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崟 李刚 黄海燕
摘 要: 上海体育赛事体系构建的本质是探索一条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之路,其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上海全球体育城市建设。基于上海构建体育赛事体系战略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结合上海体育赛事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城市发展方向,以“布局合理、配置集约、协同联动、特色突出的体系化发展”为主线,提出2025年上海体育赛事体系构建的战略目标,同时,提出丰富体育赛事供给、优化体育赛事空间、统筹体育赛事时间、健全体育赛事组织体系等四大任务,以及体育赛事品牌认证、体育赛事服务体系建设、体育赛事评估体系建设、体育赛事创新发展、长三角体育赛事联动等五大举措。
关键词: 全球体育城市; 上海; 体育赛事体系; 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80-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98(2020)03-0017-10
DOI: 10.16099/j.sus.2020.03.0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伦敦、东京、巴黎、纽约、洛杉矶等全球顶级城市先后以不同方式走上了建设全球体育城市之路。上海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特大型城市,肩负着引领我国城市全球化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相比发达国家全球体育城市建设的“先发优势”和“在位优势”,上海属于“后发型”和“追赶型”,它在反映全球体育城市普遍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具有体现上海速度、张扬海派气质的实践发展要求。2018 年底,上海市体育局发布《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多种类、多主体、多层次的体育赛事体系。鉴于此,本文依托2015—2017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数据、2014—2018年上海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充分借鉴全球体育城市理论、体育赛事理论、系统论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综合体育赛事体系学理、历史和现实等因素,提出上海构建体育赛事体系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举措,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1 全球体育城市视域下体育赛事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
1.1 全球体育城市与体育赛事的内在联系
全球体育城市是在全球城市尺度下能够控制、集聚、配置体育资源,具有品牌效应、营销功能及辐射作用,对全球体育生态、体育事务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心节点城市[1]。作为城市发展的高阶化发展形态,全球体育城市深刻体现了体育赋能城市生活、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城市营销的本质特征,赋予了城市发展活力、全球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及辐射力等重要力量,从而决定了全球体育城市的发生与发展成为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球体育城市与体育赛事存在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的依存和因果关系。一方面,体育赛事是全球体育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刻影响全球体育城市建设质量和发展方向。根据国际权威的全球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体育赛事举办数量及影响力是衡量全球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和评价全球体育城市国际排名的重要依据[2-3]。伦敦凭借举办奥运会及定期举办NBA季前赛、伦敦马拉松赛、ATP网球世界巡回赛总决赛等10余项世界顶级体育赛事,其全球城市排名稳居前列,全球体育城市排名更是连续6年(2012—2017年)蝉联榜首[4]。
另一方面,全球体育城市的城市定位、发展方向、城市功能、治理水平深刻影响体育赛事的发展水平及功能释放。从城市定位、发展方向的角度看,体育赛事尤其是奥运会、足球世界杯赛等全球顶级体育赛事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价值和城市营销价值,申(举)办全球顶级体育赛事既可以反映城市与国际接轨的能力,也是赢得体育话语权、展示经济成就、开展城市外交、体现全球地位的重要工具。举办奥运会或足球世界杯赛常被视为全球顶级城市的“标配”,从而成为举办城市彰显综合实力、展现城市魅力、提升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方略。巴黎、东京、伦敦、墨尔本、北京等全球城市都曾举办过奥运会或足球世界杯赛。其中,伦敦和巴黎已经举办或将举办夏季奥运会的数量达到3次,与美国洛杉矶一起,成为全球举办夏季奥运会最多的城市。对于城市功能、治理水平而言,國际体育组织对体育赛事举办城市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申办城市应具备以下条件:申办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政府对赛事组织、宣传、安保、人员、场馆硬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保障与支持)、经济条件(城市GDP及可支配人均收入等)、社会条件(社会氛围、治安等)、公共管理(国际交通及市内交通系统、酒店宾馆、外事公共服务等)、体育资源保障(场地场馆及配套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文化、体育消费等)。一座城市成功申办并举办多项全球顶级体育赛事,便已充分证明其体育治理能力、体育市场活力及城市建设水平都达到很高的标准,具备突出的体育赛事资源配置能力。
1.2 体育赛事体系的学理认知
把握体育赛事和体系的内涵是理解体育赛事体系的前提。体育赛事是指以体育竞技为主题的、一次性或不经常发生的且具有一定期限的活动[5]。学界一般基于运动竞赛、项目管理、体育产品3个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从运动竞赛的角度看,基于运动项目、竞赛规则、承办主体、参赛对象、级别等分类标准,体育赛事包括周期性赛事、临时性赛事,国际、国内、地区赛事,综合、单项赛事,职业、商业、群众赛事,专业、业余赛事,水上、山地、户外、航空等赛事,室内、室外赛事,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赛事,本土、引进赛事等类型。同时,体育赛事因运动项目属性、体育场地设施不同,表现出突出的时空异质性特征。
