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芳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化问题逐渐凸显,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经济过度金融化的形成逻辑,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经济过度金融化的风险问题以及相应的治理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形成逻辑;风险问题;治理路径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金融化的形成。整体来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金融化倾向,一方面金融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大量资金空转,脱实向虚倾向明显;另一方面金融投资过于活跃,目前已经基本形成全民投资的热潮。因此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形成逻辑、潜在风险以及治疗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保障我国实体经济以及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 我国经济过度金融化的形成逻辑
1.1 虚拟经济不断扩张
由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实体经济在发展中具有巨大的税负压力,进而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对称发展,不仅体现在金融行业虚拟资本不断积累的宏观角度上,还体现在非金融企业金融投资日益活跃的微观角度上[1]。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既可以为金融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促进更多的非金融企业参与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对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进行挤压,降低社会资本参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促使实体企业逐渐脱离原来的经营主业。
1.2 资本趋利提供不懈动力
基于经济学理论,资本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取利益,但是资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两种经济后果,一是提高社会整体的资产价值水平,二是引发经济波动。对我国来说,生产性行业资本投资渠道相对较少,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显著,在经济发展中所创造的大量货币财富为了进一步获取回报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价值洼地进行投资。因此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景气以及金融杠杆遍布的大背景下,很多资金进入了房地产以及金融等行业,形成了放大的马太效应,这为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此外目前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相对落后,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现象,即一些行业金融化严重,而一些行业金融化欠缺,这为金融投机创造了条件。
1.3 金融衍生品充当关键载体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这为经济金融化充当了关键载体。近些年我国各种金融衍生品不断创新,国内金融交易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衍生品的保证金制度为金融市场资金杠杆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交易杠杆的作用下投机交易规模不断增加,进而导致虚拟经济的空前繁荣。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主要关注短期收益情况,因此并没有真正考虑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导致国内金融体系的发展偏离经济发展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金融化[2]。除此之外,金融衍生品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其价格发现功能,进而导致价格扭曲,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 我国经济过度金融化的风险问题
2.1 实体经济发展脱实向虚
经济发展金融化导致社会资金更多的流向金融领域,金融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容易导致金融投机行为的产生,降低社会资本参与实体经济投资的意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开始国内资本参与实体生产领域投资的积极性逐年降低,并且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速度逐年下滑。此外从2015年开始我国受到货币类资产利率的影响,导致大量的社会资金进入了各类资产市场,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汇率市场以及债券市场等。整体来说经济发展金融化导致社会金融投资与实体经济投资之间本末倒置,进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2 资产价格“泡沫化”日益加剧
经济发展金融化促进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金融领域,导致过多的资金投资需求较少的高收益投资资产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造成了金融投资领域的资产荒,进而促进形成了经济系统中的“局部泡沫”。此外金融市场還具有放大效应以及传染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实体经济领域中对于产品的需求以及价格预期的判断,进而导致资产价格脱离正常轨道。同时过度的金融投资也会导致重要资源价格发生异常波动,加深经济发展对债务杠杆的依赖程度,容易引发债务风险的产生。
2.3 加大社会分配的两极分化
对于金融资本来说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其只有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提升金融利润的整体水平。但是经济发展金融化将金融资本作为资本增值的重要来源,通过金融活动赚取利润,这将进一步更加社会的两极分化[3]。从资产性收入角度进行分析,由于我国金融资产分布的显著失衡,将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分配更倾向于拥有金融资产的部门和个人,金融资产的规模将会直接影响社会收入分配的情况。
2.4 对金融监管体系造成巨大冲击
经济发展金融化促使我国金融机构更加脆弱,金融风险持续累积,这为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提出了挑战。以M2供应量为例进行分析,我国2017年M2供应量约为170万亿元,M2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超过200%,但是美国的这一比值为0.9。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度金融化,因此股票市场以及债市和汇市非常容易出现炒作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M2的不可控性,进而难以对实体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以及货币政策调整方向进行有效反映。同时在经济发展金融化的背景下,金融波动对于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显著增加,容易导致金融风险。
3 经济过度金融化的治理路径
3.1 合理监管引导金融回归本质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最终目的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如今经济发展金融化的背景下应该通过合理的监管,促使金融发展回归本质,避免资金脱实向虚。一方面目前我国各种金融衍生品类型不断增加,国家政府在金融行业监管中应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系统完善的金融衍生品监督管理体系,发挥金融工具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基于当前我国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应该尽快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金融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分业监管以及混业监管的协同配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此外还应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加强供给侧改革,破解金融内部循环套利的困局,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稳健有序推进金融去杠杆进程
金融资本由于难以从产业投资中获利,进而导致金融资本杠杆不断增加,金融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金融风险不断累积。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驱动下,很多金融机构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推出了多种交叉型金融产品。受到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杠杆等问题的影响,混业经营的金融生态容易出现局部性以及交叉性的局部金融风险。由于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和扩散性特点,因此局部金融风险如果控制不好将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了有效化解金融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去杠杆措施。在未来的金融行业监管中应该采用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监管框架,并采取税收优惠以及金融优惠等多种有效措施来管制门槛,提升实体经济的边际报酬率,促使在金融系统中空转的资金能够回流到实体经济中,更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3.3 加大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力度
互联网金融是近些年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金融发展模式,具有天然的创新属性。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既推动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风险防控提出了挑战。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还存在很多监管漏洞以及监管空白,导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险象环生。尤其是近些年P2P平台的集中暴雷让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充满了担忧。导致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金融化的治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力度,在创新和合规的博弈中,应该有效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基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集团化发展趋势以及跨行业、跨市场以及跨部门的特点,健全监管顶层设计,加强综合监管;其次应该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最后还应该充分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作用,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促使其健康稳定發展。
4 结束语
经济发展金融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十分正常的现象。但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经济金融化已经发展过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社会投机氛围较为严重,企业发展积极性不高,社会资本投资实体经济发展的意愿不强等。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应该有效协调好经济金融化与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发挥金融行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建波, 高翔. 经济金融化挤出了企业实体投资吗?——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6(05):145-146.
[2] 刘贯春, 刘媛媛, 闵敏. 经济金融化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 管理科学学报, 2019(3):71-89.
[3] 徐云松. 中国经济金融化的演进趋势与路径选择——基于总量与结构视角的分析[J]. 征信, 2017, 35(6):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