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道生
如果我们把追求美作为教育甚至生活的常态,我
想这就是蔡元培说的可以代替宗教的“美育”吧
去年女儿4岁生日前夕,我问她想要什么礼物?她竟回答说,想要开一个画展。原以为这只是一场儿戏,至多算一份别致的生日礼物罢了,可是在陪她创作、选画、装裱、布展的过程里,我渐渐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个画展,原因竟是不懂她的画。回想起微微在纸上画出一些只有她自己才能明白的东西,并得意地讲给我们听时,那种心无杂念没有功利的专注,让我突然意识到,大人世界的认知,对孩子而言,毫无意义!他们认为什么才是什么。如此这般自由表达的纯粹,是多少藝术家苦苦追寻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却是自然而然的存在。难怪毕加索曾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在于长大成人之后能否继续保持这般灵性。
其实我觉得艺术这件事情,无论是画画还是音乐,没有兴趣和天赋都只是纯粹游戏罢了,想要成事一定需要无比艰辛的刻意练习。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责任引导孩子在这个世界里寻找和发现一些美的资源。因为4年前女儿的降临,我们特地搬到一个空气清新、能看到很多很多树和山的地方。我和女儿在一起,哪怕最简单的散步,也试着告诉她一切生命最美好的样子就是它们原本的样子,看看花开了有什么颜色,小蝌蚪变成青蛙了吗?树上结的是什么果子?听见布谷鸟在叫吗?那个巨大的马蜂窝还在不在?
在审美能力缺失已久的教育大环境下,我想要告诉我的孩子天籁之美,于是就带她常常亲近自然;告诉她书法之美,就多看展览讲讲汉字的故事;告诉她古琴之美,就放郑云飞老师的《高山》当作背景音乐;告诉她诗词之美,一起读读背背《千秋好诗词》;还想告诉她生命之美,《护生画集》里图配诗的形式最适合不过了。诸如此类的美好还有很多很多,懂得和颜悦色的美你就会知道大吼大叫不可能教育出沉静的孩子,等待花开的过程必须从自己的耐心开始。还记得我们去四明山学围棋,江铸久老师在第一课告诉大家一条纪律:“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不能影响自己,其次不能打扰到别人。”就是所有的这些,润物细无声地充盈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里,浸润孩子也滋养着自己。我坚信充满美的心灵一定容不下恶。我希望在她生命的每一天都优雅从容,处事得体,积极乐观,待人友善。这样,等她长大成人之后,一定会发现审美是唯一只能靠自己独立判断的一种能力。
生日画展如期开幕。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挂到墙上被人欣赏,女儿开心极了!我想,我们陪伴孩子,绝不应该只是陪在她身边而已,而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并有意识地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些特别的仪式感,在她的记忆里埋下爱的种子。这类仪式感,比画作本身要重要得多。
(北方摘自《三联生活周刊》,本刊有删节)
人类是一种奇怪的生物。有时候,为了防止自己的世界观崩塌,有些人甚至
不惜与他人开战,誓死捍卫谬误。而对一些人来说,抱团远比真相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