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一体化优化我国“e+”生鲜农产品冷链的探索

2020-03-31 13:26周开权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4期

周开权

摘要为了解决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存在的人才短缺、运营能力不足、规模化程度低、公益性欠缺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产学研一体化的的运行机理,提出以政府牵头,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人才优势,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为高校学生创造岗位体验、实训、实习场所。从政府的角度,应采取完善信用体系、改革人才评价制度、调整政策导向等措施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 e+;生鲜农产品冷链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0)04-018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4.05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 Cold Chai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by Integrating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ZHOU Kai-quan(Suzhou Tourism and Finance Vocational Institute,Suzhou,Jiangsu 215104)

AbstractIn order to slo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d chai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such as shortage of talents, inadequate operational capacity, low scale, lack of public welfare and backward infrastructur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with the help of the technology and talent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help farmers to solve technical problems and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and create job experience,training and practice places for college students.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and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erfecting credit system, reforming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and adjusting policy orientation.

Key wordsIntegrating industry,education and research;e+;Cold chai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隨着电子商务、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普及应用与完善,以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生鲜农产品冷链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顺丰、淘宝、京东等知名网络购物平台都已经推出了生鲜农产品网购业务。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大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平台进入这一领域。据统计,2018年苏州市已经有9个“淘宝镇”和90个“淘宝村”,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达33.4亿元。2018年 10月12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发布的《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 448.8亿。但是,据统计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虽然已达到4 000家,但是超过3000家以上都在亏本运营。

生鲜农产品冷链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1]。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受到重视,众多学者从交易渠道、优化措施、政策支持、产销对接、冷链参与主体利益均衡等方面做了研究。但是,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笔者介绍了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现状,分析了我国冷链“e+”生鲜农产品冷链发展遇到的问题,并阐述了产学研一体化优化“e+”生鲜农产品冷链的机理及促进机制。

1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现状

2012年开始,生鲜农产品成为我国新的线上销售热点,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要求,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各地以“产地直供+电子商务+冷链物流+智能取货”为核心的农产品平台纷纷出现。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中的31.64%上线了生鲜农产品,能提供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达到17.13%,仍存在冷链设备设施(冷藏车、冷库、保温箱等)不足、统一标准未制定等问题[2]。在生产环节,没有科学的预测、预冷与冷藏设施不足;在运输环节,冷藏车辆不足、没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在搬运装卸、打包等过程中难以保证地位条件;在配送环节,缺少保温设备,缺少统一的标准。这些缺陷造成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损耗率高、配送准时率低、消费者满意度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藏能力约3 320万t,仅占美国的50%;我国人均冷库容量更低,仅占美国的1/9、日本的1/4;我国冷藏货车量占货车总量的0.3%,远低于英国的2.6%、德国的3.0%。为了推进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的升级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的要求。

2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冷链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消费能力强、技术先进、设备设施完善,形成了个性化服务的多种模式。

2.1区域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由电商企业整合当地生产、消费资源,建立了网上销售、信息发布、采购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发布需求信息,农场等生产方按照顾客提出的要求进行生产、发货。农场提供体验式购物,当地居民、儿童可以在农场体验农产品种植、采摘,提高了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安全的信任程度[3],当地居民在本地就可以满足对农产品的需求,减少了交易、运输、储存等成本。

2.2 “食物社區”线上模式

农产品电商企业整合消费者群体,以限定团购最低人数的方式引导当地消费群体通过发起人、创建人组成“食物社区”,在电商平台建立网页,每周社区成员在网页统一发布需求信息,当地农场将社区的预订货物每周1次送到固定的取货点,由社区成员自己取货。

这种冷链模式主要在以下4个环节降低了成本:一是下订单环节,社区成员统一在平台下订单,减少了订单处理成本;二是消费者需求信息收集环节,社区成员把需求发布在网页,生产方可以随时看到;三是配送环节,生产方统一将预订货物送到取货点,减少了运费、人力成本;四是降低了损耗,由于是当地生产、当地消费,中间环节少、运输路途短、不需要临时寻找客户,生产和消费直接衔接起来。