从项目管理角度看,体育赛事运作包括申办、推广、组织、运营等环节,涉及政府、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企业、体育媒体、体育中介、消费者等多元利益相关者,其中,产出效率和产出效益是体育运营主体关注的重点。评价产出效率,一般考察赛事服务质量、赛事品牌、赛事消费;而评价产出效益,除考察体育赛事直接产生的效益外,关联效应、外部效应、融合效应也是评价产出效益的重要参考。
从产品属性角度看,体育赛事具有明显的混合产品性质,且具有正外部特征[6]。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体育企业和体育社会组织是体育赛事的主要供给主体,但受外部性等因素的影响,政府也要动用行政手段直接或间接干预体育赛事申办、组织及运作。除此之外,在赛事治理中,政府和体育社会组织在市场监管[7]、赛事品牌认证[8]、赛事评估[9]、服务保障[10]等方面承担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体育赛事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还能产生明显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在拉动城市经济[11]、完善城市空间布局[12]、增强城市凝聚力[13]、优化城市形象[14]、提升政府公共管理能力[15]、加快城市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16]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体系”(system)在《辞海》中的解释为:由许多要素构成,具有一定条理组合成的整体。理解“体系”的概念需要把握以下3个要义:①体系由多种要素组成;②各种要素之间、要素与内外部环境之间基于一定规则而存在一定联系;③体系因不同联系规则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功能。基于对体育赛事和体系的分析,笔者认为体育赛事体系具有以下内涵:①体育赛事体系是由内外部环境组成的系统工程;②在内部环境中,体育赛事按照一定秩序建立一定的联系,表现为结构性特征,如内容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举办主体结构、赛事能级结构等;③内部环境建立的这种结构性特征与体育赛事外界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④体育赛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其关键是实现体育赛事投入产出效率与效益最大化,释放体育赛事的综合价值。基于以上4点,笔者认为体育赛事体系是以实现体育赛事综合价值为目标,由相互关联的体育赛事要素体系和治理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体育赛事要素体系包括体育赛事内容、体育赛事空间布局、体育赛事时间安排、体育赛事组织,治理环境包括体育赛事认证、体育赛事评估、体育赛事监管、体育赛事服务等。
根据上述分析,影响体育赛事体系的因素如下:①城市实力。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存在正向关系,城市实力影响体育赛事需求、体育赛事选择、体育赛事能级结构、赛事举办能力、赛事集群形成等。②场地资源。场地资源是体育赛事举办的物质基础,体育场馆的级别、体育场地资源的空间布局将影响体育赛事承办能力、体育赛事空间布局及体育赛事集聚区的形成等。③时间因素。时间是体育赛事举办数量、赛事排程的硬约束条件,但季节性、双休日、节假日、夜间等时间特征也为体育赛事举办创造了条件。④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作为体育赛事举办的导向性因素,将影响体育赛事的项目、时间和空间布局。⑤公共资源。安保、医疗、媒体等公共资源也是体育赛事举办及布局的约束性因素。
2 上海体育赛事体系构建的历史脉络与实践基点
纵观城市建设、体育赛事发展的历史脉络,体育赛事的勃兴与城市化进程同频共振[17],体育赛事的内涵与形式、功能与作用亦随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升级而不断进化。上海体育赛事的发展也遵循了这一规律。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的体育赛事在其城市化的历史潮流中蓬勃发展,进入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的快车道,在全球体育城市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1 萌芽阶段(1978—1991年)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体育事业的全面恢复,上海作为全国第2大城市开始举办大型体育赛事。1983年承办的第5届全国运动会拉开了上海举办国家级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序幕。为筹办该项体育赛事,上海新建和改建了30余座体育场馆,既为上海承办高级别体育赛事奠定了场地设施基础,也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1984年举办的第10届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首次举办的区域性国际单项锦标赛。随后,1985年上海举办第4届世界杯跳水赛,开创了举办世界单项锦标赛的先河。这一阶段上海举办的体育赛事主要停留在服务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层面,对体育赛事的多元化功能还未形成明晰的认识。
2.2 起步阶段(1992—1999年)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步入国际化大都市行列。“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体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繁荣,体育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上海不断深化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索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模式。①积极举办综合性赛事及世界单项顶级赛事。上海先后举办首届东亚运动会、第8届全运会、第3届全国农民运动会、首届亚太地区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1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第5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等国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充分展示了上海承辦大型体育赛事的综合实力。②探索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模式。1993年举办的东亚运动会是上海首次承办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也是国内首次运用市场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探索,开创我国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③积极培育本土国际体育赛事。1996年,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承办的“东丽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开创了社会力量办赛的先河,吸引了上千名外籍运动员参赛,向世界展示了上海良好的投资环境、蒸蒸日上的风采,以及上海人开拓进取及自信大气的精神风貌。
