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性之至
小小说《杭州路10号》是作家于德北颇有代表性的作品,通篇看似随性,但内在的意蕴让人动容,归纳起来是八个字:随性之至,匠心独具。
先说随性。首先是体现在语言上。当代东北作家中,阿成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作家,平民化的幽默能让人笑出泪来。或许,这也是东北这块黑土地上,人们天性的幽默使然。于德北同样具有这种让人在不经意的随性中笑出泪来的能力。这篇作品开头就充分发挥了东北人敞亮和随性的阔达感。
开篇第一句话:“我讲一个我的故事。”八个字,简单直接,开门见山,也奠定了主人公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为后文奇崛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所以我们说,好的作品,先要有好的开头,千万别小看开头,开头一句话往往奠定了全篇的风格、气场和故事的眼。此外,这八个字中出现了两个“我”,有两层作用,一是用第一人称,更能增加故事的可信度,把读者自然地带进来,增强代入感;二是多次出现“我”,是在强化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句话:“今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很重要。”这句话有点像作家汪曾祺惯用的闲笔写法。闲笔不闲,闲笔里藏着重重意象,闲笔里铺垫着大量暗含的情节。这种写法,于德北在这篇作品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使用。比如,第三段交代“我”的现状时,突然一再回到“从前”,而且突然冒出一句“我母亲给我讲的故事无法诉诸数字”。如果不去联系全篇来理解这段话,就会大感突兀,母亲到底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对我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作者并不去说明,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很多信息量都藏在短短一句话里,半睡半醒、欲说还休,这种朦胧美,这种随性美,恰恰是用闲笔来表现的重要技法。
第四段,再次用极其简洁的句法来表达,“所以,我说改变一个人不容易。”这句话既是对前面三句话的总结,也是对后面切入正题的一个引子。这也是高手写作时经常可以用到的连贯性写法。它起着上下衔接、贯通闲笔和正题的作用,是全篇的一把钥匙。为什么不容易?其实,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不在开头这三段话里,而是藏在后文的故事里。在这方面,汪曾祺的小小说《陈小手》将这种闲笔铺垫和贯穿性的写法发挥到了极致,一篇不足2000字的小说,三分之二处都用闲笔,直到结尾两句话才真正切入正题。
于德北对闲笔写法驾轻就熟,所以在切入正题后,笔锋依然“不老实”,在写故事的缘起时,没有像常规写法那样平铺直叙,而是继续发挥主人公随性的特点,一忽儿“棋战”,一忽儿“吃饭”,一忽儿“闭上眼睛”,一忽儿“诉说”——甚至直接冒出三个字“我激动”。后面又接连冒出了“乌--拉--”和“万岁”这样极其口语化的词汇。这种随心所欲的调侃式写法,也是于德北富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语言风格。
匠心独具
从写信开始,后半段的文风突然一转,主人公一下子安静下来。但这是作者为即将要出场的人物铺垫气场,也是为作品一直暗藏的意蕴做铺垫。如果细心品读全篇就会发现,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语言风格乃至人物气场有很大反差。可以说前半部分,作者想到哪写到哪,如汪洋恣肆的河水,后半部分则精细谨慎、小心翼翼。这种文风的转变,也是节奏上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形成疏密有致、张弛相间的艺术效果。
这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越往后看,越能深刻地感受到。如作者把信寄出去后的那一句话很精彩:“生活中竟有这么巧的事,巧得让人害怕。”这句话是小小说情节转折和冲突演进的启动器。既能达到提醒读者,让读者紧张起来,增强作品的戏剧性和现场感,又能为后面故事的变化提前准备气氛,达到预热的效果。作者在写接到回信后的场景时,同样用了类似这种垫笔写法。如“我不相信是因为从来没有人给我写信”“仿佛有无数只小手在信封里捣鬼”“人都有良心。我也有良心”等等。
作者在构思整个故事情节时,如何从普通的平民化生活里,造出匪夷所思的奇崛来,如何从一点点的渗透性情节推进中,很自然地到达作者藏了很久要表达的思想,这是作者下功夫反复酝酿的地方。看似天马行空的叙述,其实作者一直小心翼翼地在一层层剥开作品的外衣。不能剥得太快,读者容易产生惯性;不能剥得太直接,读者容易产生惰性;还不能剥得太粗犷,读者容易产生对作品的厌倦感。
在情节的推进上,作者是如何让意旨一点点沙漏似的浮出水面?从写信到收到回信,再到决定去拜访,作者穿插了一段主人公的“自省”。从“渐渐自省”到“渐渐不安”,再到“无法再忍受”,这种内心独白层层递进的心理活动描写,在情节演进上达到了三个作用:一是通过内心活动,烘托人物思想的演变,为后文营造的震撼设伏;二是通过这段心理活动,制造故事演化的理性逻辑,让作品更自然;三是通过这段心理刻画,暗示作品想要表达的意旨,有隐喻的效果。
构思独特
通篇作品,在看似机巧的语言和结构里,暗藏了作者独特的构思。比如结尾写老爷爷的死,写得很精致,很克制,很内敛。“照片是新的”而人已经死了;“照片上的人的微笑很健康很慈祥”,可照片下的人却得了“骨癌”;寫信人的名字叫小雪,身份却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这种巨大反差性的写法,正是作者刻意为之的地方。通过这种反差,反复震撼读者的心灵。
《杭州路10号》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当代小小说中为数不多的经典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正是作者将随性写法和匠心构思完美结合,从而赋予作品文本之外更多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于德北:吉林省小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长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情魅北漂》、小小说集《杭州路10号》《秋夜》等40部,获第三届小小说金麻雀奖、冰心图书奖。
许正文: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全国小小说高研班辅导老师,获得2018年度“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十佳新锐作家”奖。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