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两地如何唱好“双城记”?《当代党员》(CQDK全媒体)近日专访了成渝经济区“双核椭圆模型”的提出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
CQDK全媒体: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名称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李后强:名称的变化意味着认识更加深刻、定位更加精准、目标更加清晰、重点更加明确、层次更加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键词是“双城”和“经济圈”,核心是“城”和“圈”。“城”的内核是人,“圈”的内核是业,要求产城共融。我们要把“双城”变“双赢”,把“双城记”演成“双赢戏”。
成渝地区处于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华南重要的结合部,是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自古以来成渝“一家亲”,同住长江头,共饮一江水,成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成渝地区是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历史最悠久、产业优势最明显、科技实力最雄厚、资源优势最突出、基础设施最完善、经濟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区域。按照国务院2016年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划定的范围,截至2018年底,成渝地区幅员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亿人,地区生产总值5 6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3%、6.89%和6.25%。从城市规模和经济活力来看,成渝城市群毫无疑问具有成为中国“第四极”的潜力,并有希望成长为世界级的城市群。
从“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到今天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名称的变化是我们对这个区域发展认识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成渝城市群是世界为数不多的“AA型双核型椭圆城市群”,因此,中央这次提出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唱好‘双城记”。如果我们把重庆和成都作为椭圆的焦点,其他市区县作为“行星”,可以画出一个像“双黄蛋”的经济圈,这是一个遵循差异协同规律的整体区域,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协同效应。这是一种非线性耦合效应,1+1>2,特别是该经济区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CQDK全媒体: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到,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在培育成都和重庆两大现代化都市圈方面,您认为成渝两地有何机遇和挑战?
李后强:目前最大的机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川、重庆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新时代川渝发展导航定向、赋予了新的重大使命。二是国家多重战略的叠加。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掀起了对中国经济“第四极”的热烈讨论。这次中央明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再加上西部大开发等,川渝两地可谓拥有了多重优势。三是双城“东进西拓”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川渝两地不断以充满新意的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由过去的“框架协议”“备忘录”转向了更多的“具体方案”“具体项目”。成都实施的“东进”战略引导着重大项目布局不断往东朝重庆方向延伸;渝西片区成为重庆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区域,其“西进”朝成都发展的趋势明显。东进西拓,相向发展,“双星”辉映,充满着无限生机和光明。
目前最大的挑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硬核不硬。都市圈是城市群的硬核,打造都市圈是构建城市群的必要环节和路径。成渝城市群要在2030年实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跨越,最关键的在于加快建成成渝两大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近10年间,川渝地区生产总值虽取得了年均超过10%的增长率、接近6万亿元的规模,但与长三角城市群(21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10万亿元)、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26万亿元)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22万亿元)等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发展差距明显。一句话,极核尚不够强,次极城市发育严重不足,经济密度偏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城际交通发展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与社会领域发展失衡等。二是短板太短。除城市体量规模较小外,成渝地区还存在着产业同构程度较高、公共服务能力较弱、行政分割制约较强、协同组织机制较差等突出问题,而这些都是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须首先补齐的短板。三是矛盾交织。城市化率不高和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阶段性特征,使得成渝地区在开发与保护、保粮食与促增收、人才需求大与人口老龄化、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欠账大与地方债务负担较重等方面矛盾都特别突出。
CQDK全媒体: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到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在这方面两地该如何着力?
李后强:四川盆地素称“四塞之国”,这种封锁的盆地地缘,恰恰点燃了巴蜀先民“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激情,激发了巴蜀先民打开夔门、跳出盆地、闯出血路、寻求发展的欲望。所以巴蜀文化骨子里就有“开明开放”的特色因子,成渝地区历来就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发源之地。汉使张骞在大夏所见蜀布、邛杖,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均诞生在成都,四川向阳公社率先发起土地家庭责任承包等都是有力的明证。今天的成渝地区已成为“三带战略”布局的“心脏”,中国西部的“天眼”。双城经济圈正如“心脏”的两个“心房”,或是磁场的正负磁极,有着很大的极化效应。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正像“心脏”源源不断为人体输血、供氧一样,为中国西部提供了巨大的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区域带动力,正日益牵引中国西部开放格局的大变化,基础建设的大提速,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正逐渐成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发动机”“火车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国家战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整合成渝地区新优势,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是给市场放权,着力培育世界级企业。2016年8月,重庆和四川同时获批成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这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资源。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词就在于“自由”二字,多一些自由发展空间,少一些政府不恰当的管制约束。自贸试验区,其实就应该同上海自贸区一样,进行负面清单管理,目的为“放”而生,真正培育出世界级的“独角兽”企业;自贸试验区,其实就应该是思想解放区、责任担当区、压力试验区、内外链接区、政策研制区、探索先行区。成渝要联手共建“中国西部硅谷”、大科学中心、中国金融中心、世界级大学等。
二是把资源整合,强力促进区域间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集聚了长江上游的优势资源,可以借助长江经济带这一黄金水道,密切与东部、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有效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先进产业和生产要素的集聚,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
三是让开放走远,深度参与国际间合作。联合探索陆上贸易规则,联袂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和资源,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联动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真正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前沿,深度参与欧亚市场的经贸往来和国际经济合作,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真正成为“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交汇点。
CODK全媒體:成渝两地本身联系就比较紧密,这次会议提出两地要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这个领域。两地还有哪些合作的空间?