2.3 发展阶段(2000—2008年)
进入21世纪,随着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国际地位的持续攀升,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成为上海跻身全球城市“坐标系”的着力点。按照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积极拓展体育促进城市建设的功能,《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首次勾勒了建成“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战略蓝图,并制定了“积极申办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体育赛事”的战略方针。为区别于北京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战略定位,上海结合城市定位、国家奥运争光战略、经济文化背景、体育赛事资源禀赋、体育赛事自身特征、体育赛事商业化办赛模式,将引进与培育体育赛事定位于举办单项最高等级赛事、固定性国际体育赛事及城市景观体育赛事,形成短线与长线相结合、城市形象与赛事形象相结合、事业与商业相结合的体育赛事发展格局。
(1)上海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加强国际体育赛事推广与发展,探索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规律性特征,吸引了一大批国际体育赛事落户,如网球大师杯赛、F1汽车大奖赛、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NBA中国赛等。与此同时,2002年上海成功获得连续7年F1汽车大奖赛的举办权,2004年又获得2005—2007年网球大师杯赛的举办权,并且为此建设了国际顶级赛车场和国际网球城[18]。
(2)上海积极尝试将城市景观、地标建筑与体育赛事形象有机结合,打造展示上海形象、城市精神的城市景观体育赛事,如在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举办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在苏州河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金茂大厦举办高空跳伞和自行车攀楼表演赛、在黄浦江举办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等。
(3)上海各区依托自身经济社会特点,发挥地理景观、地标建筑、文化特色及特色体育传统优势,举办一个或多个特色单项体育赛事,形成“一区一品”的区域体育赛事发展格局,如黄浦区举办的国际自由式轮滑公开赛、普陀区举办的苏州河城市龙舟赛、静安区举办的国际剑联男女花剑世界杯赛、松江区举办的世界高尔夫锦标赛-汇丰冠军赛等。
(4)上海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人人运动”计划,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且具有上海特色的运动会和体育健身比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5)上海积极营造良好、规范的办赛环境,培育、支持企业与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办赛,发展壮大了一批体育赛事企业,如上海国际赛车场经营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巴士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有限公司、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有限公司、IMG康体发展(上海)有限公司等。
2.4 成熟阶段(2009—2019年)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全国掀起了举办各种体育赛事的热潮。在这股办赛热潮中,上海体育赛事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能级不断提升、办赛主体不断壮大、赛事市场不断繁荣的发展态势,体育赛事品牌建设、体育赛事集群发展、职业赛事影响力、体育赛事经济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
体育赛事品牌建设。①品牌赛事常办常新。以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 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环崇明岛国际自行车联盟女子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为代表的品牌赛事在赛事规格、办赛品质、赛事社会价值以及赛事影响力拓展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如环崇明岛国际自行车联盟女子公路自行车赛于2016年首次升格为世界巡回赛,这也是亚洲范围内唯一一项女子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②自主品牌赛事蓬勃发展。以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滑冰联盟“上海超级杯”赛、“上海杯”诺卡拉帆船赛、上海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为代表的本土原创品牌赛事迅速成长,赛事品牌、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为城市注入时尚元素的同时,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其中,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晋升国际田联路跑金标赛事,逐渐成为我国专业性强、媒体辨识度高并广受公众认可的路跑赛事。
体育赛事集群发展。①体育赛事集群颇具规模。2008年以来,上海每年举办的国家级及以上体育赛事基本保持在100次以上(其中,国际级体育赛事约占40%),2017年更是达到154次,每月都有国内或国际赛事举办。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以“十二大品牌赛事”为核心,以“一区一品”赛事和各类特色商业性、群众性精品体育赛事为补充的高级别体育赛事集群。②体育赛事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上海涌现出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基地及体育产业园区等体育赛事集聚区,如徐汇区的体育赛事核心区、静安区的体育赛事公司集聚区、嘉定区的汽车赛事集聚区、虹口区的足球赛事集聚区、青浦区的帆船赛事集聚区、杨浦区的上海国家体育科技园区等。
