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课程的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2020-04-04 06:36杨楷芳张麦侠
计算机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众互联网+交流

杨楷芳,滕 笑,张麦侠,马 苗

(陕西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的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教育信息化2.0 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1-2],翻转课堂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传统教学内容以视频的方式转为课下,传统课堂时间则可以更加灵活地采用各种形式,重点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

在翻转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学生的“先学”效果,课中的“问题解决”效果,以及课后的“反馈评价”效果是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特别是翻转课堂将知识的传授放在了课前,因此课前视频的设计成为整个环节的关键点之一,有效保证这个关键点的质量是确保课前“先学”效果和后续学习过程得以高效开展的前提。

翻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的传授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新知的学习,而将知识的内化过程放在教室内[3-4]。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然而,只是简单地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容易使课前“先学”变为个人知识建构,使知识的学习流于形式。因此,保证课前“先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协同知识建构,又是课前视频设计的关键所在。

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实践分析

微信及其公众平台作为“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代表,其技术特征和传播特性都适合实现其与翻转课堂的有效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可为课堂教学提供后台数据分析、学习内容分模块群发、及时反馈解答等功能,为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提供新的支持方式[5]。因此,基于微信及其公众平台研究有效的翻转课堂应用方法,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的翻转课堂实践只是将传统课堂中需要讲授的内容放到课前,从而避免“满堂灌”。例如利用慕课资源,帮助学生完成课前的先学[6]。在这个过程中,若不重视课前视频内容的设计,则本质上仍属于“灌输式”教学,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出现“认知天花板”和“效果天花板”等现象[7]。因此,课前视频内容的设计应从提高学生观看积极性的角度入手,促进学生“先学”的发生和保证“先学”的效果[8]。另外,翻转课堂的开创者贝格曼(Jonathan Bergmann)、赛姆斯(Aaron Sams)等也强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需要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8]。目前很多翻转课堂实践更关注课中讨论时,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课前视频的设计往往只关注学习者初级层次的认知能力目标,忽略了学习者协同知识建构和学习过程中知识经验的交流和进化[7-9],因此,目前的翻转课堂普遍存在学生课前学习积极性差异大,缺乏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措施等问题[4]。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是公费师范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的核心模块[10]。该课程通常分课程学习和课程实践两个部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练”联系不紧密。教师讲授的教学理论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例展示以及实践练习,因而限制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2)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协作,实践课上学生的教学技能锻炼往往流于形式。

(3)课程考核以教师为主,无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分数很容易受到个人主观意志或喜好的影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其次,以教师打分为主的方式也削弱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整个教学实践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基于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翻转课堂实践方法通过关注翻转课堂课前学习视频的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课前学习的互动和交流,完成协同知识建构。该方法的课前教学实践可以有效促进课中的讨论和知识的学习,课中的学习内容又进一步促进课前实践的学习和交流,二者能够相互促进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2 基于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翻转课堂实践方法的实施

我们选择2017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费师范生共89 人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翻转课堂实践探索。2017—2018年度第2 学期该课程共17 周,整个课程的讲授分为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练习两部分。

传统的翻转课堂一般通过教师在课前制作微课视频,以教师为主讲人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先学”。如前所述,这种方法虽然将传统课堂的讲授内容放到了课前,从而避免“满堂灌”,但本质上仍属于“灌输式”教学,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协同交流,因此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由学生作为主讲人,通过开展“微课比赛”帮助学生完成课前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先学”。

在课程开始前,注册“楷书教学”微信公众号。基于此平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的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步骤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科教学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整个学习过程分理论学习阶段、课前实践练习阶段、课中实践交流阶段以及课后反馈阶段,其中课前理论学习阶段为后续所有实践环节的基础,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概念的学习,为学生后续所有环节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开始教学实践学习阶段,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教学实践开始后相互促进,完成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最后是课后反馈环节,通过总结整个学习过程,为每位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反馈结果,从而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进一步升华。

2.1 理论学习阶段

该阶段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项目教学法等向学生系统地论述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含义与特征、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手段等内容。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教学规律以及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知识。在这一阶段,微信公众号提供问答功能和大纲查阅等功能,也会定期推送相关教学理论、教学技巧、教学感悟等内容供学生查阅和学习。

2.2 课前实践练习阶段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理论课学习之后,开展以微课比赛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实践。学生基于理论课的学习内容,任选教材中的一部分进行教学实践展示,并在课下完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以及录制完成5min 左右的微课;然后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顺序推送学生的教学实践作品,推文包含学生的教学设计以及微课视频,其他同学通过扫描二维码为当前展示的微课作品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式如下。

首先,每位学生微课作品的评分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同学的互评得分、教师的评分、同学的投票数和点赞数的转化分值。同学互评通过扫描教学评价问卷二维码完成对每位同学作品的教学评价,每一份问卷分别从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3 个方面对参赛作品细化评价。为了保证每位学生的微课作品都能得到足够数量的同学互评,我们规定每个微课作品可被评价6 次。学生还可以通过投票和点赞的方式为当前微课作品给出自己的评价。实践表明,上述评价机制可以明显调动学生参与课前实践练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课前学习的互动交流。