2.3便捷性线上零售模式

许多家庭没有时间去超市购买农产品,电商企业为这些上班族开辟了便捷线上采购服务,前一天消费者根据需要在平台下订单,电商企业把需求信息汇总后传送给当地农场主,第2天农场主把货物放置在消费者便于取货的固定地点,但送货成本由消费者承担,固定取货点一般是教堂等便于消费者取货、诚信度高的场所。

许多上班族可以提前一天在线上采购所需蔬菜,第2天就可以拿到做饭所需要的食材,非常方便。但是,由于订单订货量小,配送费用高,因此商品的价格较高。在线上采购客户增加的情况下,规模效益可以均摊一部分运输、配送等成本。

2.4自建智慧冷链模式

一些大型电商平台自建了技术先进的冷链系统,通过云技术采集农场、消费者、仓储、配送等信息,对配送中心、车辆、路线规划等进行科学管理。

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冷链的智慧化,GPS、GIS和RFID技术在车辆跟踪、农产品温度湿度监控、仓储管理等环节实现了智能化。对于农产品,采用RFID技术实现了全程可视化追溯;在仓储环节,采用RFID、传感器技术监测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气体浓度,自动管理出入库、储位信息;在运输环节,采用GPS、GIS、RFID、传感器技术对车辆进行配载、路线规划、安全监测,监测运输过程中货物的位置、状态、所处环境的温湿度、气体浓度等;在配送环节,采用GPS、GIS、RFID技术规划配送路线、调度车辆[4]。这些技术提高了冷链管理、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了人为失误,使货物全程、全时都处于监控中,可以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预警。虽然在设备设施方面投入大,但由于提高了冷链运行效率,减少了损耗,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在销售价格持平的情况下保证了利润率。我国新鲜农产品冷链在技术应用、经营理念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3我国“e+”生鲜农产品冷链发展遇到的问题

3.1人才短缺

冷链物流专业性强、操作复杂,在软硬件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技术投入,生鲜农产品的预冷、低温环境分拣加工难以普及。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环节信息化程度低,难以有效衔接。冷链物流急需大量专业人才,但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大多数农村青年选择进城打工,部分考上大学的青年在毕业后仍留在城市工作,掌握现代农产品加工、储存知识、懂电子商务的农民过少。

我国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领域主要是农产品种植、农机维修等,即使有些地区专门设立了农产品电子商务机构,但仍存在农民电子商务指导、服务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很多农民不了解为何、如何从事电子商务。

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将物联网、大数据等正在趋于成熟的技术应用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取得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经济效益。国内在这方面的实践刚刚起步,农产品溯源、蔬菜智能控温、控湿,但由于技术复杂,维护难度高,只在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应用,还没有普及到农户。

3.2运营能力不足

生鲜农产品冷链需要采收、包装、运输、结算、配送、信息服务等环节的密切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整个交易的经济效益,经营难度大。

从基础设施、技术等方面来看,我国尚未建立、普及冷链各个环节的标准,例如在生产环节,大多数农户不仅没有足够的冷藏设备,而且也缺乏技术。物联网追溯已经在许多国家普及,在我国还无法普及应用,这也增加了运营的复杂程度,消费者如果收到腐败变质的农产品,很难确切知道是哪个环节造成的农产品腐败变质。

同时,由于环节多,所以监管十分困难,阻碍了规模化发展,造成销售价格偏高。

3.3品牌化、规模化程度低农户是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主要供方,专业化程度低,储存、加工等技术落后,经营时间受季节限制。同时,由于生产方以季节性经营为主,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产品的品牌化,造成营销、规模等限制,品牌少、规模化低。在流通环节,冷链物流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成本回收期较长,很多企业只能从事一部分业务,难以形成体系,制约了冷链物流的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企业,也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但大多数规模小、影响范围小。冷链的运输、仓储等环节成本的降低,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农户采收生鲜农产品的季节性也要求运输、仓储环节具有较大的规模,品牌化、规模化程度低,不但提高了单位成本,而且阻碍了农民增收。

3.4公益性欠缺

优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落实精准扶贫、振兴乡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国家战略。农业、畜牧业、林业的发展,可以使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善,促进旅游、休闲等行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以此为基础,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吸引力,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等,减少添加剂的使用和腐烂损失,避免重复冷冻造成的营养流失,满足城镇居民对优质食品的需求,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改善,具有公益性。