职业赛事影响力。①职业体育俱乐部实力不断增强。目前,上海拥有上海上港、绿地申花、东方男篮、上海申鑫等8支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国家和地方体育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上海上港、绿地申花、久事男篮等各个俱乐部纷纷加大投入,极大促进了上海职业赛事的发展。另外,2014年,上海东浩兰生女子排球俱乐部、上海宝山大华女子篮球俱乐部、上海均瑶乒乓球俱乐部等相继成立,为上海职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②职业联赛成绩整体稳中有升。上海职业俱乐部在各大职业联赛的成绩稳居中前列,其中,上海上港足球俱乐部夺得2018年的中超联赛冠军,不仅打破了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长达7年的中超垄断局面,而且时隔23年中国顶级联赛冠军再次落户上海。
体育赛事经济。①赛事经济效益与日俱增。根据上海市体育及相关产業专项调查提供的数据(表1):2014年上海市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总产出为14.68亿元,实现增加值9.40亿元,占当年体育产业增加值的3%;2018年上海市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总产出为65.71亿元,实现增加值46.70亿元,占当年体育产业增加值的8.4%。2018年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总产出比2014年增长347.6%(按可比价格计算,以下同);实现增加值比2014年增长396.8%,比同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增幅(80.7%)高316.1%。2014—2018年,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9.3%,比同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5.9%)高33.4%。②产业贡献日益凸显。数据(表2)显示:2014年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从业人员为3 174人,占同年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2.27%;2017年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从业人员为7 476人,占同年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3.35%。2014—2017年,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从业人员增长了135.54%,比同期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幅(59.70 %)高75.84%。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3.05%,比同期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16.89%)高16.16%。
3 上海体育赛事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方向
3.1 体育赛事供给有待进一步丰富
(1)国际重大赛事举办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虽然上海每年举办60项以上的国际级体育赛事,但奥运会等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单项最高等级赛事的举办数量与伦敦、巴黎等国际顶级体育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例如伦敦不仅多次举办过奥运会,而且每年均会举办多项世界杯赛、世锦赛等世界顶级体育赛事。
(2)国际体育赛事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世界高尔夫锦标赛-汇丰冠军赛、ATP 1000网球大师赛与马拉松赛六大满贯、高尔夫球四大满贯和网球四大满贯赛事相比,赛事级别、赛事规模、赛事吸引力、赛事竞争力、赛事影响力均有相当大的差距。
(3)职业体育发展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与伦敦、东京、巴黎、纽约等全球体育城市相比,上海职业体育发展基础存在诸多短板:职业体育俱乐部全球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体育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职业体育生态圈有待进一步构建。
(4)群众性体育赛事布局与全球顶级体育城市有差距,突出表现为时尚性、消费引领性不强。例如,墨尔本围绕篮球、橄榄球、高尔夫、板球、冲浪、摔角、电子竞技这7个运动项目进行了赛事布局,运动项目呈现年轻化特点,而上海举办的群众性体育赛事项目多为扯铃、木兰拳等地方小众项目或象棋、乒乓球、太极拳等传统项目,在运动项目时尚性、消费引领性等方面与全球顶级体育城市差距较大。
3.2 体育赛事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1)各区体育赛事差异化布局有待深化。各区按照赛事基础、资源禀赋进行体育赛事差异化布局,其目的是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突出特色的体育赛事增长极。虽然上海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一区一品”体育赛事,但各区仅致力于品牌赛事建设,尚未形成国际、国内、区域相结合,职业与业余相结合的分级分类运动项目系列赛,体育赛事的增长极效应仍不突出。例如,2018年杨浦区举办了20项市级及以上体育赛事,但极限运动赛事仅举办了亚洲极限滑板冠军赛1项,应围绕极限运动深耕细作,强化杨浦区以极限运动为特色的赛事布局。
(2)体育赛事集聚发展格局有待深化。体育赛事集聚发展既可以优化配置人才、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资源,促进体育赛事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产生体育场地设施共享及技术外溢的空间外部性,形成规模报酬递增。从整体看,上海体育赛事集聚化程度较墨尔本、纽约等全球城市仍有差距。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通过政府资助的方式,吸引大型体育赛事、国际体育组织、体育科技公司、國际体育会议落户墨尔本,形成体育赛事集聚区。上海吸引国内外体育企业总部、功能性体育行业协会、国际体育组织落户的力度不够,体育赛事集聚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3)水上赛事运动空间有待合理开发。尽管上海举办了一系列水上运动赛事,但总体而言,水上运动赛事空间的开发仍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依托江河湖海等水资源,因地制宜举办水上运动赛事的力度有待加强;各区协同开发水上运动空间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3.3 体育赛事举办时间有待进一步统筹