2.3 课中实践交流阶段

微课比赛开始后,每次上课前,教师展示前一周已推送微课作品的互评数据、投票点赞数据的统计结果以及教师评分。在实践课上,将不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而是分组对上一周推送微课作品进行讨论。分析每个微课作品采用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优缺点,然后教师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分组讨论为微课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完成教学技能相关知识的修正与内化。

在课堂上,由于这些微课作品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和展示的,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都很主动,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支持其进行微课作品的创新性设计和制作,在翻转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其理论知识的内化吸收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课上实践能力的锻炼又反过来促进后续学生微课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帮助其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实践环节示意图如图2 所示。基于文献[8]中提出的“互联网+”下翻转课堂的知识建构模型,采用适用于学科教学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交替前进,前后过程相互增强,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图2 课程实践环节示意图

2.4 课后反馈阶段

经过理论课的学习、课前的微课比赛互评以及课堂的互动交流,学生基本完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知识的构建和内化,并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应用。在课后,学生在对其他同学的微课作品进行点评的过程中,又对其所学进一步完成知识的升华。

微课比赛结束后,通过两种形式对学生在2017—2018 年度第2 学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进行反馈,即图文形式和视频形式。图文形式中,为每位学生的表现制作一个小图片。每个图片分4个维度展示学生的表现,分别为人气指数、热心指数、能量指数和实力指数,其中人气指数=点赞数+投票数,热心指数=为他人评价次数,能量指数=同学互评得分,实力指数=教师评分。为了更形象地展示每位学生的实践表现,可提供视频反馈,将所有学生的表现整合成一个小视频,视频中是一个娃娃脸,动态地展示学生表现的变化,其中娃娃脸的大小表示学生微课作品的教师得分,小人的左右眼睛的大小分别表示学生互评得分和投票点赞的总数,小人的嘴巴为该学生给他人评价的次数。具体内容可见公众号。图文和视频形式的学习反馈,动态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他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特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指出了努力方向。学期结束,学生反映这样的反馈方式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在整个学习阶段的表现,而且非常生动有趣,使学生更愿意接受反馈所给出的结果。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将学生从固定的课堂时间解放出来,从枯燥的教师讲解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实践形式中解放出来,让学习变得更灵活和主动,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中,实现随时随地可以学,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反复锻炼和提高。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得到加强。

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翻转课堂实践方法的实施效果

3.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图3 学生微课作品相关得分分析

首先,我们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调研了学生对于本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和学习感受。全班共89人,共收到答卷85 份。

通过调查,共有89.55%的学生认为通过理论讲授结合微信公众号的学习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能,其中83.5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32.84%的学生最喜欢公众号中教学经验分享类的内容;31.14%的学生最喜欢幻灯片制作技巧等内容。关于教学实践(微课比赛)的评价模式,74.63%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设置的评价方法基本公平,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2 学习成绩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成绩,包括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得分,如图3 所示,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1)在微课展示一开始,学生互评得到的成绩与教师给出的评分相比,学生互评成绩波动较大。通过交流发现,这是因为学生无法熟练地应用学到的教学理论知识完成对其他同学的微课视频进行有效的评价。这种现象随着比赛的推进逐步减弱,且波动与教师评分趋势逐渐趋于一致。

(2)教师评分随比赛推进逐渐提高,而学生互评的成绩呈现分数剧烈波动到平稳波动,并在比赛的最后一段评分整体偏低。首先,教师评分逐渐走高,说明学生通过不断地在课下观看同学的微课视频以及上课的交流讨论,其教学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其次,学生互评成绩在最后整体偏低,根据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主要原因为目前设置的比赛赛程太长(本次比赛长达3 个月),学生心理有所疲惫。

(3)学生的成绩在比赛中间段最好,主要原因是经过课前教学设计、微课视频制作以及课上交流讨论后,学生教学能力逐步提高,在比赛中间时段出现了能力提升的高峰。然而,本门课程是大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多,而学生的微课视频每周只推送3 次,每次推送3~5 个,耗费了近3 个月的时间。随着比赛的进行,学生能力的提升出现瓶颈,学生身心出现疲惫状态,学生在进行互评时开始大量出现敷衍状态。从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数据来看,学生互评时打分的时间大幅缩短,有时甚至只用了30s 就完成了整个评价。因此,后续研究需要重点关注通过赛程的设计,进一步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结语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进一步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改进。

(1)通过设计教学技能比赛的整个环节,保证学生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由于学生数量多、课时少,微课比赛耗时近3 个月,学生在比赛后期出现疲惫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技能实践的效果。

(2)建立及时反馈机制,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得到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的学习能力提升或下降的反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学生在进行互评后如能及时在公众平台中显示学生目前的人气得分、互评得分等,将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翻转课堂课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协同知识建构的作用,将进一步促进翻转课堂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公众互联网+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