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壮壮,汪先平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萌芽。改革开放之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首次将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宏伟事业同“小康社会”这一富有中华传统文化色彩,而又饱含了全新时代意蕴的话语结合在一起,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全体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融为一体。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小康社会建设理论从提出到成熟不断丰富。7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完成,中国人民千百年的小康梦想终将实现。
从1949年到2019年,新中国走过了70载峥嵘岁月。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我们党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上积极探索,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就已经蕴含着“小康社会”的萌芽思想。邓小平从中国传统的小康概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战略目标。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先后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不断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小康社会”这个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既是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成果,又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小康”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原意是人民希望获得殷实、富足的生活。在中国传统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是“大同社会”的初始状态和必经阶段,是指依靠礼仪关系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社会状态,是通过仁、义、礼、智、信有可能实现的一种理想社会。相较于儒家对于小康社会复杂的描述,中国古代民间对小康的理解则较为简单,古人常把那些能够丰衣足食的家庭称之为“小康之家”。虽然那时少数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可能实现“小康之家”,但伴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自然灾害,全社会的小康状态是很难成为现实的。小康社会是具有浓郁的中国意蕴、中国风格的表达幸福生活的概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是在效仿苏联的建设道路并汲取苏联建设经验,虽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暴露的问题也很多。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要引以为戒”[1]。照搬苏联经验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实现“第二次结合”。在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这就要求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正确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让人民过上满意的新生活。这些论述就已经包含着朴素的“小康社会”思想。虽然,那时的共产党人还没有使用“小康社会”这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但是二者的核心内涵是统一的。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美好的社会理想,实现中国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先用“小康社会”来诠释中国化的现代化。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大平正芳问:“要把中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邓小平略微考虑一下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3]。这是邓小平首次用“小康”这个词来描述20世纪末中国将要建设的现代化目标。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被正式提出和确定下来,邓小平将“小康之家”这个概念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十二大报告指出:“实现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4]从这以后,实现小康、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1987年10月,“十三大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把建设小康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5]。“三步走”战略将“达到小康社会”作为第二步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两番,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这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97年9月,在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21世纪初开始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用10年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水平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这实际上就已经初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设想。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实现了“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变”[7],是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认识的一次深刻转变,表明我们党已经从社会整体建设的高度来考虑小康问题。总体小康水平是指全社会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更加强调总体性,而全面小康社会更加强调均衡性,强调整个小康社会的全面性。总之,全面小康相比总体小康,层次更高,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符合我国进入新世纪遇到的新国情,更加符合我国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也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8]。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行转变,这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都有了新的变化,实践的发展推动理论不断发展创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必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更加具体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9]。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0]。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攻坚期、冲刺期,我们要按照十九大报告中的战略部署,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精准发力,综合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得到人民的认可,又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毫无疑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占据核心地位的,“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根本保证,开启了新的小康社会建设征程”[11]。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共同绘制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围绕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中华民族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行、城市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扩大和一系列收入分配改革措施的出台,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初期都有了明显提高。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又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热潮,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落实一系列居民增收政策,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 027元增加到2012年的24 127元,年均实际增长8.3%;恩格尔系数从1992年的53.0%下降到2012年的32.0%,下降21个百分点。在农村地区,国家先后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措施,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民增收提供重要支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照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2012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降至9 89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生活质量来看, 2012年到2017年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7年,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974元, 比2012年增加9 464元, 年均实际增长7.3%,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民主法治建设情况来看, 十八大之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十八大以来, 党加强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立法治理不断提升,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继续完善。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 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有序推进政党协商、政协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民主渠道。从文化教育建设情况来看, 十八大之后我国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来看,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之后, 全国上下积极响应, 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环境监管执法趋严, 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改善。秉持顶层设计理念,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已经制定完成,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制度框架。
