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李
1月9日,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与袁隆平院士团队达成协议,未来3年,将在内蒙古兴安盟合作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20万亩,让当地水稻种植户收入实现翻番。在此之前,阿里巴巴已经在数字农业方面耕耘数年——在全国建立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集合数字经济体之力助力农业“产、供、销”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助农增收。2019年,阿里全平台农产品上行突破2000亿元。2020年天猫年货节,3.8亿斤优质农产品通过阿里平台卖出。
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2019年10月,阿里巴巴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聚合了阿里经济体中的淘宝、天猫、菜鸟、蚂蚁、阿里云、盒马等13个业务,并定下目标:到2022年,阿里经济体涉农产品全年网络销售额破4000亿元。阿里表示,数字农业事业部将建立产、供、销三大中台,在全国落地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对农业产业进行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事实上,在正式成立数字农业部之前,阿里已经在农村耕耘了5年。2014年10月,阿里成立農村淘宝,目前农村淘宝已经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的700个县域(含建设中)。从农村淘宝演化而来的数字农业部,整合了13个业务单元,这些业务单元过去几年来在农村网络的积累,成为阿里在农业产业链的优势。在数字农业事业部,13个业务单元承担不同的角色,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我国农村搭建全新的农业基础设施。根据阿里方面提供的数据,阿里云农业大脑团队让近2.6万家农户和企业实现了科学种植、养殖,AI技术覆盖超过10万亩农田、果园、养殖场、牧场。物流方面,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就正式启动农村电子商务“千县万村”计划,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截至2018年年底,菜鸟乡村物流已进驻全国29个省市区的900个县,建立了3万多个村级物流站点。日前,菜鸟发布了“百灵鸟”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开通1000条以上农产品上行“高速公路”。仅菜鸟乡村物流一项,未来三年将联合快递合作伙伴在全国乡村投入10亿元。金融基础设施由蚂蚁金服担纲,给予农户普惠金融贷款支持。网商银行目前已累计服务超800万“三农”用户,并且已和中国超过300个县签约。区块链溯源技术也在农业领域奏效,未来经阿里线上平台销售的农产品,都可能有一张专属的“身份证”。
2019年12月,阿里完成了经济体组织结构,强化了农业的战略地位,完成了近年来阿里在农业战略上最关键的一次筹划——打通经济体涉农业务,实现农业产供销全链路的数字化升级。阿里数字农业部负责人侯毅表示,“未来十年是中国农业巨大的机会。我们坚信未来,手机会成为新农具,直播会成为新农活,数据将成为新农资,阿里云技术将应用于养猪和种菜。”
2019年10月,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成立的当月,就与浙江省衢州柯城政府共同成立了柯城鸡尾柚标准示范基地。基地配备土壤传感器、光传感器等设备,能够实时监控土壤水分、PH值、日照时数、光和有效辐射等情况,监测数据会传到果园旁边的数字化控制室里。根据这些数据,果农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上远程实时操控灌溉的时间、强度等,避免造成旱、涝,也能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基地引进了阿里巴巴的智慧农业IOT物联网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工具。除了土壤和光照情况,这套系统还能监测植株长势、土壤养分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可实施精准化种植管理,全程追溯。便于精准用肥及病虫害控制,提高鸡尾柚产量,增强果实甜度、光泽度等指标。基地进行了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后,从种什么、怎么种、何时采摘,到如何运输、如何销售,整条链路都引入和依靠大数据支撑。当地政府还着手让农民当主播,打造“淘宝直播村播试点区”,让农业从靠天吃饭变为靠数据吃饭,农产品从产到销的过程中也不再有层层中间商赚差价。
基地模式与“订单农业”
经过20年的发展,阿里巴巴已从一家电商企业转变为一个数字经济体。在农业走向标准化的过程中,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来说,把手伸到田间地头,是抢占市场份额的必要动作。
2016年,阿里巴巴首次尝试开展全闭环的精品订单农业项目。阿里探索建立从基地孵化、选种用种、种植管理、农技服务、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完整产业链条,实现可溯源的种植、管理,以及销售的大农业种植产业。农户依托农村淘宝平台进行统一买种、统一用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加工、统一销售。阿里对参与项目的农户提供贴息贷款,用以支持农户购买种子、农药、化肥,以及农机农具等农资物品,同时还将协调各方资源,保障订单农产品的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以此打消农户“卖不出去”的疑虑。2017年12月,阿里推出脱贫基金,把脱贫当作战略性业务,并承诺在未来五年投入100亿,阿里巴巴CEO张勇主要牵头负责“电商脱贫”。张勇认为,未来的农业一定是从B2C转向C2B的“订单农业”。张勇不仅期待能把贫困县的农产品通过阿里巴巴的平台更好地卖出去,更期待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所需,打通“从农场到餐桌”的数字化产业链。
