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兰
随着教育教育的改革,语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作文又是语文重要组成部分,占分比例很大,所以“得作文者得语文”。作文题目是文章的旗帜,审题是文章的起始步,审题决定着写作成败的关键。中考作文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近几年命题式作文是中考的宠儿,今天就主要来探讨命题式作文的审题。
一、审题审什么
一般的命题式作文题有题目,以及具体的要求:文体、人称、字数、格式上的限制。还有些作文题附加导语,或是对文题的补充或限制,可提供写作思路,给写作者在选材、立意、内容、格式上给予一定的启发。
二、审题的步骤
1.分解题目
当我们拿到作文题,不要急、慌,需要认真
阅读其中的每一个字,因为其中的每个字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都是文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例如文题一——请以“花,就是这样开放的”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此题由题目和要求组成。文题二——暑假,我们可以放下课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请以“带一本书去旅行”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同文题一。此题由导语、题目、要求组成,需要我们全方位关注认真阅读,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以免跑题。
2.区分词性
一般情况下,题目是由名词、代词、动词、修饰词等词语组成,那么我们需要确定每个关键词来解释、删除、替换核心词,进而发散、联想,围绕主题,确定写作内容。如文题一:花(名词)、就是这样(修饰)、开放(动词)。文题二:带(动词)、一本(数量词)、书(名词)、去旅行(动词)。
3.理解内涵
不同的词性在题目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名词注意本义和比喻义、象征义,需要转化为文中某种具体的人、事、物,可以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代词提示了人称,时空的范围。动词写作时需写出整个事件的过程。修饰词起强调、限制作用,要区别有和没有这个修饰语在题目中的差别。如文题一:花(名词):本义是指植物的花朵;比喻或象征义是指成功圆满或美好的人、事、情。就是这样(修饰):起强调作用;开放(动词):即绽开,要重点写出绽开的具体过程。
不过有些学生可能拿到作文题时暗自窃喜,这题似曾相识,不多加辨别思考,惯性思维,下笔千里,却离题万里,最后还不知所以然,因为他忽视了一个关键点:相同的字在不同的题目里一般有不同的内涵。例如:“想想别人”“让我想一想”“没想到,真没想到”这三道题里都有动词“想”,仔细斟酌,竟有差异。“想想”可以是考虑、关爱、换位、追忆;“想一想”强调的是思考、琢磨;“没想到”突出的是惊讶、意外。所以题目中每个词都是关键,需要我们细心考量,不可随意下笔。
4.重視导语
“导语”作为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独到的作用。它可能提示选材范围,指点行文布局;可能进行限定的条件;可能显示立意角度,开拓写作思路;可能激发写作情感,创设写作情景;可能显示写作背景,强调把握主题。品味“导语”的语言,揣摩其蕴含的意图,也就成为审读中考作文题的必要过程。如文题二中,暑假(暗示时间),我们(暗示对象)可以放下课本(暗示书的种类),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暗示旅行)——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暗示实实在在的书,实实在在的旅行)。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有同学说,爸爸是一本书,我在成长之旅中一边读,一边理解父爱。我带一本语文书去旅行,一边背《醉翁亭记》,一边体会琅琊山风景的秀美,显然已经跑题,丢分也是必然。
5.注意详略
很多同学审题时按照上面的好好去做了,可有时依然不能如愿,究其缘由,原来是他们忽视一个重要细节,在题目的某些字词中暗含了命题者的要求:取材的数量和情节详略的安排。如题:“久违的温暖”“依然香如故”“似曾相识燕归来”,要求同文题一。很多同学抓住了“温暖”“香”“燕”,却无意中省略了“久违”,久违表示曾经有过,现在又有了;“依然”表示依旧,和以前一样,强调持久性,不变性;“归来”表示回来,“有过——失去——回来”的过程。在选材时重视了眼前状态,而少了过去的情况,只选一件事情,只有一种状态,进而跑题,更不要说详略的安排技巧了。如果这样“久违的温暖”:曾经有(略)—没有—再次有(详);“依然香如故”:以前香(略)—处境变—现在香(详),这样分析,就切中要害,领会意图:选择两件事,过去状态略写现在情况详写,这样的文章就清晰自然,自然也就成功了。
作文教学任重道远。作文审题要多训练,审题能力的提升又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与教师高度重视以及科学有效的引导和培养。总之作文审题需谨慎,第一关不容忽视!以上方法,是我长期探索的结果,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提升,这是我们语文人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初中部(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