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月球
最近《大明风华》热播。原本是大女主的戏,大家却纷纷表示被朱家的男人们圈粉了。
有人说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是自己的家庭。也许,明朝皇帝之所以与众不同,就与他们的家庭日常有关,比如说家教。
《大明风华》的故事由朱棣开始。
朱棣在历史上的评价和在民间的评价截然不同。
早先的评书《燕王扫北》《神剑惊天刺雍正》,以及清初吕熊的《女仙外史》等书籍,都将朱棣描写成了一个杀人魔王。
但在正史中,他却被盛赞为一代伟大君主。
康熙皇帝评价他:“远迈汉唐。”
但在《大明风华》里,杀人魔王和优秀帝王都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建功立业归来后,温暖的朱棣。他和蔼可亲地和儿子们交谈,甚至让儿子们上榻来倚着,用最舒服的姿态对话。
朱棣的人生绝对和他父亲的教育有关,分一下类,朱元璋是标准的谋生型爹妈。
谋生型父母的特点是,喜欢让孩子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和辛酸。因此朱棣从小就体验忧愁,品尝磨难,接受挫折,培养意志。
也许你会说,生在帝王家,这样的挫折教育实行起来有多大把握。朱元璋却不摆花架子,真刀实枪,处处落到实处。
他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却把知识改变命运放在了首位。他先是给儿子们聘请了一位严格的老师李希颜,然后建立了图书馆,让儿子们天天书不离手。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老师喜欢体罚学生,谁不好好读书,便要挨打。
朱元璋抚着儿子被打的头,一肚子火,却不敢发,任由这位教书先生杀伐。
朱棣的人生由父亲一手缔造,父亲却并没有选他做继承人。
朱棣反抗自己的命运,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推翻了自己侄子的统治。
他内心是很清楚的,自己做的这一切,很不人道。但是他被现实逼迫走上了这条道路。因此他终生都在追悔,都在努力一个人代替自己的父亲和侄子活出两代人的人生。
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了经验,朱棣对自己儿子们的教育更上一层楼,在谋生型父母的基础上,努力给自己的儿子们做榜样。
他很早就确立了储君,甚至连皇太孙都定了下来,然后权谋挫折并存,以自己为榜样,坦诚地和儿孙交谈,让他们对自己又敬又怕。
第十五集,朱棣远征,他把儿孙都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谈论疆土,谈自己绝对不可能允许一分一毫的土地被人抢走,他采取的方式是让自己强大,霸气而且奋进。
有这样一个父亲,儿子们都能独当一面。
对太子,朱棣严厉但不失慈爱。朱高炽肥胖,走路都成问题,最大的纠结就是经常向父亲辞职,说自己这个太子名不副实,不如废了。
朱棣心里清楚:你不行,但是你有好儿子,为了我孙子,我不能废你。
因此,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把皇太孙带在面前,让他直面血淋淋的现实。处处调教,处处提携,处处用一个继承人的标准要求孙子。
朱棣知道老二不安生,总有一天会继承自己的血腥之路,因此他对二儿子说:“世子身体不好,你好好努力。”是侧击,也是鼓励,他做好了两种准备,太子能当大任不怕;若不能,老二也能接替自己的事业。
《大明风华》中,让人觉得最温暖的就是朱瞻基的老爹朱高炽对他的尊重和维护。生于帝王家,这样的父子关系真的很难得。
有爱的父母知道,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父母和孩子应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遇事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才能真正独立。
朱高炽在儿子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兜底的角色,鼓励,提醒,谋划,宽慰。
朱棣被刺杀,朱高炽和自己的弟弟争得不可开交。
朱瞻基却得到了爷爷的腰牌,彻查此案,高兴。但是朱高炽却告诉他:“别人给的东西,总有拿去的时候。”
皇权无情,杀伐无度,阴晴不定,朱高炽心里清楚,父亲文治武功都是极品,他根本无法抗衡。无论怎么做都是失败,倒不如示弱。
朱瞻基對父亲给予的自由和提醒是尊重的。父亲是真的爱他,并且用生命维护他。
孙若薇靖难遗孤的身份被朱棣识破,朱瞻基着急,朱高炽却心平气和地对他说:“大不了被流放。”
当朱棣对朱瞻基构成威胁,朱高炽也一反温顺,和自己的父亲杠上了,并直言若自己的儿子出现问题,那他只有一条路——造反。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朱瞻基能够成为圣明的“守成”之君,与父亲的开明有关。
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细节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
这可能就是明代的君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创造出独特人生的诱因。
因为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