但是,从当前实际运行来看,我国公众没有认识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公益性,在基础设施、保障體系等方面缺少社会支持,供应链内企业必须将经济利益作为主要运营目标才能生存,这也是导致部分农产品电商平台因亏损而退出的原因之一。

3.5基础设施欠缺

冷链物流运输、仓储设备要求高,投入大。例如,建造一座1 000 t果蔬保鲜库需总投资700万元,在投资利润率达到36%的较理想状态下,投资回收期为3年,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来说难以承担。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人均冷链车辆保有量分别为0.3、0.8~1.0、2.0、1.0、2.0、3.0,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在安徽省,大多数生鲜农产品仍沿用简陋厅棚作为保鲜方法,与冷藏保鲜标准差距很大。即使在批发市场、交易中心等重要流通场所,也缺乏冷链物流设施,仅用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肉类。根据《安徽省冷链物流行业报告》,安徽省冷藏车运量仅占汽车货运总量的0.35%。大部分蔬菜、水果的采摘、储存、装卸、运输、销售环节采用常温运输,损失率高达28%,即使部分采用冷藏车运输,也因为在装卸搬运环节没有低温措施[5],没有达到全程冷链的标准。过高的损失率、无法长期储存,造成生鲜农产品必须低价抛售,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即使在经济较发达的江苏省,冷链基础设施同样不足,且集中于苏南、运输和储存环节,配送、装卸搬运环节也没有达到冷链标准。

4产学研一体化优化“e+”生鲜农产品冷链的机理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相关产业、高校(包括职业院校)、科研机构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基于风险共担、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专业人才、解决企业或高校难题的组织形式[6]。

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证实,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问题解决、项目完成等过程中,产学研一体化都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4.1产学研一体化可以快速解决人才短缺的难题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专业,但其中专门培养冷链人才的很少,专业教师、课程缺乏,毕业生对冷链物流中的制冷、冷藏等技术知之甚少。高校应与产业、企业密切合作,掌握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在课程内容、实训项目设置方面按照岗位要求进行优化。

产业、企业深入高校,基于人才需求与高校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人才评价标准,共同开发实训项目、优化实训资源。产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可以快速、科学地开发课程、实训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实现人才培养创新。在实训、顶岗实习等阶段,学生可以在生产现场一边实际操作,一边完成实训学习,将理论和岗位操作相结合研究流程优化、技术创新,既达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又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7]。

另外,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自于农村,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返乡实习、实训,可以提前进入创业体验,为农村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技术骨干创造条件。

4.2产学研一体化形成技术研发转化的良性循环

首先,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方大多数是农民,没有也不可能在产品的初加工环节购买冷链物流设备,需要解决低成本地实现低温初加工及短期仓储的难题。科研机构、高校有这方面的人才、技术优势,而且对于高校来说,研究过程中可以结合科研项目立项、实训实习教学等日常工作进行,在不影响自身日常工作的情况下,降低了相关技术的研发成本[8]。

其次,产学研一体化可以有目的地开展科技攻关、课题研究,高校、科研机构直接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申报科研项目、争取政府研发投入,研究结果可以直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减少了资金压力,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有利于形成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良性循环。

另外,产学研一体化为科研选题、资源整合、效果验证提供了平台,高校、科研机构以产业需求申报、设立项目,研究过程中得到企业、产业在场所、材料、数据等方面的支持,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在生产、服务中得到验证,实现了科研选题、问题解决、效果论证的一条龙化,提高了科研的效率和效益,达到共同受益的目的,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实现了技术开发、生产问题解决、产业发展、专业优化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4.3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产业升级

首先,生鲜农产品“e+”供应链是一个复杂、技术要求高的系统,高校有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交通运输、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多种专业,在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有师资、实训等优势,可以针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人才、技术需求和薄弱环节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攻关等方面进行有效支持。

其次,生鲜农产品“e+”冷链的有效运行,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可以在系统开发、软件维护、平台优化等方面提供人力、技术帮助,而且高校可以提供大量实习生、在校生深入生产一线帮助进行日常操作与维护,进入农民家庭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低成本地实现产业升级。

近年来,虽然互联网、电子商务已经得到普及,但物联网、智慧农业等新技术在农村应用较少,高校、科研机构可以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帮助开发有针对性的智慧种植、养殖项目,学生帮助农民解决日常运行中的技术问题。

