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徐春英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为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文明素养的缺失,具体体现在文明意识素养、实践能力素养、心理素养三方面的缺失,社会、政府、网络服务提供商、学校均有责任,但应对主力仍应放在学校。学校应确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指导思想,突出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目标,以“五个方面”为切入点、打通“四个课堂”、建立舆情监控体系,以管促育,防微杜渐,实现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最优化。
关键词:网络素养;思政教育;精神培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根据统计,截至到2018 年12 月末,中国已经有将近8.5亿的网民,现在的95后几乎全民是网民。而这批95后也开始步入校园成为大学生的主体,重视他们的定位和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二、当前舆情管理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归因
(一)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缺失的标识
网络文明素养的缺失,具体体现在三个素养层面,即文明意识素养、实践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而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相对缺失,具体表现在无自律精神、无道德修养、无交往秩序。大学生的网络实践能力也相对欠缺,缺乏基本的信息辨别与处理能力,对信息辨别与处理也是一个重大的隐患。最后大学生网络心理相对不健全,也是网络文明素养缺失的重要标识。网络依赖性强,不与外界沟通,沉溺于虚拟世界,责任和担当意识差,造成沟通障碍、抑郁、脱离社会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素养的提升。
(二)网络文明素养欠缺的归因
首先从社会上看。网络立法确实相比高速的网络发展显现出相对滞后,实施细则迟迟不能落地生根,网络执法依然难以实行。其次是政府监管相对疲软。在互联网监管中,政府应当有所作为,但是现实中政府的执法往往深陷利益的考量,使得各种网络信息仍充斥网络空间。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没有网络文明素养培育课程,尤其是与思政课堂结合不够紧密,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基本思路和举措
(一)确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指导思想,突出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目标
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集中研究习近平关于网络安全与网络文明素养的论述,学习习近平在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将思政与网络相融合,同时培育方案、培育措施应当及时予以制定。
(二)以“五个方面”为切入点
第一是网络生态文明。通过建立良好的网络空间体系、网络生态体系,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遵守网络公约,培养网络文明意识。要做到网络生态的培养,首先是加大网络空间的治理,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宣传队伍。其次是扩展对大学生网络的软治理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涤荡网络,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二是网络法律文明。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我国关于网络的法律文件和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第三是网络道德文明。用网络公约和倡议书唤醒学生的道德底线思维,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糟粕,做文明的践行人。第四是网络精神文明,通过新时期榜样的力量,结合当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基本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时代新素养。第五是网络政治文明。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政治素养,纠正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误区,让学生合理合规表达网络诉求,理性行使权利。
(三)打通“四个课堂”
第一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首先要明确思政课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责任。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网络素养,优化教师结构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要紧紧占据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最高点。第二是开展优质的和网络相关的课外活动。党、政、群团组织应当合力引导,主动挖掘和开发网络文明建设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加入网络文明工程、文明上网、文明建网工程。第三是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网络素质培育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丰富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学习方式,形成你追我赶、相互超越的互动局面。第四是打造网络新型课堂,利用网络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和兴趣,创新授课和考核形式,需要我们的教育入脑入心,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四)建立舆情监控体系,以管促育,防微杜渐
首先,舆情的监控是一种态势感知,并不是对学生的隐私进行挖掘,只是对学生在互联网上的负面信息进行搜集,是一种从源头收集信息的行为,可以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态势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进行疏导,化解舆情,造成以管促育,防微杜渐的效果,为学生成长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四、结语
学生的网络素养决定着全民网络素养水平,是建立网络强国关键所在。在舆情管理下的大學生网络素养培育应以培养高素质网民为目标,应遵循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网络文明意识,形成实践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自觉规范网络言行,培养大批高素质网络人才,助力建设网络强国。
参考文献
[1] 许安琪.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8.
[2] 林艺琳.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