(1)赛事举办时间布局不合理。①体育赛事全年分布格局不平衡。从2017年每月举办的赛事数量走势看,上海举办国家级及以上赛事的高峰月份集中在5月、10月和11月,平均每月举办31项,而1月和2月最少,平均每月举办7项,举办数量仅为高峰月份的22.6%。②体育赛事布局的季节性不够鲜明。例如,2017年,上海共举办7项冰雪赛事,分布在5月、8月、9月和11月,而在公认的上海冬季(12月—次年2月)未举办一项冰雪赛事。
(2)假日赛事布局不合理。①体育赛事与节假日结合度不高。例如,2017年,在七大传统节日及劳动节、国庆节、元旦期间,共举办11项体育赛事,其中,与传统节日习俗结合较为紧密的仅有中国龙舟公开赛1项,参与型体育赛事仅有上海崇明国际马拉松赛1项。②在寒暑假举办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化水平不高。2017年,寒暑假期间上海共举办10项青少年体育赛事,涉及足球、保龄球、乒乓球、网球、壁球、击剑、跳水等7个运动项目,均未形成多梯度、多级别、多层次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格局。
(3)夜间赛事经济有待挖掘。与伦敦、巴黎等全球顶级体育城市相比,上海夜间赛事经济仍有一定差距:①夜间赛事活动供给相对较少,对消费者的观赛配套服务相对不足;②球迷狂欢夜、球迷嘉年华等夜间赛事相关活动的政府扶持力度相对较弱;③球迷协会等自发性球迷组织自治能力相对不强。
3.4 体育赛事组织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1)支持体育赛事企业发展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①体育赛事“管办分离”急需深入推进。上海是较早实行体育赛事“管办分离”的城市之一,城市业余联赛是社会力量办赛的典范,但对于外部性较为显著的体育赛事,特别是城市影响力大、社会价值高的体育赛事,民营企业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承办。基于这一现象,急需深入推进体育赛事“管办分离”,厘清体育赛事举办路径,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举办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体育赛事。②自主品牌赛事企业发展急需政府提高扶持力度。上海一直重视自主品牌赛事企业的发展,2018年发布的《上海市体育赛事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明确提出对自主品牌赛事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但自主品牌赛事企业发展还需要政府给予购买服务、赛事资源交易平台搭建、赛事指导服务等全方位支持。
(2)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对办赛主体指导服务不够一直是制约上海体育赛事发展的瓶颈,尽管上海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而言,体育社会组织服务体育赛事发展的作用还远未体现:①体育赛事规范标准和办赛指南、参赛指引等赛事管理服务机制尚未健全;②各级单项体育协会向体育赛事主办方和承办方提供的指导和服务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赛事中介组织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全球顶级体育城市相比,上海赛事中介组织的实力较弱:在全球排名前30的体育中介组织中,7家位于纽约,其中6家位列前15;虽然全球三大体育中介组织之一的拉加代尔体育在上海成立分公司,但赛事中介组织的数量和影响力与纽约相比差距明显。
4 上海体育赛事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路、目标与任务
4.1 战略思路与目标
进入新时代,鉴于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目标的提出、体育赛事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水平日益提升、政府治理体育赛事的能力不断增强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上海体育赛事的发展主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演变为以“布局合理、配置集约、协同联动、特色突出的体系化发展”为主线。围绕这一发展主线,上海体育赛事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路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导,以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吸引社会参与为动力源泉,进一步完善体育赛事结构,优化体育赛事布局,促进体育赛事提质增效,努力提升体育赛事的专业度、关注度和贡献度。
根据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世界一流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战略目标,结合《关于加快上海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8〕31号)、《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沪体规〔2018〕656号)等文件精神,到2025年上海市体育赛事体系构建的战略目标为:以国际重大赛事、顶级商业性赛事和高水平职业联赛为引领的赛事格局更加合理,以重大体育场馆设施和赛事集聚区为载体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以全年赛事、节假日和夜间赛事为主体的时间安排更加科学,以赛事企业、社会组织和赛事中介为重点的组织体系更加完善。体育赛事供给丰富多样,赛事品牌和质量不断提升,赛事综合效应更加凸显。到2025年,国家级及以上赛事保持在200项左右,其中国际性赛事占比达到60%。成功申办或举办6~8项国际重大赛事,体育赛事相关产业规模超过2 000亿元,体育赛事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达到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适应的水平。
4.2 主要任务
4.2.1 丰富体育赛事供给
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布局,以国际体育赛事和职业联赛为引领,全面提升体育赛事发展能级。
(1)引进和筹办国际重大赛事。积极做好2021年世界赛艇锦标赛、2021年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赛、2023年亚足联亚洲杯足球赛等国际重大赛事筹办工作。综合评估国际重大赛事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加强对引进和申办国际重大赛事的研究,力争每年都有世锦赛、世界杯赛等国际重大赛事在沪举办。充分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联合申辦和举办体现长三角一体化成果的重大赛事。
