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夏青峰
北京中学是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朝阳区政府主办的一所12年一贯制公办学校,致力于办成一所具有北京风格、中国气质与世界胸怀的现代学校。
北京中学坚持立德树人,遵循“国际化、现代化、高品质”的办学定位,实施文化立校、民主治校、学术兴校、开放办学的发展策略,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努力探索教与学方式变革,积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与学生成长规律的新型育人模式,形成了民主自由而又理性法治的校园和美育人文化。
北京中学文化是让学校致力于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崇高的追求,真正的幸福孕育于艱苦的奋斗。学校建立以尊重和信任为主要特征的人文教育环境,引导、支持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上下功夫,以“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以“四有教师”“四个引路人”为导向,发挥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共筑“为人为师”的精神家园,践行着“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
追求和美是北京中学师生生活方式。在北京中学和美的育人文化氛围中,每个人都把和而不同、乐在其中,让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态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各美其美”修炼自我,以“美人之美”和睦相处,从而让北京中学,北京中学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尊重个体趣能,选课走班教学
学校通过贯通式培养的方式,育人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兴趣、能力和志向,让学生参与选择,课程设置也是如此。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式,学生喜欢自主性学习可以参加自修班;学生是研究型的可以参加研修班;需要教师多指导的学生可以参加导修班;喜欢听教师多讲的学生可以参加讲修班。这样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北京中学课程体系逐步设立了四种教学方式,即自修、研修、导修、讲修。这样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学习方式走班分类,家长和学生在学期之初,共同商量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方式在校学习和生活。
1.学会选择
对于学生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要细致地了解自己的优势或劣势、学习习惯、基础水平,才能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和同样学习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更有助于大家互相交流讨论,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个性化地指导学生。
2.学会自律
五寸之矩,尺天下之方。学生在课堂中是主动参与的,自修课更是如此,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主动查找学习资料,主动做适合自己的练习。而在研修和导修的课堂上,学生要认真听,仔细想,安心研,做笔记等。学生要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在走班制环境下,学生学会了增强自己的自控力,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法布尔说过: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最重要的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因此,学生首先要有认真学习、专注学习的觉悟,不被闲心杂念、各种诱惑所干扰,合理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从而让学习掌握在自己手中。
3.合理规划
在走班制下学生教室比较分散,作业也不是统一发在班里。一方面,学生要学会自我规划,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作业放在哪里,如何安排自己的课程,自己都要想好。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会时间规划,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有条理地学习生活,这样不会千头万绪杂乱无章,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北京中学的走班制学习,让学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希望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状态,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自由的。
读万卷诗书,行万里中华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为了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在课内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例如,“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主题教育活动,我们把课堂搬到祖国山水间,学生们在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中开展实践学习。
1.文化寻根
阅历课程是北京中学每个学期小学段结束后安排的一个社会实践性综合课程。学生带着有形任务,比如学习单、研究课题、旅行日志等进行开放性的学习;还带着无形的任务,比如安全意识、规则意识、文明素养、文博意识、文化学习、团队合作等。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做课题的任务,履行着行程中的监护职责,用全新的方式诠释着教与学。
学校根据外出实践内容设立了“志愿服务组”和“课题组”,每名学生只能参加其中一组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组内细分生活管理、宣传报道、导游服务、活动策划四个小组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研学过程中的宾馆住宿、查房巡寝、消防演练、实时官微报道、沿途导游服务、实践地主题活动设计等,都由学生一手操作完成;课题组则分为自然、人文、艺术三个课题研究类别,供学生选择。学生不管是参加课题组,还是志愿组,面对着阅历课程中的问题需要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及时解决、总结、反馈。
六年来,学生们走遍祖国大好河山,我们看过峨眉云海、黄山日出、草原壮丽、森林辽阔、大漠孤烟,感受到江山如此多娇;体验过孔府“六艺”,采访过陕北“老腔”,触摸过始皇帝“兵马俑”。历史沧桑家国情愫,心中有了国家,自然就有爱。我们走过一个地方就会举行一场诗会,用学生稚嫩的诗歌,吟唱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各地人情的赞美,领悟中华千年传统文化。一万多公里的行走是对学生文化寻根的真实写照,百万字的研学报告是学生文化内涵之旅的深厚记载。这就是知行合一,与祖国同呼吸,与文化同自信,与人类同命运。
2.学习中心
构建师生的学习中心。北京中学不仅在“学什么”上做文章,还要在“怎么学”上下功夫,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最适合的进度去学习。学校通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实现了学生能够自由地学习、可见地学习、融通地学习。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成长,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创新,为学生能“享幸福人生,做中华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世界的美好。课程目标着力于“四个学会”,如图2。
图2 课程目标
学校课程分设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潜能课程三部分。其中,基础课程是执行国家课程并予以一定的校本化改进;拓展课程与潜能课程是校本课程。拓展课程分设五大系列,分别为学院系列、阅历系列、健身系列、雅趣系列和服务系列。潜能课程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分设必修与选修内容,潜能课程为选修内容。这些课程实施分别从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四个方面展开,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四个侧面。学校的课程特点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的课程模式。
3.方式变革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的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引导学生构建现代教与学方式成为学校关注的重要课题。北京中学建校之初就明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自主探究、协作模式、交流互动、多元评价方面的教与学应用策略,将各学科教学融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联网+”模式学习等现代化学习方式中,并在数学、物理、书法等学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自主开发了相关的完整课程体系,线上线下课堂模式基本形成。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上,打破了壁垒。北京中学一方面引进了更多的资源入校,把学生的视野打开;另一方面,打破了书本、教室、教师和校园的界限,引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大社会、大世界,让师生去经历、去体验、去实践,去提升。如学生们参加了暑期行知项目,在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做科学考察,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做分析、搞研究,完成各项论文、课题百余篇。其中,“探究四种兰科植物的繁殖能力及培育方法”“雄蜂工蜂社会分工的行为观测”等研究,荣获全国、市级小院士奖项。学生们成绩也越来越优秀,科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在不断提高,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助于基础学科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结,形成了更有意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创新沃土
北京中学构建师生的创新沃土,和美文化体系在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上指引方向并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学校为学生们营造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崇尚科技的氛围,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学生们也自主成立或参加各种社团,为自己的青春涂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学生组织的FTC机器人科技社,完全出于学生们自己的兴趣,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训练,设计方案、制造零件、不断修改完善,在FTC世锦赛上一举获得最佳设计奖。
學校还专门拿出课时安排“创意发明”“创新思维”课程,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学生们观察到公共卫生间抽纸器使用不方便,就设计了“自动定量抽纸器”,在第71届德国纽伦堡发明展IENA上,获得了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银奖和第12届世界创意节金奖。
在创新的基础上,北京中学实施了个性化评价、激励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通过系统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认识自我,鼓励学生自我成长、积极成长,多方面地进行自我发展。
北京中学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聚焦课堂教学,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助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和跨学科综合学习,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