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枚毛主席金质像章
1938年底,凌子风来到延安,任西北战地服务团编导委员会委员长,跟随贺龙率领的一二零师东渡黄河,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参与农村工作和斗争。抗战时期,凌子风打过六年游击战争,担任过武工队长,一边打仗一边做文艺宣传。他多次出生入死,带着伤在晋察冀边区排演话剧《日出》,还与汪洋(原北影厂厂长)等人排演了万人话剧《跟着聂司令前进》,凌子风扮演的聂荣臻,几乎以假乱真。
也是在这一时期,凌子风以田庄、村头、院落等实地为舞台,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自编成剧,创造了“田庄剧”的演出形式。1943年,凌子风返回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还导演和参演了一系列话剧。为庆祝中共七大的召开,凌子风被同志们推荐创作献礼作品。他凭借记忆,一夜之间刻成中国第一枚毛主席金质像章,《毛泽东选集》封面上印的雕像正是凌子风刻的这一枚。像章原件由周恩来保存,陈毅佩戴的那枚则被其后人捐赠,如今作为一级文物被保存在国家博物馆。
延安保卫战打响后,凌子风又担任战地摄影队队长,和同志们一起背上摄影机和剩下的胶片,转战陕北战场,拍摄了大量有关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的新闻电影素材,毛主席指挥延安战役和全国解放战争的珍贵历史资料,后来编入大型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和短纪录片《还我延安》。
“中国气派”的影片
1949年,凌子风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专门从事电影创作。同年,他与翟强联合执导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中华女儿》,在1950年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争取自由斗争奖”,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1950年,凌子风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此后执导了《光荣人家》《陜北牧歌》《金银滩》《红旗谱》等大量影片。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电影人一样,凌子风的作品质量也是良莠不齐,他几乎什么活都接,别人不愿拍的他接,别人拍了一半放弃的他也接,疯狂起来有时候一个月就能拍完一部。
有人说他的作品都是粗制滥造,他对此也毫不避讳:“我有一个特点,就是领导交给我的任务我一律接受,不讲价钱。只要领导说给我拍,好,我就拍。我当作学习、熟悉业务的机会,给我任务我就拍,所以我拍了一些也不是那么好的。”
中国电影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凌子风也是。六七十年代,凌子风与他的许多老朋友一样,被打成“黑帮”,留下了长达10年的创作空白期。1979年,凌子风凭借人物传记电影《李四光》复出,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创作机会,对于剧本的选择严苛了很多,真正迎来了自己的创作巅峰。这时,他已经年过六十。
之后几年,凌子风先后将老舍、沈从文、许地山、李人的经典作品搬上银幕,这一系列文学改编作品,成为新时期电影创作的一道独特风景。1982年的《骆驼祥子》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这部被公认为代表着“中国气派”的影片,塑造了虎妞这个泼辣能干、世俗精明又不失善良的独特女性形象,也使斯琴高娃和张丰毅红遍全国。
1984年,凌子风又将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作品《边城》搬上了银幕。用凌子风的话说,“沈从文的作品有韵味,带有诗性”,要拍出他的独特味道并非易事。凌子风巧妙构思,将第一个镜头选在沈从文书房拍摄,年逾八旬的沈从文出镜,伴随着介绍沈从文的画外音,镜头缓缓进入到“边城”……
作为一个曾经娇生惯养的大少爷,凌子风骨子里崇尚自由,乐观豁达,但是面对逆境,他也能泰然处之;作为画家,他的作品连李苦禅都欣赏不已;作为导演,他的电影风格多变,艺术独特。多年来,他和他的电影以及演员,都曾拿奖拿到手软。
据《人民艺术家》今日头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