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铁路根与树冠的缩影

2020-04-02 07:09王波
中国铁路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纪实新疆铁路

王波

铁路女作家晓天的长篇纪实文学《一路向西》是一部记录描述新疆铁路生成发展和新疆铁路人艰辛历程的作品,如同她之前《鹰迹》《列车通过风区》报告文学集一样,凝聚一个女性作者的细腻情感,集人物、事件于一体,水乳交融,相互映发,既有纪实的平实与真挚,又有文学的巧妙与流畅,还有思想的逻辑与张力。

晓天本名田丽华,是原乌鲁木齐铁路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擅长写报告文学,在职期间出版过两本报告文学集,还担任过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和乌鲁木齐铁路局联合摄制的四集电视系列片《大风歌》的撰稿人。退休以后笔耕不辍,可谓宝刀不老……

说实话,我连看这部书的一稿、二稿、三稿,可我始终断定不了这到底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纪实作品。说是小说,其中后半部分有大量的我熟悉甚至也是我所经历的事;说是纪实,其前半部分又有大量的小说素材的内容,明显带有虚构成分。所以,我曾再三问作者,到底怎么定位这部作品?后来作者对我说是纪实小说,但总的来讲感觉小说的成分还是欠了点,纪实的成分也平了点,说小说它缺少些矛盾冲突的发展,说纪实它缺少些思想的深度。直到最后定稿,才确定为纪实文学,并且按照纪实文学的特性,最后一稿在思想性方面又进行了强化,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在增强文学色彩的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触动感。

这部纪实作品集中围绕田、邱两家缘于东北,发迹于西北,安身立命于新疆的整个演绎过程,夸张点说史诗般地再现和浓缩了新疆铁路的发展历程。许是作者在创作之前做了一次大手术,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增加了想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熟悉的一些珍贵素材整理加工成文字的迫切愿望,《一路向西》在感情上平淡稳重了许多。从内容上讲,全书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烈的故事冲突,甚至没有特别明显的故事发展脉络和线索,所聊的人和事就是平常人、平常事,当然还有铁路上发生的大事,既有东北方言的腔调,又有新疆土话的味道,让人感到,你是在灯下连续几天几夜听一位跟随铁路一路向西的老妈妈给你讲她家和她周围人的故事,虽然有点平淡无奇但并不无聊,虽然有点繁杂无序但并不无趣。这让不了解或不太了解新疆铁路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可以好好了解新疆铁路的发展,认识新疆铁路人的性格,知道新疆铁路人那些尘封已久甚至有些心酸的往事,从中接受一番新疆铁路史的教育,让你懂得如何更好地做一个铁路人。从这一点来讲,这本书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换句话说,完全可以作为向年轻铁路人进行正能量传播的活教材,因为其中的许多人感觉似乎就在我们身边,甚至从中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就使这本书又有了更为客观的现实意义和珍贵的资料价值。

说到内容,虽然全书没有特别明显的故事发展脉络和线索,但所呈现的新疆铁路发展历史是非常清晰的,从早期几经易手的东北铁路,到支援西北建设;从河西走廊一站站往前开拔,到西域戈壁风区安营扎寨;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高铁时代;从肩扛手推一代老铁路,到駕驶内燃、乘务动车的二代、三代铁路人;从创造无私奉献的“哈密精神”,到英勇卓绝的抗洪抢险精神……一段段峥嵘岁月、一件件惊天大事、一次次里程碑式的巨变,像是一幅幅历史的画卷,缓缓铺展在我们面前。这样大跨度地再现新疆铁路发展历史,并融以三代人的成长过程,赋予他们鲜活的生命质感和时代映象,在新疆铁路发展中也不失为一种创举。

著名作家阿来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说:“搞文学创作,你的发心要善,形式要美,情感要美,最后抵达一个东西——真。这是文艺工作者应该有的一种信仰。”我想,无论是这本书的内容,还是作者本人的初心,都是本着这种愿望,而且新疆铁路的发展史也赋予作者这样的使命。

乌鲁木齐铁路局曾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过“三三系列工程”,即用三年时间对最能代表乌铁局管内艰苦地区的甘肃柳园铁路地区、兰新铁路百里风区、南疆铁路高寒山区进行典型人物的挖掘采访,采写编辑出版三本通讯、报告文学集,以集中反映新疆铁路人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的高尚精神,激励当下青年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铁路人的优良传统,努力为铁路安全运输尽职尽责,为新疆社会发展多作贡献。这是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食粮,在今天也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而晓天的这部《一路向西》所彰显的内容,恰恰传递着这份力量,传承着新疆铁路人特有的正能量。

