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明
摘要:为了解连城扁圆吻鲴与密鲴亚科其他9个种类的形态区别,以连城河流的野生扁圆吻鲴作检材,用GB/T 18654.3-2008方法进行形态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相关文献资料比较。结果:①与圆吻鲴区别:尾柄明显较短,眼较小。②湖北圆吻鲴:吻端不突出,鳃耙44~48,侧线58~60,体侧无黑斑条纹,鳃盖无桔黄色斑纹。③与银鲴、黄尾密鲴、四川密鲴、方氏密鲴、云南密鲴区别:吻端不突出,下咽齿3行、鳃靶数少于53。④与细鳞斜颌鲴区别:吻端不突出,下咽齿3行,鳃靶数少于50、有明显腹棱,体侧无黑斑条纹。⑤与逆鱼区别:吻端不突出,下咽齿1行,鳃靶数大于120,有明显腹棱,体侧无黑斑条纹。
关键词:扁圆吻鲴;形态特征;种间区别
中图分类号:S917.4 文献标识码:A
扁圆吻鲴(Distoechodon compressus),隶属于鲤科,密鲴亚科,圆吻鲴属,是一种淡水小型经济鱼类。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苏、台湾等地[1]。福建省分布在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交溪等水系[2]。天然产量高,是江河中重要的经济鱼类[2]。普遍存在于连城县各溪流、水库,有较大的种群数量,是主要经济鱼类。在河流占比约10%,偶见95%;在养殖水库的野杂鱼中占比约20%~30%,偶见60%~70%[3]。
《中国鲤科鱼类志》记载,密鲴亚科分四属10种,分别为:①鲴属的银鲴、黄尾密鲴、四川密鲴、方氏密鲴、云南密鲴;②细鳞斜颌鲴属的细鳞斜颌鲴;③圆吻鲴属的湖北圆吻鲴、圆吻鲴、扁圆吻鲴;④拟鯿鱼属的逆鱼。
为详细了解连城扁圆吻鲴与鲴亚科其他9个种类的形态区别,笔者以连城河流的野生扁圆吻鲴作检材,用GB/T 18654.3-2008方法进行形态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中国鲤科鱼类志》《福建鱼类志》记载的鲴类形态特征进行逐项对比,找出了其中的主要区别,以期为生产中快速甄别连城扁圆吻鲴提供简便方法。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供业内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样本鱼于2017年12月,采自福建省连城县新泉镇遥下村河段(汀江水系/支流)野生种群,累计采样30尾,个体重65.2~216.6 g。对比文献有:朱元鼎等《福建鱼类志》;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
1.2 方法
按照GB/T 18654.3-2008《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3部分:性状测定》,测定样本鱼可量性状,计算可数性状。将主要检测结果与资料记载的其他鲴类主要特征进行逐项比较。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2.1.1 形态特征
体长形、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小,眼较大,吻部明显突出。下颌齿2行,口下位,横裂,下颌有很发达的角质缘。鳃耙短且扁薄,排列紧密,鳃耙数90~113。鳞小,侧线鳞71~86。背鳍起点约在体中,与腹棱起点相对,硬刺粗壮而光滑,臀鳍不分支鳍条为Ⅱ。尾鳍深叉形,尾柄较长。体背部深黑色,腹部银白,鳃盖前后缘各有1条桔黄色斑纹,体侧有10多条黑斑条纹。背、尾鳍灰黑色,尾鳍边缘黑色。偶鳍基部桔红或桔黄色,鳍条桔黄色,边缘灰白色。臀鳍淡黄色,鳍条黄白色[4]。
2.1.2 可数和可量性状
