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进
2月12日,通威股份(SH 600438)发布公告称,公司及下属子公司通威太阳能将投资200亿元在成都金堂建设年产30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与之同时抛出的还有一份《高纯晶硅及太阳能电池业务的中期(2020—2023年)发展规划》,其中透露出:通威股份的高纯晶硅产能2020年将达到8万吨,至2023年则进一步增长到22万—29万吨;而公司的太阳能电池产能2020年将达到30—40GW,至2023年则进一步增长到80—100GW。
通威股份原本是一家以水产饲料为主业的公司,近年来逐渐在光伏新能源领域加大筹码,形成了两业并举之势。通威太阳能表示,到2019年年底其太阳能电池总产能将逾20GW,将连续三年成为全球产能规模和出货量最大的光伏电池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10%—12%。而上述庞大的投资计划及发展规划,将通威股份在光伏新能源领域持续提升行业地位的雄心展露无遗。
此消息一出,引得市场各方关注,通威股份的股价连续两天涨停,并带动光伏新能源板块多只股票集体走强。至2月21日,通威股份股价收盘于18.97元,公司总市值达730多亿元,放在农业类上市公司或是光伏新能源板块之中,都能排在前列。
通威股份的表现确实值得琢磨。仔细检视目前在A股上市的农业企业,无论是养猪领域排名靠前的温氏股份(SZ 300498)、牧原股份(SZ 002714),还是饲料领域排名靠前的大北农(SZ 002385)、海大集团(SZ 002311)、新希望(SZ 000876)等,发展都聚焦在主业及相关领域,像通威股份这样业务跨度之大、且能占據行业领先位置的,绝无仅有。
通威股份究竟是不是行业中的特例?这家公司的经验值得农业企业学习吗?
几番波折完成布局
其实,在控股股东通威集团的主导下,通威股份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在光伏新能源领域试水,几经波折后,终于有了眼下的完整布局。而这一切,自然都与通威创始人刘汉元的理念及判断密不可分。
与同样发端于四川地区的新希望类似,通威股份创始人刘汉元的创业之路始于1980年代,始于养殖。1981年毕业分配到眉山水电局的刘汉元,很快发现了当地“吃鱼困难”的情况,开始进行渠道网箱式流水养鱼的创新试验,并获得成功,而后逐步推广,并开办了一个小型饲料工厂,这便是通威的前身。通威股份于2004年上市,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
而在通威股份上市之后,刘汉元开始对各种清洁能源进行比较研究,并思考国家的能源战略选择。通过研究对比,他认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确实有可能成为未来清洁能源的主角,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这种局面可能更加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形成这样的判断之后,通威集团投资了永祥股份,而后者在2007年设立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当时也正处于光伏新能源行业的阶段性高峰。很快,刘汉元就启动了将这部分业务装入上市公司的进程。2008年2月,通威股份从通威集团和巨星集团手中,分别收购了永祥股份48%和2%的股份,交易总金额为1.91亿元。
不过,在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新兴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低谷。加之整个宏观经济低迷,光伏太阳能、多晶硅行业也经历了起伏和挫折,曾经风光一时的尚德、赛维等都出现了经营困难。永祥股份的表现同样没有达到预期,为了不让其拖累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刘汉元又决定将之剥离出去。2010年2月,通威股份将所持有的永祥股份50%股权转让给通威集团,作价2.48亿元。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光伏太阳能产业的终端市场也重新启动,多晶硅市场又迎来了上升期。永祥股份也开始进行产能扩张,2010年7月,该公司二期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40亿元的年产6000吨多晶硅项目同时正式奠基。通威集团也加大了对永祥股份的支持力度,同年9月以作价1.82亿元的债权和现金参与了四川永祥的增资扩股。随后,永祥股份又通过几次融资,引入了新的股东,增强了资本实力。
经过一番培育后,在通威集团的推动下,永祥股份再次向公开资本市场迈进。2011年7月,永祥股份计划借壳*ST远东(SZ 000681,现已重组更名为视觉中国)上市,此时的估值已达39.54亿元。由于和当初从通威股份剥离时的价格相差很大,外界对于通威集团的这一番操作也有很多质疑。