作为女性作者,细节描述是强项,晓天也如此。包括写得比较多的诸如做饭、纳鞋、缝衣、买菜、花钱、结婚生子、相夫教子,还有家长里短的事,都写得很细碎,细心的人大概能看出出自于女性的手笔,当然也就更加显示出女性作者的优势。尤其是显示出作者本人的一些独有的风格。比如:带有东北味的有点豪放的语言特色,“……大Y,你怎么会做饭呢?”……“这小子一顿能喝小半碗。”还有单刀直入的叙述特点,第二部分一开头便是:“离平房不远的二道沟,有一个姓田的人家,住在村东头一排三间老旧的房子里。田家有四兄弟……”“爹的大号叫邱家旺,他们住的屯子叫陈家岗……”看不了几页,你就能从章节开头或段落开头的句子感觉到这种风格。

再看第四稿,感觉经过几次修改内容紧凑了许多,主题突出了许多,至少有两处让我感动得要落泪了……所以,我说这部书是兰新铁路生成演变的缩影及兰新铁路人的写生,是兰新铁路人的根与树冠的素描,反映的是深重的历史,激情的岁月,作为已经有着近六十年发展史的新疆铁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力作。

呈现在这部作品中除大量的史实外,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精彩的描写也为作品增色不少。比如:“……但西北风仍像无孔不入的强盗把寒冷硬塞进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落日的余晖透过推开的窗户照在娘的脸上,有一层朦胧灰暗的光泽……”“天边的晚霞把车站和周围的楼房、树林、街道染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关凤歧和甘萍并肩往油画里走去。”这样的描写在显示作者的文才的同时,也让作品具有了许多鲜活的亮点。当然,一部文学作品从文学理论上讲,需要很好地安排叙述与描写的运用,这一点上,《一路向西》还嫌不够。对此,我们需要好好向一些中外经典作品学习。尤其是描写,包括环境描写、人物外形和人物心理描写,还包括故事发展过程的描写。那种细腻、鲜活、逼真,甚至带有意境的描写,真能让读者在一种美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起到触及灵魂、产生共鸣的效果和作用。

凡文学作品,不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都要给人以审美愉悦。不论是悲壮的美,还是喜悦的美,读者在审美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甚至是一种释然,都是好的文学作品理应达到的高度。这一点,不论东西方的文学观点和认识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追求美,是人类共同的目标;享受美,是一切文学作品共同的义务。

怎样处理和把握好整个布局的结构,故事的衔接,纪实中的真实与艺术化处理,文学创作与历史记录的交融,素材取舍中的典型化处理等等,都是需要用文学的设计和文学的心态来对待,切不可完全复制或记录工作生活,失去艺术的色彩和审美的感受。而通过文学创作与阅读,认识新疆铁路的发展,感知几代铁路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大概是最直抵人心的途径。在本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记述新疆铁路发展中的一些工作经历、情感往事及重大事件时所做的努力。正是这样,那些印刻在新疆铁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已经成为历史时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当然,全书在结构和叙述方式上还可再斟酌,尤其是中间部分家事叙述稍多,有“摆”的成分,有损于整体的结构和全书主题的效果。如果把“家庭琐事”和“公家大事”穿插叙述,再加以很好地链接交融和生动地描写铺垫,故事性再强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

写工业题材的作品,本身难度就比较大,加之铁路专业分工很细,想要写好确实不易,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写铁路题材的作品影响比较大的屈指可数,莫伸的成名作《窗口》,以及后来写的长篇纪实文学《大京九》算是印象比较深的,而更多的是铁路出身的作家成名作品都是其他题材的作品,如著名作家曲波的《林海雪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当代铁路著名作家王雄也是以汉水文化系列小说取胜的。因此,涉猎铁路题材,写好铁路题材,是铁路作家探索、寻求的一条荆棘之路。

毋庸置疑,《一路向西》所反映的人和事自然有生活中的原型和历史中的存在。尤其像和作者几乎同辈的铁路人,都能感觉到那些熟悉的人和事。显然,作者是在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上有所拿捏的,而这也是纪实文学较难处理的一个课题。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比如那些重大事件、那些重要节点,以及那些真实存在的人,还要在文学加工的基础上体现艺术的真实,比如人物的描写、故事的链接、情节的发展、典型化处理等等,都要在保证纪实的前提下,用文学的构思、文学的语言进行加工提炼,最终达到文学艺术典型化的高峰,使之成为像样的文学作品。这是我们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的朋友共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纪实新疆铁路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砚边纪实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混乱实验室纪实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