全长/体长为1.190±0.025,体长/体高为4.130±0.393,体长/头长为4.195±0.271,头长/吻长为3.028±0.243,头长/眼径为4.369±0.235,头长/眼间距为2.696±0.069,体长/尾柄长为5.199±0.264,尾柄长/尾柄高为1.860±0.111,背鳍鳍式为D.Ⅲ,7~8,臀鳍鳍式为A.Ⅱ,9,侧线鳞数为72~80,鳃耙数为102~113。
2.2 比较结果
2.2.1 连城扁圆吻鲴与圆吻鲴的主要形态区别:
详见表1。
2.2.2 与其他鲴类的主要形态区别:详见表2。
3 结论
连城扁圆吻鲴与其他鲴类的主要区别有:①圆吻鲴:尾柄明显较短,眼较小,侧线鳞较多和鳃耙数较少。②湖北圆吻鲴:吻端不突出,鳃耙数44~48,侧线鳞58~60,体侧无黑斑条纹,鳃盖无桔黄色斑纹,各鳍条颜色暗淡。③银鲴、黄尾密鲴、四川密鲴、方氏密鲴、云南密鲴:3行下咽齿、鳃靶数少于53。除四川密鲴外,体侧均无黑斑条纹。④细鳞斜颌鲴:3行下咽齿、鳃靶数少于50、有明显腹棱,体侧无黑斑条纹。⑤逆鱼:1行下咽齿、鳃靶数大于120,有明显腹棱,体侧无黑斑条纹。
4 分析与讨论
4.1 鱼的性状随着体长的增加而有较大的改变。头长比眼径的比值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增大,头长比眼间距的比值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减小[5]。本检测的样本鱼规格不一,出现部分数据偏差应属正常。侧线鳞和鳃靶数的变化也与此关联。
4.2 通過可数性状并不能够区分细鳞斜颌鲴这3个群体[6]。不同地理种群具有不同的适应性进化潜能,其表型与遗传特征也往往存在差异,但种群间的个体交流会降低其进化潜能。因此,地理隔离及其程度对鱼类种群分化具有重要影响[6,7]。因此,各资料记载的相关数值仅是对样本鱼而言,在不同种群间将出现一定的差异。本试验测得的数值,也仅局限于样本鱼种群。在实际工作中不可生搬硬套。
4.3 鱼类形态变异是其对特定栖息环境条件最直观的适应性变化,鱼类形态特征除了受自身遗传因子影响外,还与所处环境有关[8]。环境条件会影响鱼类色素的形成,鱼类也会通过体色的变化来适应其生活环境[9]。生境的差异、水质的污染、人类过度捕捞和水电站建设等因素,均有可能对大刺鳅的形态分化产生影响[10]。水质的好坏往往影响鱼类的体色。为减少对比偏差,本试验以最有代表性的河流野生种群作样本鱼,但由于连城县各河段环境不同,连城扁圆吻鲴鳃盖前后缘的颜色也可能会有所不同,还需其他参数相互佐证。
参考文献
[1]伍献文. 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121-134.
[2]朱元鼎,伍汉霖,金鑫波. 福建鱼类志(上卷)[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54-255.
[3]林炳明,黄远南,李吉明,等. 福建连城扁圆吻鲴资源调查报告[J]. 农业与技术,2020,40(17):131-133.
[4]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扁圆吻鲴检验报告(No:2017329).
[5]朱居宏.梁子湖密鲴的生物学[J].水生生物学集刊,1960 (2):159-170.
[6]乔德亮,李思发. 细鳞斜颌鲴三个群体形态差异[J]. 生态学杂志,2010,29(12):119-124.
[7]王从刚,谭虹雨,张曼,等. 广西西江干流9个卷口鱼群体的形态差异研究[J]. 渔业研究,2020,42(3):205-215.
[8]王景龙,陈启豪,陆文泽,等. 河南省淮河流域鳑鲏亚科5种鱼形态差异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2019,43(1):123-132.
[9]李欢,桑卫国,段青源,等. 鱼类体色成因及调控研究进展 [J].海洋科学,2014,38 (8):109-115.
[10]舒琥,江小璐,杨华强,等. 华南地区7个大刺鳅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