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加湾石首鱼濒危的原因探究

2020-03-31 17:55彭镕仁
江西水产科技 2020年6期

彭镕仁

摘要:加湾石首鱼是加利福尼亚湾的特有物种,在加利福尼亚湾历史上曾经数量可观。但在近一百年的历史中,逐渐从繁茂走向了濒危,多种共同原因造就了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美墨对于科罗拉多河淡水的不当使用与工农业污染,加之加湾过度地商业捕捞共同造成了石首鱼走向了灭绝。

关键词:石首鱼;加利福尼亚湾;花胶

中图分类号:937     文献标识码:A

加利福尼亚湾位于河海交汇处,成为诸多生物生存的栖息地。随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其中一些生物逐步从繁茂走向了濒危。石首鱼是加湾特有鱼类,其濒危最具代表性。加湾石首鱼是洄游物种,成年石首鱼在一年的大多生活在加湾,到了生产期,则回到科罗拉多河三角洲地区进行产卵。科罗拉多河三角洲便成为了幼年石首鱼的栖息地,直到成年它们才会顺流游到加湾生活。构成加湾石首鱼水文环境的地区,分属于美国与墨西哥这两个不同的国家,这种不同于其他洄游物种的生存环境也增加了石首鱼问题的复杂性。2016年《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大会通过了针对野生石首鱼的专门决议。仅仅是在一个世纪以前,加湾石首鱼的数量仍是不计其数,加湾石首鱼从繁茂走向濒危,引起了政府和各界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关于加湾石首鱼的研究重点在其生物特性,对其处于濒临灭绝状况的研究付之阙如。石首鱼濒危的状况绝非个案,通过对这一考察,可以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同时给现代人敲响了警钟,若自然环境持续破坏下去,石首鱼的濒危状态将发生在其他生物身上,物种多样性不存,受害的终将为人类。

1  科罗拉多河水文环境变化与石首鱼的生存

加湾石首鱼走向濒危是个渐进过程,这与其生活在美国和墨西哥两种不同水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第一个水文环境便是科罗拉多河及河口地区,科罗拉多河上游地区在美国境内,流经的河水养育了石首鱼幼鱼,下游地区属于墨西哥。科罗拉多河发源于美国,流经七个州,早在1922年,这些州就对科罗拉多河的水权问题达成了契约。之后契约多次变动,但总体的水权分配观念并没有改变。随着美国政府对于水利设施建设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科罗拉多河也成为了重点建设的对象,水坝的建成导致科罗拉多河下游三角洲的径流量不可避免地减少了,输送到加湾的淡水仅有本世纪初的4%左右,河流流量降低了96%。对加湾石首幼鱼来说,水文环境的合理程度是它们是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石首鱼幼鱼对于水温、水中的盐分含量及营养成分有着基本的需求,也需要一定的产卵地空间。科罗拉多河流量的下降造成了石首鱼生存环境的破坏,流量的下降使得河口三角洲地带逐渐出现了高盐度问题,筑坝前后盐度相差近20度,甚至在河口三角洲出现了逆河口现象。高盐度使得石首鱼幼仔难以适应水中过度的盐分含量,也使得其他水生动植物难以存活。大量虾类、河鱼、鸟类、贝类无论是繁殖还是生活都深受其害,继而使得石首鱼幼仔失去了原有的觅食对象。同时大坝制约了泥沙向下流动,随着上游泥沙带来的大量营养物质,无法进入河口,过去的五十年中,有64%的加湾生物的营养水平出现了降低。总体而言,由于科罗拉多河水文环境向着不利于石首鱼生存与繁衍的改变,石首鱼的数量急剧下降。

科罗拉多河的人类活动也成为了影响加湾石首鱼生存的因素之一,工业生产的排放首当其冲。大坝建成后,大量的土地成为了工农业用地,农业废水和工业废水长期以来是美国西部诸州的重要环境问题。此外,上游的工农业业发展是多样化的,造成的环境污染不是单一的,化学废物、污水的排放,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石油的偶尔泄漏,都对墨西哥湾北部的生物造成了破坏。自胡佛大坝建设开始,科罗拉多河流域开始了漫长的水资源改造计划,这样的计划难以统筹兼顾。其中大坝的建设与上游农业截流导致的淡水大量减少造成的水文环境巨大破坏,得不到淡水補充的河口地带盐度迅速上升,石首鱼幼仔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从而大量死亡或是离开了原有的栖息地。科罗拉多河沿岸为了发展各自的工农业,大量兴建工厂,开发耕地,修渠灌溉。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工农业排出的废水、有毒物顺着河流或地下水进入了河口地带,对于石首鱼及其他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实际上,石首鱼濒危状态是上游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结果的延伸。