(2)支持举办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继续办好F1中国大奖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环球马术冠军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世界高尔夫锦标赛-汇丰冠军赛等国际顶级赛事。努力提升马拉松、斯诺克、自行车、体育舞蹈、击剑、水上运动、极限运动等国际赛事能级。支持举办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橄榄球、铁人三项、电子竞技、拳击、科技体育等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结合北冰南展战略,积极举办滑冰、城市越野滑雪等冰雪赛事。
(3)打造职业联赛高地。优化职业体育发展环境,支持上海上港、绿地申花、久事男篮等职业俱乐部发展。鼓励赛车、网球、棒球、橄榄球、自行车等运动项目成立职业俱乐部,积极活跃职业联赛市场。加快浦东足球场等专业体育场馆建设,引导有条件的职业俱乐部参与主场场馆运营。健全职业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完善的青训体系,培育稳定的球迷群体,培养有影响力的体育明星,打造集职业球队、青训学校、球迷消费、运动项目文化于一体的职业联赛生态圈。
(4)积极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支持举办自行车、网球、帆船、智力运动、垂直登高、极限运动、旱地冰球、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和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赛事。鼓励举办武术、龙舟、舞龙舞狮以及健身气功、木兰拳、九子、练功十八法、门球、太极拳、海派秧歌等传统运动项目赛事。进一步健全完善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相互衔接、覆盖面广、分层分类的赛事体系。办好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等群众性赛事活动。
4.2.2 优化体育赛事空间
结合重大场馆设施分布,促进体育赛事集聚发展,推动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构建匹配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赛事发展空间布局。
(1)引导各区赛事差异化布局。支持各区发挥自身优势,以打造“一区一品”赛事为重点,促进赛事举办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因势利导打造各具特色的赛事增长极。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城区充分发挥场馆、人才、企业和消费集聚的优势,举办各类符合区域气质的国际体育赛事。引导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的郊区,因地制宜地举办各类户外运动赛事,形成差异化、品牌化赛事发展格局。
(2)促进赛事集聚发展。依托徐家汇体育公园、东方体育中心、市民体育公园等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加快形成赛事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体育企业总部、功能性体育行业协会、国际体育组织落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核心区。依托浦东足球场、上海赛车场、虹口足球场、国际体操中心、旗忠森林网球中心、马术公园、上海自行车馆等专业场馆设施,举办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形成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赛事集聚区。结合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体育赛事与旅游、文化、商业融合力度,积极打造具有海派特点的体育赛事融合发展区。
(3)合理开发水上赛事空间。结合“一江一河”建设规划,依托苏州河水文特点,深挖水上运动文脉资源,策划特色水上运动赛事,打造移步易景、活力四射的水上运动长廊。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黄浦江水域及沿江道路、船坞码头、工业遗址等沿岸资源,结合地标建筑、天际线景观,培育与引进高水平景观体育赛事。发挥淀山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探索水上运动赛事联办、共办机制,打造长三角体育赛事样板。进一步释放滴水湖休闲游憩功能,合理布局帆船、赛艇、皮划艇等精品水上运动赛事,开展赛事旅游、水上运动嘉年华等主题节庆活动。大力开发长江黄金水道、海洋等适合举办水上运动赛事的集结水域,因地制宜布局海洋运动赛事。
5.5 促进长三角体育赛事联动
上海是长三角都市圈层中的“强核”,具有极强的辐射带动功能,同时,上海的体育赛事发展水平也遥遥领先于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在长三角体育赛事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体育赛事协同发展机制。①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在赛事联办机制、国际赛事选择与区域空间布局等方面主动作为,培育长三角体育赛事品牌,服务全国体育赛事发展大局,提升长三角体育赛事全球竞争力、创造力与辐射力。②组建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推动长三角区域体育赛事协调发展,建立体育资源共享、赛事联办、信息互通、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机制。③发挥上海运作大型体育赛事的突出优势与成功经验,联动周边城市,申办、承办重大国际性体育赛事,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
6 结束语
新时代上海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战略目标,构建具有上海气派、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体育赛事体系,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然路径。体育赛事体系是一项涵盖体育赛事内容、体育赛事空间布局、体育赛事时间安排、体育赛事组织和赛事治理环境的系统工程。构建体育赛事体系应在明晰历史、现实和理论三重逻辑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内外部环境变化、资源支持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同时,体育赛事体系的构建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之事,而是一个永无止境和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最终实现从追赶到超越。
作者贡献声明:
李 崟:提出论文选题,撰写论文;李 刚:调研文献,撰写论文;黄海燕:设计论文框架,修改论文。
参考文献
[1] 刘东锋.论全球体育城市的内涵、特征与评价[J].体育学研究,2018,1(4):58-65
[2] 黄海燕.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若干思考[J].体育科研,2016,37(4):11-13
