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外绘画史上,天津画家孙芳是第一个大胆尝试对万里长城全线进行写生并成功完成写生任务的人。从1985年开始,作为自始至终跟踪报道他这一创举的记者,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必要好好写一写的选题,谁会想到它竟遭遇到被“枪毙”,而后又“起死回生”的命运。
我先是把这个选题汇报给我所在的《天津日报》的部主任张顺成,他表示全力支持。没有料到的是,两天后,这个选题在星期一召开的全报社例会上被明确否决了。散会后,张顺成无可奈何地对我说:“例会上被否决的事,部里就不好再办了。”
我问:“否决的理由是什么?”
他告诉我说美术部负责人在会上介绍孙芳这个人不怎么样,名利思想严重,而且孙芳这个人活动能量大,不仅《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北日报》《山西日报》等报道了他的事迹,而且《天津日报》就有文艺部、政教部、工业部、农村部等多个部门报道他。并且听说,孙芳品质不好,在外面招摇撞骗……
我听了,心中不免疑惑。我与他接触一年多,采访多次,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只知道画画儿,不太懂人情世故,甚至有些呆,说话有时都语不达意,他有那么大的活动能力吗?为什么人家反映的那些问题我都不了解呢?
我决定自己认真调查一下。就先从天津日报社查起。
我先后找文艺部、工业部、政教部的几个报社同事,结果他们都没有面对面采访过孙芳。
我当时主编《天津日报》农村版的副刊,是从天津东郊区(今天津东丽区)一位业余作者的来稿中了解到孙芳,然后主动到东郊区找孙芳采访的,并不是孙芳到农村部活动,我才有写他的念头。
我的核查由近及远,了解清楚了《天津日报》的情况后,我又通过长途电话向外地兄弟报纸了解情况。我注意到,《光明日报》关于万里长城全线写生的报道,大标题把孙芳的姓都搞错了,写成了“刘芳”。我给光明日报社相关部门打电话问是怎么回事,他们回答说:“十分抱歉!记者并没有采访到画家孙芳,又觉得这是一条好新闻,就根据听到的一些情况,写了报道,把画家的姓搞错了。”
我打电话向山西日报社了解情况。他们回答说,他们是看了《河北日报》的报道,画家从河北省山海关老龙头画起,一直向西,经喜峰口、黄崖关、居庸关、张家口往山西而来。我们的记者盯住了这条新闻,关照当地的记者站,只要画家一进入山西境内,就及时跟踪报道。
经逐一核查,《陕西日报》《宁夏日报》《甘肃日报》也基本上是这种情况,不是画家到新闻媒体“活动”,而是新闻媒体普遍关注画家这一创作活动。他们不仅报道画家长城写生的进程,还报道他沿途给当地美术爱好者义务讲课、辅导等义举。当年,邓小平同志题词,发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新闻媒体普遍意识到孙芳万里长城全线写生的创举,正是实践这一爱国主义主题的具体行动,所以产生了连锁反应。想不到在画家的故乡报道画家的事迹倒成了难题。
那么,天津日报美术部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画家的艺术创举本来是“白”的,卻有人把它说成是“黑”的?
经了解,美术部的意见是从天津美协个别人那里听来的。天津美协个别人又是从哪里听来的呢?最后得知所有的谗言都是天津东郊区一个业余画家反映的。这个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诋毁孙芳?原来他也想去画长城,希望能得到区工会的支持,结果未能如愿,倒是孙芳得到了区工会的支持。区工会考虑到,孙芳年轻时曾在长城戍边服役,对长城不但熟悉而且有深厚感情,又能吃苦耐劳;再者他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创作过24米长的《引滦入津图》。
当我把情况调查清楚的时候,已经到了1986年大年三十的上午,人们都已经忙着过年了。我们的总编辑鲁思同志还在他的办公室里静心听取我的汇报。我最后说:古往今来,为长江黄河名山秀水讴歌的画家数不胜数,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国人民智慧与力量之结晶的万里长城,却是从来没有人对它进行过全面的实地描画。要描画长城全线谈何容易?崇山峻岭,荒无人烟,冰天雪地,野兽出没,戈壁沙滩,黄尘滚滚,饥渴劳顿不用说,能不能安全返回也未可知。孙芳的艺术实践本身具有可贵的牺牲精神和探求精神,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这是他的主要方面,至于画家个人身上的某些缺点和不足,是次要的。况且事实证明许多是莫须有的谗言。
鲁思同志认真听取了我的汇报,说:“这样吧,下午你领我到孙芳的家里看看,完事以后,我送你回家过年,你看怎样?”
午饭后,鲁思同志邀相关编委刘书申同志和我一同去张贵庄孙芳家采访。那是一间三级跳坑式的房子,院子比马路低,屋地比院里低,屋门口垒着一道一尺多高的水泥门坎,是用来挡雨水的。仅有的一间平房,做了孙芳的画室,一张大画案占据了大半个房间,一家四口人住在平房后面搭起的临建房里。一看这环境,所谓孙芳在家里请一屋子记者吃饭的谣言便不攻自破。
鲁思看了孙芳其人其画,与他交谈了半个多小时,采访结束。回家的路上,我问鲁思:“他给您的印象如何?”
鲁思说:“他挺朴实,半个多小时,他说的都是长城,一点儿没谈他自己。你照着一版头条写,4000字,写完交给书申同志。”
不久,我写的《长城之歌》在《天津日报》被隆重推出,《社内通讯》专题刊登了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其后,上海的《少年文艺》发表《长城壮歌》,大型系列电视报告文学《人间正道》把它搬上屏幕,不仅如此,还被《桥》杂志转载到了国外。
这件事告诉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一名记者,既要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操守,更要有“铁肩担道义”,寻找真相,直奔真相的勇气,如此,才会不负时代,不负初心。
附注:本文作者王道生,高级记者,曾任《天津日报》报告文学专版主编,现已退休,著有《王道生文集》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