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昕
王小波说:“《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读海明威《老人与海》,就像在读一个寂寞又顽强的自己。
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度过,因此从小就喜爱大自然,作为生命个体,尤其是喜欢冒险并有着复杂经历的海明威,不可避免地多次与死亡擦身而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海明威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1918年,海明威被炮弹炸伤,在医院治疗20个月,重伤的后果是严重的失眠和内心深处长久的恐惧。
1926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1932年,《午后之死》出版。他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以记者身份奔赴前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又以记者身份奔赴于各个战场,1940年,海明威创作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可是在前线的一次汽车事故中,他头部受重伤,其间,又因飞机失事造成严重脑震荡。1949年,他被猎枪伤了眼睛。1954年,他去非洲狩猎,遭遇飞机坠毁却幸免于难。海明威屡遭劫难,虽说大难不死,但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生活中稍稍有些异常就会引起他不吉的联想。因此,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充满着厮杀、鲜血和死亡,这反映了海明威内心世界里死亡的阴影。海明威认为死亡是人们无法逃避,无法超越的最大最可怕的事实,它具有一种巨大的莫名其妙的神秘力量。传奇般的经历和独特而又复杂的遭遇,强化了海明威对生命的理解,而晚年的病疴更丰富了他对死亡的想象,形成了他对死亡情结有着神经质般的敏感和宗教式的神秘。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永远在试图对抗,在他的作品中,消极悲观的虚无情绪与硬汉精神一直是对立统一地贯穿始终的。著名英国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所写的海明威传记笔调辛辣,不时嘲讽一下海明威。他评价道:“海明威的曲调对世界文学是个全新且原创的贡献,立志写作的年轻人都会听到。而海明威的勇气教条、海明威式的英雄和他面对难关的坚毅态度,都发挥了超越文學之外的影响力。”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人不会交好运。第八十五天,老人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鱼。老人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血腥的踪迹,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人,他认为老人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老人在棚屋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这是圣地亚哥的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圣地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据中华读书报、译林出版社等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