此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加强党内法规和文化制度建设,促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倡的文化观念自主、自觉转化为现实力量与优势。
(四)正视外来文化,筑牢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安全防线
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保持“内”与“外”的一致。跨文化交际使得中国共产党话语更加成熟,但是在争夺话语权与解释权的斗争中仍然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失语”境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任何大党、中党、小党,都要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经验,对别的党、别的国家的事情不应该随便指手画脚。”[10](P.236)因此,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维护,一方面要绷紧政治意识这根弦,这是巩固和锁牢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的关键。面对复杂的环境,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不畏惧意图不轨、“心怀杂念”的价值输送,在文化纷纭中保持自我,扭转话语建构中的无序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追求与西方政党平等的话语权,实现内外化的统一。另一方面是在认同文化“交集”的前提下,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理性来洞察西方话语传播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突破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包围,为构建世界平等的话语平台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遵循现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文化的发展定位,紧紧抓住文化发展中的核心要义,敏锐地抓紧舆论走向,正确稳固地引导民众的价值观,增强中国共产党话语的内驱力。同时要讲好中国故事,优化整合各个发展环节的配合,以此巩固和提高抵御文化风险的能级,以内外兼修的本领推动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有序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 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 何建春.文化自信视域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探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9(02).
[3] 武建竹.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9).
[4] 揭晓,王永贵.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基本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19(08).
[5]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6-30.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陈明琨,陶文昭.文化自信视阈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6).
[9] 赵绪生.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05).
[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刘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