[3] 陆乐,李刚,黄海燕.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3):39-45
[4] 楊敏,黄俊亚,罗锐.国外体育赛事旅游研究的演化路径及态势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1):73-80
[5] 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的基本理论研究:论体育赛事的历史沿革、定义、分类及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22-27
[6] 黄海燕,张林,李南筑.上海大型单项体育赛事运营中政府作用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7(2):17-25
[7] 吴宝升.我国商业性体育赛事行政审批制度变革:基于制度变迁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8,39(4):104-112
[8] 林俐,乔凤杰.国际田联路跑标牌赛事10年回顾:2008—2017[J].体育科学,2018,38(3):90-97
[9] 黄海燕,陆前安,方春妮,等.体育赛事的价值评估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1):20-24
[10] 冯剑.群众体育赛事从管理到治理:动力、逻辑与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3):334-337
[11] LEE C K,LEE Y K ,LEE B K.Koreas destination image formed by the 2002 World Cup[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4):839-858
[12] PREUSS H,SOLBERG H.Attracting major sporting events:The role of local residents[J].Eur Sport Manag Q,2006,6(4):391-411
[13] 张现成.赛事举办城市居民民生举措的社会知觉与居民凝聚力:居民民生举措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体育科学,2012,32(1):23-33
[14] 黄海燕,康逸琨.体育赛事与城市形象契合对观众满意度和重游意向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4):12-20
[15] 邢尊明,宋振镇.墨尔本大型体育赛事组织管理中的政府作用模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3):215-219
[16] 邱雪.冬奥会与举办城市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5):13-17
[17] 鲍明晓.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2):4-10
[18] 姚颂平.关于上海举办国际体育大赛的战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1-5
[19] 徐开娟,黄海燕.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态势、经验与建议[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7):45-55
[20] 徐开娟,黄海燕,廉涛,等.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关键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4):29-37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Shanghai Sports Even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Sports City
LI Yin1, LI Gang2, HUANG Haiyan2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s event system is to explore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for sports events,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better serve the global sports city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Considering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factors,as well as the environment change 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in 2025,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Shanghai sports event system is proposed.It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reasonable layout,intensive configuration,coordinated linkage with outstanding features".There are four major tasks and five important measures,namely,enriching the supply of sports events,optimizing the space of sports events,coordinating the time of sports events,and improving sports events organizational system.Five measures include sports event brand certification,sports event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ports event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sports ev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the sports event linkage with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Key words: global sports city; Shanghai; sports event syste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tegrit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uthors? address: 1.Party Committee Offic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port and Health Industry,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