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前不久访问印度的时候,印度总理莫迪向他赠送了大理石雕的“三不猴”作为礼品。其实,这三只猴子可不是第一次作印度国礼了,201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印也收到了“三不猴”。莫迪总理之所以喜欢将“三不猴”作为国礼,自有其深意,因为这三只猴子很有来头。
美国和日本的领导人获赠“三不猴”都是在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的甘地纪念馆。国礼就是这家纪念馆入口处的“三不猴”雕塑复制品,而纪念馆的雕塑本身也是复制品,其原件是甘地在世时放在家中的“三不猴”雕塑。世人都知道甘地领导印度人民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赢得印度的独立,而“三不猴”正是对非暴力思想的一种完美诠释。
三只并排坐着的猴子,一只遮住眼睛,表示不看;一只遮住嘴巴,表示不说;一只遮住耳朵,表示不听——不看不说不听,就是所谓“三不”的来历。从印度的传统文化来讲,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非暴力也是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不说对人不好的话,其次是不做对人不好的事,最后是在头脑中也不存对人不好的念头。换言之,就是不说恶言,不做恶行,不起恶念。
莫迪总理选择在这里將“三不猴”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应该是有其美好寓意的——祝愿世界和平安宁、没有暴力。
“三不猴”在印度可以说家喻户晓,它们也被称为“三只聪明的猴子”,是印度父母教育孩子的利器。许多印度家庭摆着“三不猴”作为装饰。有些幼儿园和小学还会教学生们“三不猴”的表演唱,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模仿小猴子不说、不听、不看的动作。可以说,几乎每个印度孩子都是伴着三只小猴子的“三不”教育成长起来的。
说起“三不猴”的渊源,人们已知的最早的“三不猴”出现于17世纪的日本。但众所周知日本文化与中国文明的关系源远流长。“三不猴”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主张可以说契合得相当完美,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三不猴”在日本的出现可能与中国儒学的东渡有关。
但印度学者们在印度的古籍中,也找到了“三不猴”的文化根源,《梨俱吠陀》和泰米尔的古老传说中都能觅得这三只猴子的踪迹。也就是说,“三不猴”的思想也许是从最古老的印度哲学开始,借由佛教到了中国,又从中国到了日本,之后兜了一大圈又“返销”回印度。
(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