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停”得有“层”,提升技能学练水平
案例:相同教学环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根据个别学生学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再分组:A组出手角度问题,B组最后用力的问题,其他学生原组继续练习。教师根据问题组分层“叫停”纠错,提升学生技能学练水平。
分析: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技术动作的问题,将学生再次分组,分层“叫停”纠错,针对性和目标性清晰明确,有利于促进学生技能学练水平的提高。
结论:教学中教师“叫停”时,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或针对某一问题分层“叫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学练方案,解决疑难问题,提升学生技能学练水平。
二、“停”得有“效”,促学练目标达成
案例:《弯道跑》教学中,学生在体验弯道跑之后,教师“叫停”,让学生利用装有水的瓶子和装有沙的瓶子体验弯道跑摆臂幅度和身体内倾幅度。装有水的瓶子在内侧,装有沙的瓶子在外侧,跑动时听一听哪侧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响,哪側臂摆臂幅度大,身体向哪侧方向倾斜。学生带着问题体验练习,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促进了学练目标的达成。
分析:利用自制教学道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并解决了教学重难点,促进了学练目标的达成,达到了“叫停”的目的,这个环节的“叫停”是有效的。
结论:“叫停”是否有效,要根据“叫停”之后,是否有效地解决了“叫停”的目标,“叫停”之后目标的达成度就成为“叫停”的“效度”,所以教师在“叫停”之后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练目标的达成。
——高云(山东省文登第一中学,264400);荣燕光(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天福山中学,264411)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