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6日至10日,北京市朝阳区东方德才学校500多名中小学生开展了人生远足红旗渠、响堂山、邯郸博物馆和粮画小镇一线的研学旅行活动。在浩浩荡荡的学生行进队伍中,由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综合培训部教师刘继玲,即笔者;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张一鸣;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苗黎薇组成了课程观察组,我们三人也开始了策划已久的课程观察之旅……
我们要做的事
研学旅行是一个陌生的熟悉事。说它陌生,是因为“研学旅行”一词最早是在2016年12月11部委颁发的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出现,之后研学旅行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被列为中小学综合实践的课程内容,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实践与落实。说它熟悉,是因为研学旅行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游历,中国古人的游历传统以及现代演变的春秋游和泊来的营地教育,其理论根基承继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以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的思想脉络。
研学旅行是一个跨界的事。如何将研学旅行更多地赋予教育意义,是学校层面更多考虑的问题。研学旅行课程化逐渐成为共识。然而,由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实践层面研学旅行课程的品质参差不齐,教育界对课程质量的期待还远未实现。
在课程的要素中,评价是关键的一环。课程评价本身能够诊断学生的收获,另外,课程评价也能引领课程的开发。合理的课程评价标准及实施是课程质量的保障。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课程观察小团队的任务便是:研制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标准、设计课程目标和活动、观察学生行为、撰写观察故事、总结评析。
我们的观察准备
隐形武器:围绕领导力、情绪力和学习力三大维度,我们构建了针对研学旅行这一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特殊课程的学生学习品质评价标准。
可见武器:粮画小镇地图。
终极任务:完成“为粮画小镇居民画像”的学习活动。
排兵布阵:课程观察团队分别跟踪初二年级3个小组的活动全过程,重点聚焦6名差异性较大学生。为了保护隐私,在下文中我们称其为A同学、B同学、C同学、D同学、E同学和F同学。(6名学生平均分布在3个组里,被观察小组和被观察学生不知情)
观察故事——学习力的故事
“为粮画小镇居民画像”活动看似简单,实质上从学习力上需要学生细致观察、整合信息。学生需要深度思考粮画小镇在当今美丽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的转型、城镇化以及农民的生存生活方式变革等系列问题;对小镇的今昔有一种感悟,从而激发内心对国家、党的政策的认同,对广袤农村及农民产生基于了解而达到的深切的理解,甚至是乐于投入其中的职业规划的萌芽。
由于面向的是初二的学生,他们社会参与层面的经验稀少,对农村生态陌生。我们主要观察的是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学生的调研能力,解构要点主要包括情境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过程中表现的勇气、沟通和合作能力。
1.漫长的抉择
我所跟踪的小组有6名学生,其中男生4名,女生2名。
犹豫: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要往哪里走,组长E同学拿着地图皱着眉毛,其他同学静默。
瞬间的决定:“不如我们去吃烤串吧。”一名男同学指着地图上的标识。“对,顺便去看看艾艾湖。”刚才自由活动之前,导游指了指这边说是艾艾湖,看来给组长E留下了印象。他快速用手指画了个环形路线,没有表决,6人的队伍便开始行进起来。4名男同学走在前面,2名女同学走在后面,彼此没有任何言语和眼神的交流。
一次小小的争吵:男同学的团队渐渐和女同学的团队拉开了距离,组长E偶尔回了回头,大声说:“别看手机了,跟上。”语气有责怪的意思,女同学F拉下了脸:“没看手机,瞎说什么呢!”但脚下的步子加快了。
迷路:小镇虽然不大,但走的路线没有其他什么人,组长E终于狐疑起来,这是哪里呢?很快他打开手机里的指南针,对着地图确定了方向。同时,另一名同学指着路牌说,是艾艾湖,这边是对的。
像小鸟一样飞过去:拐过一个弯,后面的2名女生突然快步超了过去,原来前面是卖饮料和冰淇凌的小店。小店门口早已聚集了其他小组的同学,小店的生意突然红火起来。6名同学中有4名都买了各色的小吃。有一个清秀的男生一脸淡然地坐在旁边。“你不买点啊?”我问他。他伸了一下懒腰,答非所问:“累了,休息一会儿。”我将目光转向组长E,等待他如何组织完成本次任务。时间已经过了25分钟,本小组还没有触及学习任务。
