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君 林妙燕
摘要:梅州市大埔县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中上游。截至2015年,大埔县总人口57.19万人,常住人口38.18万人, 县内居民均为客家人。大埔县历史悠久,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县城内山川秀丽,风景宜人,以客家文化为特色的居民建筑、小食、陶瓷工艺等,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是促进乡村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理论指导下,大埔县认真实施以“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旅旺县”的发展思路,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必须打好的“硬仗”, 举全县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旅游产业;扶贫
目前大埔县取得的成绩主要由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一、大埔县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几年,大埔县顺应发展要求,夯实发展基础,在交通水利、美丽城乡、生态文明等工作上有了重大突破。20年间,大埔GDP年均增长超过10%;尤其进入2000年以后,GDP增速基本保持在11%以上;期间,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农业为基础的第一产业发展较为平稳,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崛起,第三产业呈现赶超第二产业的发展态势。
二、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大埔县以建设“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为定位,树立“抓文化旅游是抓实体经济”和全域旅游的理念,主动对接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建设,依托生态和人文优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县接待游客4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9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6.84倍和7.03倍,年均分别增长46.9%和47.7%。
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大埔县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梅江、韩江生态文化健康旅游特色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埔县是广东第一个被确认的中央苏区县,孙中山、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革命先辈在这里进行过革命活动。
在大埔县拓展“红+绿”产业链的过程中,更具代表性的是大埔县清溪镇。清溪镇结合梅江、韩江和生态健康旅游特色产业带建设,深度整合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生态旅游,开辟了一条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相融的山区致富路。
未来,大埔县将会继续坚持抓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围绕把大埔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带打造成为市文化旅游产业带的龙头,突出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等主题;推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改造升级,打响中央红色交通线旅游品牌,让清溪红色印迹焕发新的生命力。
因此,本团队就大埔县的经济发展,以“红+绿”旅游产业链为主要切入点,提出建议如下:
(一)先导战略规划
1、统一部署谋划。立足资源优势和发挥文化特色,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问题,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保持资源特色,彰显品牌效应,适应市场需求,避免项目“遍地开花”和乡村生态和文化环境遭破坏。
2、引导多元投资。抓住政策机遇,精心策划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坚持内外兼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收益;抓好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激活民间资本,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开发旅游项目。
3、拓宽宣传渠道。拓宽客源市场;整合旅游资源;坚持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优势,通过有影响力的旅游平台提升知名度,打造数字化营销平台。
(二)丰富旅游内容
1、打造旅游品牌。打造以山歌对唱、民间艺术表演、灯展等重大文化活动为特殊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庙会活动如湖寮广福宫作福、大麻镇迎仙姑婆、西河大靖迎马等客家名俗旅游品牌;打造结合陶瓷生产、豆腐干等制作产业链为代表的工业旅游品牌,创建大埔小吃品牌。
2、優化环境品质。资源开发与环境、民俗以及文物的保护同步发展。避免盲目开发,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积极抢救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利用资源特色,适度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传承和发展本地民俗文化,尊重当地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3、融合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大埔文化内涵,让文化与旅游在文艺精品中相得益彰,努力实现客家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切实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质量,在景区景点、房屋建筑、人物雕塑、标志符号注入客家文化元素,让文化与旅游在基础设施上一体共用,坚持自然美与建设美相统一。
(三)完善系统结构
1、提升产品层次。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丰富产品类型,提升产品层次,优化产品结构。运用现代旅游手段对产品进行创新、提升,开发出集欣赏性、互动性、参与性于一体的产品。同时,注重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与农业、工业、生态等各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建设一批高品位、高档次的乡村旅游产业园。
2、提升接待能力。丰富住宿设施类型,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宾馆酒店、农家乐和生态农庄,打造一些特色古民居风情客栈。深挖差异、整合资源、放大特色,在一条产业发展带上打造多主题的旅游景点。不断开发“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在重要景区景点开辟旅游购物场所,把大埔小吃、土特产品变为旅游商品推向市场。
3、提升人才素质。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用人机制,另一方面,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规范从业人员服务行为,加强旅游质量监督和市场秩序规范。
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探索以旅游为引导的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扶贫模式,推动当地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这必然是大埔县快速提高经济水平的绝佳机会。
参考文献:
[1]大埔概况.大埔县人民政府
[2]拓展“红+绿”产业链打造红色小镇.智汇文旅
[3]梅州市大埔县:文化旅游崭露头角.刘敏,潘慧
[4]大埔县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清溪镇党委委员
(指导老师:许倩)
作者简介:
刘晓君(1999-),女,汉族,广东东莞,在读本科,主要从事市场营销研究。
林妙燕,本科,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基金项目: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大创基金项目“梅州大埔县旅游开发拉动扶贫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813844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