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雅璐
〔摘 要〕目前国内外对于东盟舞蹈方面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但主要以广西、云南地区的研究最为活跃。本文从广西地区研究东盟舞蹈的优势入手,再对东盟舞蹈艺术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并从中发现审美共通点,找到文化视域下的认同感,推动东盟舞蹈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东盟;舞蹈;审美;文化
一、广西的地理和研究优势
在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日趋丰富的今天,我们见到了丰富多彩的东盟舞蹈,拓宽了眼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关注着东盟舞蹈的发展。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民族构成、历史渊源、经济模式以及文化传承方面有很多的相似点。东盟舞蹈具有神秘的东方色彩,体现东方文化元素。在做东盟舞蹈研究的地域条件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与之相毗邻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的舞蹈艺术各有特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完善建构并将其合作的重要平台落户广西南宁,为艺术交流建构了更高的平台。国内已有部分东盟舞蹈艺术研究的基础,但目前的研究现状为对东盟舞蹈外在形态的研究和传播路径的研究,对于美学和表演相结合的较少。广西有学者对东盟舞蹈文化交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体现进行研究,这是从高校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广西出版的《东盟舞蹈艺术》一书,是对东盟各国舞蹈进行详细介绍的专著。
广西作为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不仅要在经济、基础建设、科学发展上进行互动,更要进行人文的互动。而且这个互动不仅仅是我国单向的人文交流,更应是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与融合。更加密切的人文互动,体现在广西与中南西南省区、与东盟国家之间加强人文交流,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为了充分利用广西与东盟传统人文相通优势,舞蹈教育发展做出积极研究,这是在响应国家倡议下,促进东盟舞蹈共同发展的好时机。
二、审美共性的文化内涵
艺术产生美,让人感受美。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美学对象是研究美,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何“同”?需寻美之同,从美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提取美之共性,在此基础上发扬美之个性,能够激活东盟舞蹈文化艺术之间的内在沟通。
东盟舞蹈的研究通过对东盟各国舞蹈艺术形式的研究,挖掘其舞蹈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其之所以产生舞蹈艺术形式的美学指向,并在广西地区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内进行推广,继而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国际战略构想,是把经济和文化作为将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的纽带,这是发展价值观上的一种认同。同样在艺术交流的层面上,也要找到一种认同感作为纽带,才能使艺术交流源远流长,这个认同感应该来源于相同的美学旨趣。通过跨文化交流,找准中国东盟舞蹈的审美特征的共性标准。要找到“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文化认同感,首先要了解宗教文化曾对东盟各国文化产生过的影响,从文化的视域出发,升华出美学的价值,这对东盟舞蹈无论是创作还是继承发展的角度来说,都是有益的。“一带一路”沿线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是心灵的交流,有益于中国与东盟文化的碰撞与沟通,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
三、从美学入手的具体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东方”舞蹈圈的审美理论研究;第二个方面是各具美感的东盟舞蹈形态的分析;第三个方面是东盟舞蹈艺术在开设舞蹈专业的高校进行实践的探索。通过三个方面的研究来实现东盟舞蹈艺术的建设。通过探索来实现对现阶段的社会文化需求,实现广西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创造出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东盟舞蹈艺术,力求在文化符号“共同形式”的框架下,将东盟各国地域差异性转换成艺术的统一性。研究内容包括东盟舞蹈代表性形态的整理、美学思维的规范。东盟舞蹈代表性教材整理内容包括泰国、缅甸、越南、印尼地方等经典作品的舞蹈风格、舞蹈文化与动作元素提炼、地方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材料等。
首先美学理论的研究是第一个研究内容。单纯性的舞蹈动作研究并不能达到文化影响的目的。所以把握“东方”舞蹈圈的美学指向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取审美共性,再通过肢体感受与表达。东盟舞蹈地处“东方”区域,“东方”舞蹈圈是美学视野中的一个高度概括性名词,东方舞蹈在美学形态上的哲学观念、宗教教义等文化传统中存在着相似之处,以传统观念而发出了各具美感的舞蹈形态。
其次对各具美感的东盟舞蹈形态进行分析,是第二个研究内容。从舞蹈的形态上来说,东盟各国提供了许多可学习的舞蹈形式,有属于本国的民间舞蹈,或自娱,或娱人,且手部上形态的多样性相比于腿部而言会更加丰富。广西壮族师公舞在舞蹈形式上保留了原始宗教中某些巫术的特征,舞者佩戴面具,边唱边跳,动作粗犷。而印度尼西亚代表性舞蹈中的加里曼丹舞蹈也是通过面具表达原始之美,二者的面具舞蹈有相似之处,有了广西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去感受加里曼丹舞蹈就更准确地完成动作形态要求。东方艺术大多表现出对现世生存的关注,呈现出对现实或现世的诉求。广西壮族中的“蚂拐舞”是对蛙神的崇拜,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而东盟各国舞蹈中也都出现了表达诉求的祭祀类舞蹈,从而构成了相同的舞蹈形态。广西在探索东盟舞蹈地域化的过程也是在提升本土文化“精元”,把最具代表性的壯族、瑶族、京族等舞蹈和东盟各国民间舞有机结合,最终能够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东盟舞蹈类课程。
最后,探索出东盟舞蹈艺术落地广西高校之中,是第三个研究内容。以笔者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为例,已积极开展各类关于东盟舞蹈艺术研究的探索。定期邀请东盟各国专家举办“东盟舞蹈专家课堂”,将本国最具审美特色的舞蹈内容教授给本科生,并提炼出课程精华,将东盟舞蹈作为常规课程归入日常教学之中。举办多届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魅力东南亚”晚会等等相关活动。广西艺术学院在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舞台的同时,也向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推广既有民族特色、又代表着当代艺术发展方向的研究成果与作品。充分了利用地域优势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方面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突显主办方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为配合经济枢纽核心地位的确立,在社会文化领域构筑东南亚艺术表演和创作研究的核心地位。文化是纽带,舞蹈是交流形式,开展作为东盟舞蹈艺术教育,并且结合学校舞蹈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对东盟地区的文化底蕴进行探索,有利于加深广西地区大学生对东盟各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审美艺术品格。
搭建完善的东盟舞蹈研究体系,以东盟文化背景下的舞蹈美学思想进行课程引导,再提高舞蹈形态学习的质量,从而实现整个广西地区对于东盟舞蹈的研究能力,推广广西民族文化。以美学理论为手段导入肢体动作的学习,以文化融合的方式推进人才培养。可以从具体的舞蹈动作进行文化感受。可以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这十个国家最具特色的代表性动作和经典剧目进行美学分析。通过美学搭建,舞蹈形态的理解,使广西地区在东盟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上,能够提高应用性与实践性,使舞蹈艺术能够扎根地方、服务地方文化。进入21世纪,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出现不可逆的局面,对于东盟文化的研究尤为重要,既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也是推广东盟文化中的审美形态及其代表的人生价值观念。随着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跨境教育也越来越流行,会极大促进民族舞蹈艺术的跨境发展。 以此来扩大东盟文化的影响力,激发更多的人进入到东盟文化的研究中,尤其是东盟舞蹈的研究,继而提升广西的舞蹈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响应国家的倡议,又是作为广西人的文化教育使命。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殷强.东盟舞蹈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
[2]付宜玲.东盟文化元素在高校舞蹈课程中的融入路径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7(7).
[3]陆丽静.发展面向东盟的民族舞蹈艺术教育.艺海,2016(10).
[4]周军伟.舞蹈动作的本体论阐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8).
[5]于平.舞蹈人文的风姿流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6).
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文化视域认同下的东盟舞蹈研究》成果,编号QN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