不过由于光伏新能源市场的波动,交易各方对于永祥股份的估值难以达成统一,2012年6月,此次借壳宣告失败。但永祥股份毕竟度过了行业里的寒冬,其多晶硅产能从1000吨扩大到15000吨,经营状况也从原来的亏损变成了盈利,实力明显增强。
2015年5月,通威集团再次开始推进将永祥股份注入上市公司的事宜,对后者的估值约20亿元。至2015年11月,通威股份收到证监会通知,该重组事项未能获得核准通过,公司董事会则决定继续推进,并终于在2016年获得核准。之后,通威股份又成功以50亿元收购通威集团旗下的光伏新能源相关资产,包括合肥通威太阳能及其下属子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至此,通威股份在光伏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初步达成。
长期积累难以模仿
在打造了双主业的架构后,通威股份的业绩也很快实现了飞跃。2015年,通威股份的营收为140.79亿元,净利润3.31亿元,这种盈利水平在饲料行业里面也处于正常区间。而到了2016年,其营收便达到208.84亿元,净利润更是猛增到10.25亿元。之后几年,通威股份的净利润都在20亿元之上,享受到了光伏新能源领域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虽然从营收规模上看,饲料业务目前仍占据大头,但光伏新能源相关业务的盈利能力更强,且发展前景和增长空间更大,这也是通威股份坚定投入的主要原因。
在光伏产业链上游,据通威股份表示,目前永祥股份经过四次技术改造升级,已形成8万吨高纯晶硅产能,位列全球前三。在太阳能电池制造环节,通威太阳能成都四期3.8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于2019年年末正式投产,产能规模逾10GW,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晶硅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通威太阳能现在拥有合肥、成都、眉山三个基地,其中合肥基地已形成6.2GW电池产能规模;眉山10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4月可建成投产,将成为又一个全球10GW级的高效晶硅电池基地。据通威太阳能预计,2020年其光伏电池产能规模将超过30GW。
而在2月12日的公告中,通威股份表示,將与子公司通威太阳能联手在成都金堂县投资建设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该项目将分四期实施,全部建成后产能可达30GW。这也意味着,届时通威股份的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总产能将达60GW,进一步凸显规模优势,可以巩固其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
谈到为何要将农牧和光伏新能源这样两个差异很大的产业放在一家上市公司里,刘汉元曾经公开表示,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光伏发电和水产养殖具有重叠的空间。“从现实看,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需要能源,但其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相对有限,发展分布式的清洁能源面临困难。而通威股份创造性地推出水下有效高密度、安全的水产养殖,同时水面又能充分把空间复合利用起来进行光伏发电,这就是通威独有的‘渔光一体模式。”他希望,通过“渔光一体”建设,将智能化设施设备运用到养殖过程中,实现全程可追溯的自动记录、自动管理、自动控制和数据中心的共享。这样一来,既能同时支撑通威股份原有的水产饲料业务,又能让优质的清洁电力源源不断地惠及千家万户。
在目前农业类上市公司里,通威股份这样的业务布局确实独树一帜。其他企业要么就是在自身所处产业链的上下游做适当延伸(比如从养殖环节进入动保领域),要么是在大农业产业中适度扩张(比如从养殖领域进入种植领域),即便进入跨度较大的产业,也是以纯投资的方式,而不会涉足具体经营。
其实,从发展历程上可以看出,通威股份在光伏新能源领域的扩张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盲目为之。这一切都基于控股股东及创始人对相关产业的研究和积累,不断摸索出了一定的规律和经验,才可能真正打造出第二主业,甚至超出原有的第一主业。其他农业企业如果看到通威股份目前取得的成绩,要明白这并不是可轻易模仿的,如果真想突破瓶颈、发展新产业,不仅要提前做好研究,同时更要有经受波折甚至失败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