5产学研一体化优化“e+”生鲜农产品冷链的促进机制

产学研一体化的构建、运行需要转变普通及职业院校的育人观念,鼓励师生参与生鲜农产品生产、运输、仓储、配送的技术升级,强化知行合一意识,积极参与实际生产,更需要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5.1完善信用体系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涉及到农户、流通环节中加工、运输、仓储、配送企业,中间环节多,出现差错和违约的概率较高,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监督参与方诚信履约、准确及时地发布信息[9]。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合作过程中也会遇到费用分担、成果共享等问题,在道德伦理约束无效的情况下,也需要政府建立信用体系对这些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

但是,信用体系建立成本高、日常维护工作量大,需要学校、科研机构以公益的形式参与,特别是学校可以通过调研、实习等发动学生参与企业、农户信用状况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发布等,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岗位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

5.2加强政策导向我国高校的发展与政府的资金投入、政策倾斜有很大关系,政府应在科研项目选题、研究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宏观引导,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深入农村和产业生产一线开展研究、成果转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鲜农产品领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落实振兴乡村政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首先,对于学校、科研机构的资金支持,结合农业、冷链运输仓储等行业的生产、技术研发需要,引导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科研立项倾向这些领域。其次,给予参与产学研一体化的企业税收、贷款、技术升级补贴等方面的优惠,并鼓励企业、学校以举办培训、组建联盟的形式发挥辐射作用[10]。

5.3完善学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评价制度

目前,高校职称评定、奖金分配过多地向发表论文、著作、技能或教学大赛倾斜,特别是职业院校过度重视技能大赛,忽视了社会服务、深入生产实践一线的导向,致使教师教学、科研偏离生产实践,影响了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功能的发挥。

在制定学校、科研机构职称评定政策时,将参与企业、农业生产一线作为必要条件,对于在技术革新、工艺改进中有所贡献的不仅给予职称评定优惠,而且给予经济奖励。鼓励学校面向生产一线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将深入一线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时作为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必要条件或奖励范畴[11]。

5.4鼓励职业院校扩大智力支持

近年来,农村、农业在物质层面得到大量支持,道路、房屋、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种植补贴也增强了农业的吸引力。但农村仍缺乏新技术应用的激励机制,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引进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地方政府应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发布为契机,与职业院校密切合作,以政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涉农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提高农民、企业职工的技能、知识水平。

其次,针对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开展冷链物流社会实践、实训实习宣传,以发放实习补贴、岗位工资、职业证书等形式增强相关岗位的吸引力,鼓励他们深入种植、养殖、物流、仓储一线,帮助普及科学技术、解决技术难题。

5.5鼓励产学研一体化的全国或区域性冷链平台建设

由政府牵头,引导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农户构建全国性生鲜农产品冷链平台。鼓励高校向平台进行智力投入,通過平台的建设、维护来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程度。向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的农民提供市场供求、新技术应用信息,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引入先进技术安排生产、加工。利用平台的供求信息收集、发布功能,更有效地整合冷链物流企业的冷库、冷藏车等资源,提高冷链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组织高校、物流行业、科研机构等制定冷链物流统一标准,减少行业内部、行业之间的协作障碍,提高冷链的服务范围和运行效率。优化交易平台的便利性、各环节的响应速度,减少取货、运输、配送中的失误和时间间隔,降低损耗率。

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发挥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对于解决“e+”生鲜农产品冷链发展存在的问题、改善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层设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费威.共享经济模式及其监管制度供给[J].经济学家,2018(11):75-82.

[2] 郑怀国,贾倩,张辉,等.基于专利视角的北京涉农领域科技创新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3):192-199.

[3] 许公柏.论海南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16(3):117-118.

[4] 王景河,陈国华.高校电子商务学科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BUCM)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5,23(5):65-68.

[5] 王磊,但斌.考虑保鲜影响消费者时变效用的生鲜农产品多品种订货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13,22(5):647-654.

[6] 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3):109-116.

[7] 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15-17.

[8]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

[9] 胡天石.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4):12-17.

[10] 徐红艳,李承实,夏广军,等.农业院校产学研协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延边大学农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3136-13138.

[11] 任国领,张虹,张丽霞,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83-4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