李后强:“双城”的核心是人,人有多种需求,其中生活需求最基本。高品质生活最重要的是居住环境。四川盆地被誉为“天府之国”,适中的经纬位置使四川盆地气候类型多样、雨热同季、温暖湿润,大部分地区无霜期都在300天以上,非常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相比,年平均温度明显偏高,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亚热带气候。这种雨热同期、温湿相宜的气候,对人体健康也有着较大影响。成渝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阳光康养旅游、森林康养旅游、乡村康养旅游、文化康养旅游、温泉康养旅游等,有力推动康养产业的蓬勃发展,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渝两地要在医保互认、金融互惠、交通互免(如通行费等)、就业互助、市场互通以及土地供给互动上用力,为群众提供高质便利的生活条件。
CQDK全媒体:打破地方行政壁垒,是成渝合作共赢的关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政壁垒该怎么破?
李后强:发展经济圈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让生产要素突破壁垒充分流动,说得再明确些,就是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发挥最佳综合效益。究竟如何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呢?我认为一是建立更高层级的经济圈协同发展机构。建立成渝两地联合的项层组织,充分发挥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如当年的“三峡工程指挥部”一样,让经济圈真正运作起来。二是建立更高质量的经济圈目标考核体系。必须改变“以后GDP论英雄”的考核体系及其惯性思维,真正把协同发展作为经济圈发展的硬指标,并真正建立追溯过往责任制度,使官员不敢不作为,也不敢乱作为。三是建立更高境界的经济圈税利分配比例。双城经济圈能否建成,核心问题在利益联结机制。省域之间融合发展的最大壁垒,就在于税利分配及其对各地GDP的贡献。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必须克服传统的“要政策,要资源”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观念,站在服务服从国家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境界,相互补台、热情拥抱、全力支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
CQDK全媒体: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您认为该如何加强?
李后强:生态方面要强化双城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在有机化、同体化、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提升,共同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严格保护经济圈跨行政区重要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用地维护与建设。加强区域生态廊道、绿道衔接,促进林地绿地湿地建设、河湖水系疏浚和经济圈生态环境修复。探索生态保护性开发模式,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四川是“千河之省”,要在大江大河治理上狠下功夫,特别是加强岷江、金沙江、嘉陵江等治理,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守住源头,保持清流。
CQDK全媒体:在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您有何建议?
李后强: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快经济圈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增强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为重点,以推动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为抓手,织密网络、优化方式、畅通机制,加快构建经济圈公路、轨道交通、物流、市政和信息等互联互通网络。探索经济圈内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推动中心城市、周边城市(镇)、新城新区等轨道交通有效衔接。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经济圈物流运行体系。
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经济圈内城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点在卫生、教育、医保、公交等方面,以均衡普惠、整体提升为导向,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持续提高共建共享水平。在经济圈内率先实现与产业链相配套的中高职学校紧缺专业贯通招生。推动病历跨地区、跨机构互通共享,推动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鼓励圈内城市联建共建养老机构,加快城市设施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推动博物馆、剧院、体育场馆等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民生档案异地查询联动机制。完善成渝都市圈突发公共事件联防联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等联动机制。
CQDK全媒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方面,您认为如何着力?有何建议?
李后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成功的关键在“核心、通达、产业、治理”四大要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际上是“双核太极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和相互“耦合”。
“双城”就是“双核”,核心作用必须发挥好。建好“双城区”,唱好“双赢戏”,关键是要把成渝两地的“拔河效应”变为“抱团效应”,使“双城经济圈”的“哑铃式结构”变为“橄榄型结构”,大力推进双城中部城镇化、工业化、互动化,推动两地之间由“物理混和”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利益纽带),发生要素(电子)转移和结构重组,产生新的“太极化合物”(合作区、合作项目),双核产生主导作用。
成渝两地必须“错位布局”和“抱团发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其关键在于整合成渝两地的力量和资源,突破现有利益格局,充分释放“双核”“椭圆”的张力。从建设工程考虑,要从合作发展到共享发展,从政策优惠到法律授权,从平衡协调到先行先试,同时要坚持区域协商与高层统领并重、规划引领与立法保障并重、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并重、责任明确与利益联结并重。
建议设立“川渝合作银行”、“成渝经济区发展基金”、“发行债券”等,解决资金问题。制定成渝经济区内GDP和税收分配方案,允许成渝经济区内企业注册自由使用重庆或成都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