最终的决定:看似漫不经心,組长E问其他的组,你们完成任务了吗?得知别的组已经完成调研任务,E显得有点吃惊。一名男同学说,要不问问导游吧,导游也是粮画小镇的。有两名同学表示附和。F同学说:“他们不见得是粮画小镇本地的居民。”说话间,一名穿着绿马甲的导游从身边擦肩而过了。“要不,”一名组员将眼光转向了路过的一个妈妈,身边跟着两个孩子,犹豫间,三个人也都走过去了,“还是问路边的粮画姑娘吧。”另外一名同学指了指正在做粮画的小镇的形象代表。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已经将她们包围了。小组同学漫无目的地进了一个工艺品店,一位中年的阿姨坐在桌前。我看见组长E似乎下了决心,往前走了走。F同学小声嘀咕“她在工作!”然而E已经慌里慌张地开始他的采访了。“请问,您家里成员有谁?”“我家里,”阿姨显然被突兀的问话噎了一下,“三口人。”“你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就是卖这个工艺品喽。”“这个小镇改造成特色小镇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有吧,收入多了。”“你对小镇有什么期望吗?”“希望游客越来越多吧,这样经济能好。”对话非常简洁,E放下手里的学习活动单,问完了。他转过身子,没有忘记对阿姨说声谢谢,这是我们在车上布置任务的时候一再强调的。他突然想起要照一张相片作为纪念,然而招呼了半天,像隐身人一样躲在旁边的组员们上来了两名。但在另一个组员掏出手机准备照的过程中,他们又都跑开了,留下组长E和被采访者的留影。
半成品:采访结束了,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在晚餐前完成一个访谈过程和感受的作品。组长E扫了一眼女生们,然后对F说:“这个任务给你吧。””为什么?”“你的作文老38分。”“我哪有38分了,只有36分,有时还不到。”组长E没有把任务分配下去,便不再说话了,看了我一眼,说结束了,解散了。言下之意,我可以不跟着他们了。在转移到邯郸的车上,各个小组都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组长E一直在看手机。他在构思作品,然而过一会儿我去看他,他又在打游戏了。其他的组员都各自忙着,有的听耳机,有的睡觉。我说你分配一下啊,他说我做得了。由于下午紧接着有其他的考察景点,我们要求同学们是在30分钟内完成,E所在的组并没有在规定时间内交给我他们的作品。
2.亮点:组长E的信息整合能力
组长E是我重点观察的对象。他具备一定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过程中时时刻刻的组织、决策和行动当中,这方面评析我们不在这里赘述。来探讨另一个维度——信息整合能力,我发现他能够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寻求更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来支持自己任务的完成。比如,迷路了,对照地图马上用指南针(技术应用能力)、问别的组调研情况(非正式地探寻信息)、向导游和我索要给他们拍的照片作为作品的素材(运用恰当方式收集信息)……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是知识爆炸为特征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个核心能力,组长E展现了良好的信息整合的视野和意识。
3.趣点:男女生的微妙界限
小组中男女生自动生成的小群体的分隔与接触,是我在观察中饶有兴趣的关注点。组长E是一个“民间”权威者,这主要与他的个人性格外向和人际交往活络相关,但按“官方”的以成绩和思想的评定标准,显然女生F是更具权威者。他们两者的形象无疑是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和他人认同的。在活动过程中,组长E在前半段一直是主导,没有征求过女生的建议。女生也没有主动参与进来。但当迟迟没有确定调研对象的时候,他很自然地去求助了女生F,女生F也很自然地开始参与决策,组长E这时对全体组员说,大家都听F的,同学们也没有表示异议。男生女生的交流,在我观测的这个组里,主要限于正式的事情,他们之间很少有额外的交流,有可能是不熟悉的原因。但我也看到其他组里,有个别特别外向的女孩和男孩混成一团地说话和玩耍。另外一组的男女生之间据说因为一件小事爆发了冲突,最后以女孩哭泣、男孩道歉告终。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的交流,以两种极端的方式在展开,一种是以看似互不相干的方式在交往,但敏感的眼神中实质上在时时关注着对方的存在。另一种却显得过于亲密,主要是活泼开朗的女孩靠近男生群体,打成一片。总之,男孩与女孩彼此把对方其实作为很重要的一部分纳入自己的行为处事的范畴。在尊重权威方面,他们不带任何性别的歧视,他们眼中男女生是平等的。但总体感觉初二女生的成熟度还是高于男生。
4.生长点:选择与深入
从不断错过合适的访谈对象来看,同学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勇气面对与陌生人的沟通。另外,对于采访什么样的人合适,后来我访谈组长E为什么选择工艺店里的阿姨,组长E告诉我是因为人少,为采访提供了便利。这主要是从客观条件来判断调研对象的合理性。如果学生深度理解了此次研学旅行活动的深刻背景,或者说对中国现在的社会状况和农村情况有一定层面的了解,会思考选择什么样的调研对象的问题。可能会选择儿童,会选择老人,与一般乡村的留守人群做对比分析,也可能会选择男性青壮年,与外出到城市打工的劳动力做对比分析,還可能会选择小镇里的外乡人,分析宁愿到小镇而不到就近的大城市打工的原因。这样可能我们的调研会触及更深刻的社会现象。
从调研的互动来看,组长E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在进行访谈(当然,我们给予的时间也很有限),没有深度思索活动本身的意义,以及访谈可能带来的意义。这是长期进行接受式学科教育带来的思维的单向和肤浅,以及与社会生活经验的脱节。因此,研学旅行作为综合的实践性教育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文化体验、自我管理的能力。
和孩子们相伴的学习时光充实而又难忘。对他们的观察,其实是作为观察者自身的一次内心审视,不仅是人性的审视,也是职业的审视。我想由衷地对每一个孩子说,认识你所不知道的“你”,每个人都有闪光的一面——发现我们自己。每一个人又都没那么完美——悦纳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加自己的影响力。每一个人都要有更高的要求——终身学习与祖国共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