阿里巴巴在全国搭建的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被外界评价为2019年阿里巴巴助农模式上的最大创新。这种“基地模式”突破了过往农村电商的范畴,是对农业产业进行的全链路数字化升级,也是阿里“亩产一千美金”助农计划升级后的核心,实现从聚合消费能力到聚合供应链能力的飞跃。“基地模式”打破了我国传统的零散乱的小农模式,建立起规模化的数字化农业基地;实现优质农货原产地直供,让消费者吃上更安全、更有品质的食品;高科技加持的供应链,还能帮农民提高种植、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效率,提升土地利用价值,达到助农增收的目的。目前,“亩产一千美金”计划已覆盖全国25个省份超过1亿人口,孵化了超过2500个农业品牌。
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建立的产、供、销三大中台,将在农业源头端建立数字化基地,打造数字农场,通过科技升级基地,实现数字化管理,推动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产地端,推动数字管理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农民通过一台手机,就可以管理百亩果园。供应链方面,依托大数据的农品流通数据模型,构建农业数字化供应中台,建立数字化农产品集运中心,降本增效,让农民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空间。销售端,聚合线上线下商品订单,打造数字化“订单农业”,实现优质农产品原产地直供。建立数字农业基地,一方面扩大了选品范围,产、供、销形成闭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避免在产业中下游的既有体系中进行白热化竞争。
目前,地方政府和中小农业合作社是阿里发展数字农业的“关键人物”,他们对产业升级的需求,支持了阿里巴巴的数字农业模式的落地。侯毅对此表示,地方政府和中小型农业合作社,对阿里巴巴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把当地农产品卖出好价钱,让农民增收是最强烈的需求。目前数字农业基地的合作方,中小农业合作社和地方政府占了近七成。阿里巴巴通过销售大数据、科技技术和营销手段,帮助地方政府建立农产品品牌,卖出好价钱,为农民降本增收。而中小型农业合作社缺乏物流、金融和销售渠道,它们只需依據阿里的种植标准去种好地,无需操心物流、销售等环节。
提升农产品高附加值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都相对较低。种粮靠补贴、卖粮靠收储,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但依靠政策性的补贴或收储来发展农业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把农业从冗长、低效的产业链中解放出来,数字化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过去我国传统农业主要依靠经验或手艺来种植和生产,以“人”为核心,这也导致了整体生产环节效率低、波动性大、农作物或农产品质量无法控制等问题,但通过数字赋能,则能大大提高农产品价值。
马云曾认为,农业现代化必将是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一个增长极。阿里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互联网技术或者新技术应用到农业里,从而提高农产品标准体系和生产效率。比如,通过数字化设备,像田间摄像头、温度湿度监控、土壤监控、无人机航拍等,以实时“数据”为核心来帮助生产决策的管控和精准实施;再比如,通过海量数据优化农业产业的资源配置,提升农业产业链运营效率等。阿里“亩产一千美金”计划最大的特点在于甩开产量,而聚焦产出的实际价值。通过订单农业链接供需两端,在农业生产的前端以品控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数字农场的基地模式是“亩产一千美金”计划的重点项目,随着全国1000家农业基地的建成,阿里可以从生产源头开始,农户从选种、播种、除草,到灌溉、施药,全部都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指导,在农村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过程,也会有销售渠道的匹配方案。简言之就是实现农业产区的“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升级,从源头管理农产品品质,解决农业上长期以来有生产而无产业、有品质而无品牌的难题,克服生产和销售上的标准化瓶颈,并最终实现品质升级、产业沉淀、农民增收。
以“互联网+ ”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使用创造了新型农业生产形态,订单农业(电商直采)模式给高品质生态和有机农业增添了“数据”生产力,提升了产品的高附加值,也满足了消费升级需要。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全国约75%的市场份额,达到1611.72亿元,成为中国县域农产品上行的主要渠道。2018年,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诞生的农产品品牌超过1000个,网络销售额超过630亿元。2019年双11当天,阿里巴巴全平台农产品交易额超过74亿元,其中有13个农产品销售过亿,全国707个贫困县的4548款农产品的销量获得大幅度增长。这都得益于阿里庞大的数字经济体,以及阿里在全国搭建的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今年2月6日,阿里充分调动经济体所有能力和资源,在全国率先推出“爱心助农计划”,短短十几天就帮全国农民卖掉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而滞销的超过3万吨农产品。2月18日下午,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宋丹阳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产品线上销售是对接产销的四大重点举措之一,并点赞阿里巴巴爱心助农计划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