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璐
小年至,家家净扫迎新吉。在中国民俗中,扫尘也被称为扫年,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之为“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之为“扫屋”“掸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民谚显然来自南方地区。实际上,在春节前打扫屋子,是大江南北不少地区的传统习俗,且不局限于小年当日。从小年到除夕的这段时间,很多地方将其叫做“迎春日”“扫尘日”。
最早记录腊月扫尘风俗的典籍是《拾遗记》,从东晋各代流传的历史异闻中寻踪觅迹,祭灶节扫尘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按照《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诗经·豳风·七月》记载:“穹窒熏鼠,塞向觤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可见,西周时,人们过年要清除屋内垃圾,熏赶老鼠,并用泥封闭窗户以躲避寒冷的北风。
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除夜》中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广益书局版《古今笔记精华》记载有“交年节扫灰尘”的内容,引用宋人《岁时杂记》说道:“惟交年节扫屋宇,无忌,不择吉。谚云:交年日扫屋不生尘埃。”可以看出,宋时扫尘已经和换门神、贴春牌等同等地位,成为了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之一。
到了清代,扫尘有了更确切的实施日期。《十二月·打尘埃》中记载说:“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
如果说端午节是古人夏季的卫生节,那么扫尘日就是古人冬季的卫生节。根据文献记载,腊月扫尘的传统很可能源自古代祛除病疫的宗教仪式。《吕览注》中写道:“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 和端午节一样,扫尘本身有拔除不祥、驱疫鬼、祈安康之义。
传统的扫尘习俗,并非简单的清扫灰尘,而是具有很强的仪式感。长扫把用稻草和一根比人的身高还要长的木棍扎成。扫房时,用长扫把从上到下,从房梁到墙角,将灰尘蛛网等扫净。打扫完毕,要妥善保存这些沾了灰的稻草。等除夕吃完年夜饭之后,在院中點燃这些稻草,家中男性成员要“跳火墩”,寓意规避灾祸,顺利如意。
如今山西、闽南一带还保留有春节期间“垒旺火”“跳火堆”的习俗——众人腾跨跳跃过火堆,寓意跳掉晦气,趋吉辟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地方已经看不到将稻草烧掉、跳火墩的习俗了。对于大多数现代人而言,清扫卫生是扫尘习俗的核心内容。
古时,人们扫尘要净祭祖宴客器具,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除室内卫生外,屋外的房顶、庭院、沟渠等同样要清扫干净。现代都市人的扫尘迎新多针对居室内部而言,要将屋内凡是能搬动的东西都挪动后清扫,还要拆洗被褥、窗帘、沙发罩等等。但凡能藏污纳垢的死角,都要趁这个机会彻底打扫。
从现代生活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扫尘习俗,冬季北方干燥易起静电,尘埃也较其他季节多,人们长期待在室内,容易引发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对南方城市而言,冬季阴冷潮湿,室内墙壁、衣物容易发霉,会增加人们患风湿病的几率。而庭院内堆积干枯枝叶等不仅会有虫卵附着,而且容易发生火灾;沟渠里相对暖和,往往会有虫鼠等作窝越冬。冬季,各家各户集中在同一时段进行清扫,对预防疾病、清除隐患有极大的作用。
中国人善用谐音,“尘”与“陈”谐音,“陈”除了代表老旧的物件,还能引申为旧岁里遇到的不愉快。扫尘的习俗,既代表了破旧立新,将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还代表了辞旧迎新的喜悦。来自情志上的喜悦之情,对身心健康相当有益处。
现代人的扫尘,分两层含义,首先要将室外的尘隔绝,其次是将室内的尘扫除掉。先断绝大环境“无限的”污染源头,再将“有限”的居室内部的尘土清理干净。这样做才能更持久地保持干净。
如果是新装修的房子,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首选安装新风系统,过滤净化进入室内的空气。老旧房,除了选择空气净化器进行日常除尘,还可以在网上购买专用密封防风不干胶条,粘贴在门窗上,尽量减少风沙进入房间的几率。无论是新风系统还是空气净化器,都要定期更换滤网。
如今,现代人打扫卫生可以使用家用电器来帮助。有地毯的居室,扫地首选吸尘器,购买时要注意集尘袋的密封性,否则吸来的尘土又会散布在吸尘器周围。如果单个房间较大,不妨选择无绳吸尘器,避免拖拽插线。购买时应注意吸尘器充电后可使用的时间以及相对应的房间面积。在拖地方面,有小孩的家庭,推荐使用蒸汽拖把,可以更高效地给地面进行清洁和消毒。
目前市面上还有扫地机器人和拖地机器人可以选择,在购买时要注意自家沙发、床、柜子等距离地面的高度,是否能让机器人顺利通过。有地毯的家庭,要选择具有爬坡功能的机器人。若使用扫地机器人,应尽量减少地面上杂物、电线等的堆放,避免缠绕住扫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