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我的作品里都有文学的影子

2020-04-01 08:51董小玥
新晨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书单诗歌

董小玥

一个孤独的农村小女孩坐在一片枯黄的草地上,陪伴她的,只有一头卧地的水牛和一只仿佛在仰望天空的小狗。小女孩神情专注,若有所思,可能在幻想诗与远方,也可能在期待春风带来新的希望。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场景,但当他们出现在一幅画中,就变得不那么普通了。这幅名为《春风已经苏醒》的画,是当代知名画家何多苓的处女作,画作甫一问世,便因其“抒情的、诗意的、神秘主义的、不可知的”情调受到广泛关注。

“诗意”是何多苓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个特色的形成,与他多年来从阅读与文学中汲取养分不无关系。

记忆中的那阵春风

何多苓出生于成都一户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就表现出较高的绘画天赋。1969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到凉山插队,开始了自己的知青生活。

乡村生活,田间劳作,看似枯燥的日子反而成为何多苓一生最难忘的记忆。“因为我那会儿就20岁左右,可以说,知青这段生活,对我的性格形成和以后的生活道路起了决定性影响。”正如他曾经所说:“1969年冬天,在四川西南部大凉山无边无际的群峰之间,我躺在一片即使在严寒季节也不凋零的枯草地上,仰望天空。十年后我才意识到,就在那无所事事、随波逐流的岁月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

短短几年时间,何多苓利用空余时间自学油画,并且阅读了大量世界经典名著,从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到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从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狄更斯,到“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他向我们回忆道:“我所读的中学是成都市一所重点中学,学校中很多学生是川大等大专院校老师们的孩子,同学们下乡的时候就把自己家里的藏书带去了。那时候,我们虽然呆在偏僻的地方,但是精神食糧还真不少。我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了基础阅读,而且那会记性好,很多书到现在都还记得住。”

当时知青中间流传着一个外国民歌200首的小歌本,何多苓特别喜欢其中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暮春》,经常哼唱。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德国诗人乌兰特的诗,其第一句就是“春风已经苏醒”。多年后,当何多苓准备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作品的时候,脑海里立刻蹦出来这句诗,随后,他又根据这首诗的意境,结合记忆里农村生活的场景,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

颇为有趣的是,人们往往将《春风已经苏醒》与罗中立的《父亲》等一起归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但何多苓本人对此并不认可。“虽然我画了一个农村女孩,但她也不是那种看起来很苦难的样子,她只是对春天有一种憧憬,或者是有一种发自本能的憧憬,就跟旁边的小狗、牛一样。我只是想表明生命在春天的一种互动,人类、动物、植物和春天的一种对话而已。”

或许,观众与创作者常常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文学如此,艺术亦如此。

“诗跟画都是沉默的”

“虽然我不写作,但是我一直有文学情结,我的作品从这幅画开始,它实际上都有文学的影子在里边。”

何多苓的文学情结,大多来源于诗歌。早年间,他喜欢阅读古典诗歌,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认识了一些诗人朋友,又开始阅读现当代诗歌,讲到这里,他甚至用了“着迷”这个词。

1988年,何多苓创作了《乌鸦是美丽的》,画中一个女子侧身目视前方,似在沉思,又似在发呆,显示出一种古典宁静的美好,但她的背后却有一只乌鸦飞过,对整个画面的稳定产生了一种冲击感和破坏感。然而,这简单的一个女子和一只乌鸦构成的画面却充满了一种神秘性,充满了诗歌的意味。何多苓解释,这幅画的灵感其实来源于美国诗人史蒂文斯的作品《观察乌鸦的十三种方式》(又译《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我觉得我的这个画,表现了他诗歌中某种潜在的含义,至少是我理解中的含义。”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何多苓为诗人翟永明画了一幅肖像画《小翟》,这幅作品后来收藏于日本福冈美术馆。他选取了翟永明的代表作《静安庄》作为画面背景,一个空旷的房子里,女诗人束起长发,穿着牛仔服,静静地坐在地板上,月光从背后照进来,神态寂寞。“实际上这幅画的整个情节和意象,还有画面的一些构图安排,甚至光的符号的使用,都是受她这首诗的直接影响。也可以说,我把对这首诗的理解,通过画布把它图像化了。”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何多苓第一时间从上海赶回四川,参加救援。他在震区帮忙运送物资,为受灾群众发放生活用品,那些画面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后来,他根据自己在震区观察到的情景,创作了三幅作品。其中一幅画作中,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脸上有一种还未消去的惊恐,背后是一片混沌,比震后的废墟还要空茫。何多苓选用了美国音乐家克拉姆一组合唱作品中的歌词为画作命名——《小男孩在寻找他的声音》。“我很喜欢这句诗,就借用了。”

另外一幅画中,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瓶水,却没有喝,而是表情茫然地望着画外的“救援者”。何多苓用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一句诗命名——《这个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还有一个更小的女孩,在混沌的背景前空洞地望着前方,何多苓则选取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当风雨飘摇之时,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出门去》。

这三幅画悲伤而柔软,带着何多苓画作里不常见的治愈气质。

何多苓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与诗歌的联系。“这就像两种并行的语言,诗歌可以作为一个类似画外音的东西,我不能说它们之间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但可能隐隐有一些联系。可能观众看到这些作品后会被打动,他们会有一些其他的联想,这也是我的目的。”

名画家的“私人书单”

何多苓热爱阅读,从少年时代起就保持着每日阅读的习惯,而且,他的阅读范围十分广博,以至于当我们请他为读者列一张书单,推荐几本书的时候,他有些不知该从何说起。

从年少时喜欢的世界经典名著、古典诗歌,到20世纪80年代迷上现当代诗歌,再到后来对一些现代派小说感兴趣,例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作品,何多苓的私人书单在不断扩大。因为看的书多,有时候忘了,过几年再看又是一本新书,又能得到完全不同的感悟。“我看书喜欢反复阅读。一般拿到一本书,我先粗粗地浏览一遍,然后放一段时间再去阅读,又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除了文学与绘画,他还有更为广泛的爱好。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一名绘画艺术家,何多苓常常会翻阅一些理工科方面的书籍,学习一些感兴趣的科技类、建筑类知识。从小喜欢音乐的他,除了研究音乐理论,甚至把乐谱当做书来看,“当然不一定都啃得动,但还是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

阅读当然是出于兴趣爱好,但同时也丰富了何多苓的生活,对他的艺术创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喜欢契诃夫的《带阁楼的房子》,他根据小说创作了44幅插画,用绘画的形式诠释了他心中的故事,也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小说。

令人钦佩的是,为了阅读原汁原味的美术专著,已经70多岁的何多苓,学会了使用手机上的阅读翻译软件,方便阅读英文学术著作,正应了那句“活到老,学到老”。

谈到最近正在阅读的一本书,何多苓介绍:“是易丹的一本新著《西洋景》,讲欧洲文化的一部书,我正在阅读,非常有趣。”他想了想,“对了,我还特别喜欢看历史和传记方面的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我都喜欢看。”或许,再过几天,何多苓的书单上又会多几个新的名字呢。(来源:微信平台“第一读者”)

猜你喜欢
书单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小诗歌汇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