2  鱼肉、花胶利用和商业捕捞与石首鱼的生存

石首鱼的商业捕捞起源于二十世纪初,加湾地区相继形成了捕鱼营地和商业公司。自此以后,大规模的捕捞成为这些公司谋取利益的途径,大量的渔船出现在这一地区。与此同时,商业石首鱼捕捞方式更加多样,炸鱼、刺网的广泛使用,带来了高效捕鱼的成果。但这些捕捞方式对海洋生物造成了无差别的伤害,使得无论是大小都成为了渔船的囊中物,石首鱼的生存与繁衍更为艰难。大规模的商业捕捞造成石首鱼数量的急剧下降,成百上千吨的石首鱼成为了人们的盘中餐,石首鱼味美可口深受人们青睐。从1924年第一批运往美国的八十五吨石首鱼,直到1942年加湾石首鱼的捕获量达到了的两千吨。1955年后,由于墨西哥政府颁布了法令,将石首鱼幼鱼的生活区域划定为禁渔区,设定产卵期禁止捕捞,石首鱼的捕捞量开始逐渐下降。规模性渔业捕捞与墨西哥政府在这一时期的管理措施有很大关系。自20世纪20年代起,墨西哥政府开始深化对加湾渔业的控制,组织当地渔民建立合作社,同时引进正规外国渔业公司,并着力发展本国的渔业企业。墨西哥的渔业总产量20年代的不足20万吨,到1980年已接近140万吨。包括石首鱼在内的渔业资源没有得到休养的过程,渔业资源走向了枯竭。为了追求片面与短时间的经济利益,导致了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不仅破坏了经济的发展,更对石首鱼等海洋生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灭性打击。石首鱼的商业捕捞,不仅是对鱼肉的追求,准确地说,鱼肉仅是人们捕捞石首鱼的副产品。人们抛弃鱼肉,仅带走了能够在亚洲市场上售出高价的石首鱼鱼鳔,即花胶。加湾石首鱼第一次被作为花胶发生在1910年,一位中国商人在加湾发现石首鱼的鱼鳔与东亚的花胶相似,于是向中国出口。在这一时期,一块花胶售价高达5美元,高昂的售价以及广阔的市场导致了疯狂捕捞石首鱼,石首鱼数量逐渐减少。墨西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依然没有扼制加湾石首鱼数量下降的趋势。1975年墨西哥政府颁布禁渔令,但偷猎石首鱼的情况依然严重。在一系列国际合作的情况下,偷猎石首鱼的情况甚至有所上升。

究其根本,加湾石首鱼偷猎的屡禁不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东亚地区人们对于花胶药用价值的错误认识。对于花胶的药用价值的追求,加上石首鱼资源的逐步匮乏,使得市场上花胶价格居高不下。二是墨西哥当地渔民与走私集团甚至是贩毒集团勾结在一起造成了墨西哥政府难以管辖,当地渔民收入水平不高,偷猎石首鱼可能带来的巨额收益使得他们铤而走险。

3  结语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加湾石首鱼成为了人类活动的牺牲品。1956年当地渔民曾观察到成千吨的加湾石首鱼从渔船边游过,就像“火山爆发扰动了海面,石首鱼群翻滚起科特斯海海水”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从1975年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加湾石首鱼走向濒危,许多国家的相关组织试图来控制加湾石首鱼数量的下降,但效果甚微。这种情况是加湾石首鱼处于濒危并不是单一原因所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仅仅减少捕捞活动,是治标不能治本。同時,加湾石首鱼也不仅仅是个别国际组织或是墨西哥一个国家所能解决的,只有美国、墨西哥以及东亚国家相互协调,打击走私,让人们意识到保护加湾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才能遏止住石首鱼数量的下降。加湾石首鱼濒危的问题不仅仅来源于现代工业化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来源于传统文化与落后的饮食糟粕。同时,全球性市场的形成,使得加湾石首鱼也卷入其中,东亚地区的食品需要,成为了加湾地区石首鱼捕捞的主要原因。要想让加湾石首鱼回归原先的种群数量,显然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是保留和使其能够延续,却是可以做到的。石首鱼获得新生,是人类之幸,石首鱼倘若从生物种群的名录中退出,则是人类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唐纳德·沃斯特.《帝国之河》[M].侯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

[2] Hector Lozano.Historical ecosystem modelling of the upper Gulf of California[D].Vancouver: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6.

[3] Diego Lercari.Possible causes related to historic stock depletion of the totoaba,Totoaba macdonaldi,endemic to the Gulf of California[J].Fisheries Re1search,2007,86(2):136-142.

[4]N. Carbajal.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ex-ROFI of the Colorado River[J].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1997,12(1):17-33.

[5]Donald A. Thomson.Environmental impact of brine effluents on Gulf of California[R]. 150.

[6]Conrad J. Bahre. The Seri and Commercial Totoaba Fishing[J]. Journal of the Southwest,2000,42(3):559-575.

[7]Aletta Biersac.Reimagining Political Ecology[M].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6:131-137.

[8]Callum Roberts.The Un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a[M].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200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