通过上述统计可以看出,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已经接近完成目标。可以预见,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建设中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并且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与规模,我们完全有信心在2020年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送上一份满意的贺礼。在这决胜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及资源环境水平与其他方面完成度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这就要求我们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国家一直把扶贫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否实现精准脱贫,大大降低贫困发生率,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水平的关键性经济指标。若在2020年我国没有实现全部贫困人口的脱贫,让所有的中国人民都过上温饱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不完全的。能否让全国的困难群众,同全国各族人民在2020年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由图1可知,截止到2018年,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降到1 66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降到1.7%,这与2014年相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14年至 2018年 5年间,每年我国贫困人口都减少1 000多万人,累计脱贫6 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2013年底的7.2%下降到2018年初的 1.7%,下降了将近6个百分点,精准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精准脱贫攻坚任务仍十分困难艰巨,尚有2 000多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更加复杂,扶贫脱贫难度更大、减贫成本更加高昂、稳定脱贫能力更弱,可以说,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突出、最显著的短板。贫困问题的解决是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一步。
图1 2014—2018年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0万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 644元,这个标准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发展水平,且我国每年还保持了不低于6%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我国经济正处于转换经济发展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期,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我们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时期,又处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殊时期,如何保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好又快增长,关键在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断开辟我国经济建设新境界,要求我们要有更大的魄力、更全面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交流,贯彻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建设,“中国实现了全方位与国际经济秩序的接轨, 并一跃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12],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态势。在这关键时期,要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和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要不断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促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取得更大的成果,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创新为驱动,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既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坚持推动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向中高端迈进。只有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实现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要求。
“决胜阶段最为关键,冲锋时刻愈显奋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也面临着现实的诸多困难。如果应对不好,就有可能发生综合性风险,发生颠覆性风险,这就有可能打断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近。”[13]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完成。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化解了政治、经济、外交领域和自然界的一系列重大风险,并且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 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14]。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矛盾风险不断积累,甚至可能是集中的爆发时期。这些矛盾风险,既有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长期积累尚未解决的旧矛盾,又有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的新矛盾;既包括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风险,又包括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风险。这些国内国外的风险要求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注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要摸清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危机,又要掌控隐性债务危机;既要摸清房地产泡沫、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率,又要掌控非法集资、网络贷款、金融诈骗等隐性金融风险;还要有效防范经济领域的“黑天鹅”“蝴蝶效应”和“灰犀牛”的冲击。这些来自经济领域的风险冲击,都是需要特别重视防范和化解的重大风险,既要防止个别独立的金融风险演变为整体全面的金融风险,又要防止特殊性金融风险演变为普遍性金融风险;尤其是要防止国际上的政治、经济、主权、战略、军事风险演变成直接影响国内的风险。
如果国家遭受重大风险挑战,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战略规划就可能被迫中断,因此,我们必须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最核心的位置。我们要建立健全防范重大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实时预警能力。既要加强对各种已知风险源的动态监控监测,制定系统性防范化解风险的预防解决方案,又要做到面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要心中有数、心里有底;还要力争把所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重大风险化解在源头,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如期顺利实现。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冷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初,就下定决心让困难的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党重要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向贫穷开战, 展开大规模的、持续的反贫开发行动, 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贫困群众生活显著改善。”[15]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前仆后继、奋不顾身,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可以说,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关键部分。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注重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加强中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做好政府单位定点帮扶。坚持中央统筹调配、各省负总责、各市县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
目前精准脱贫攻坚战面临的环境更加困难复杂,形势更加严峻,这些都为精准脱贫攻坚战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各贫困地区问题复杂多变,薄弱困难的地方财政,缺乏活力发展的贫困地区产业都为精准脱贫带来了困难。中央和地方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投入,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既不能降低标准,又不能盲目抬高标准,实行严格的第三方考核评估,让脱贫成效真实可信,确保贫困问题不再反复,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是基本的民生前提, 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的基本要素。”[16]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这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明显短板。近年来,各类环境污染问题频频发生,如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地面下沉等问题。这些日益突显的环境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阻碍了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牢牢树立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源头上节能减排,不断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强环保督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和氛围,使生态环境改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周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70年来风雨同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人民殷实富裕的目标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小康社会”是亿万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最淳朴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绘制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中承上启下的阶段性目标。我们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奋力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向祖国和全国人民献上国庆70周年的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