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当前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地方院校加強工科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校史文化中汲取理想信念培育的精神食粮;丰富理想信念教育课程的形式;建立学生成长发展档案,发挥情感关怀和专业指导,加强他们构建理想信念的主动性。
【关键词】 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要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1]
制造强国的建立,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工科人才。地方院校作为培养一线工科人才的主力军,应特别重视工科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本文结合笔者在地方院校从事工科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就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现状及教育对策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期有利于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
一、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现状分析
1、理想信念培养受信息多元化的冲击,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生活在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网络化时代,新媒体、自媒体大量涌现,自媒体、网络大V、公众人物逐渐成了民间的意见领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往往只为博眼球、刷流量,散布一些未经证实、却符合好事者胃口的事。[2]
工科大学生由于在课堂等方面接触理想信念教育的机会少于文科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和电子游戏来了解时事人物、结交新朋友。
部分媒体作者为了热度,或是喜欢描写奋斗者的成果而轻视创业过程,或是喜欢描写娱乐明星的故事而忽视了平凡人的生活,或是喜欢描写物质生活的富足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塑造,让很多青年学生要么因为对于创业困难认识不足而轻易将自己的奋斗理想设定为创业,要么总期待着自己突然一天因为某段视频、某个视角被发现后一夜成名而金钱环身,要么总是将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位于物质生活丰富的大城市而不愿意去到基层、边远地区实现人生价值。
调查发现,部分工科学生每天在游戏中度过的时间超过了5个小时,虚拟世界中他们扮演的英雄人物身上的成就感让他有了逃避现实的勇气,也让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偏颇。部分工科学生甚至认为,他们有拯救世界的能力,只是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小的事情看不上,大的事情做不好,遇到挫折只能再次回到虚拟世界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2、思政课教师缺少工科专业背景,理想信念课堂教育针对性不强
在倡导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课堂都要求必须渗透与学生德育有关的内容。但统计部分地方院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基本以文史类专业方向为主,导致教师在授课举例时多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人物和史实为主,列举的物理、工程等方面的人物事例较少,就算列举出的物理、工程方面的事例,也只是对于事例的简单描述或者是大家耳熟能知的实例,难以结合工科学生的专业发展谈及理想信念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不利于工科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对于他们成才成长的指导作用。
3、理想信念培养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缺少对于学生的个体辅导
地方院校由于资金、教师等资源相对于省会城市院校较少,对于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以集体活动为主,比如典型人物事迹报告会、寒暑期社会实践走访、深入工厂企业进行实习等。这些集体教育活动可以针对学生理想信念中的共性问题,但是不能针对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中的个性问题。
同时,部分大学生已经习惯了祖父母、父母呵护的时光,进入大学了仍旧是等待教师把现成的理想信念帮他们树立好,意识不到理想信念是他们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因此他们自身主动构建理想信念的意识不够,就算表面上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但实际上对于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只是被动的参与这些活动,自我意识的一面紧紧固缩,自我构建理想信念的路径也被自己深深封锁。
所以,在每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新疆企事业单位专场招聘会”等去西部工作的机会来临时,当国家号召需要去西部开展建设时,笔者观察到真正能够报名的工科学生很少,部分有意从事这些工作的学生或是由于不是党员,或是由于对于今后的发展机会不了解,或是由于对于西部的环境和人文特点不了解,最终不愿意去往西部实现人生价值。
二、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在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中,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1、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校史文化中汲取理想信念培育的精神食粮
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追求,主张欲望要受到理性的约束,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培育艰苦耐劳的精神,培育扎根基层、扎根西部,从小事做起,一步步成就自己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但西方文化在我们校园屡见不鲜,过洋节、起洋名成为了一种校园时尚。作为教育者,应该结合同学们日常能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比如很多同学都喜欢过所谓的“洋节”,甚至对于国家出台的禁止过洋节充满了抵触心理。以往每到“愚人节”,恶作剧不断,以整蛊同学、整蛊家长为乐,但却忽略了遇到挫折后可以拥有的愚人心态;每到“圣诞节”,就变成了商家的促销节,导致部分学生只记得了圣诞,却忘却了当年入侵我们的帝国主义者也是一批上帝的信仰者。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对于学生的节日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国家禁止过洋节的初衷,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
地方院校相对来说远离中心城市,接触到的文化、教育资源较少,但是充分利用本地、本校的教育资源,能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增强理想信念的教育作用。笔者所在的城市是西北较大的工业城市,拥有钛企、烟企等许多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企业,背后是一代代工匠的不懈努力,认真挖掘这些工匠的故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他们的坚持与努力,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启发他们在感受小城市干净、美好、朴素的生活方式时,坚守传承这种精神;同时,笔者所处的城市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周文化重“礼”、秦文化重“法”,“周秦文化”的营养可以让学生能够以礼待人,以法节制的行为,也有利于他们对于自己理想信念的实现。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方性院校,60年的建校史也誕生了诸如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等活跃在祖国最前沿建设的科学家,结合他们的事例来对工科专业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能够让学生不妄自菲薄,不总是把事业的成败归功于学校条件等外因,加强他们对母校精神的学习和传承,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对学院的认同度,能够增强自己拼搏奋斗的决心,增强自己的理想信念。
2、丰富理想信念教育课程的形式
当代的大学生喜欢交流互动方式,他们更喜欢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教师的教育方式,他们不习惯说教,乐于接受平等的交流方式。[3]因此,当下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开展方式首先应通过网络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喜欢的课堂教育形式、课堂教育内容,以及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爱好,丰富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形式。
理想信念教育课程不以课堂为唯一教育场地,课堂容易让学生产生与教师的距离感和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取实验室、校史馆、展览馆等为教学场所,便于学生切身感受到人们为了理想信念的奋斗过程及奋斗过程中的艰辛和奋斗成功后的喜悦。
理想信念教育课程不以教师为唯一教育人员,教师可以从宏观层面传授理想信念的培育过程也可以列举出一般性的理想信念人物故事,但除非有切身的体验和经历,否则教师对于理想信念对于人生挫折期的鼓励作用难以结合实例进行解释,不能给予学生发自内心的启迪,而对于一些有切身体验的人士,可能他们用普通的语言也能给学生实际的震撼,教师可以邀请校友或者企业职工来课堂讲解,或者录取他们的视频,来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力量。
3、建立学生成长发展档案,发挥情感关怀和专业指导,加强他们构建理想信念的主动性
学生的理想信念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从大一入校开始,针对学生的发展,除了建立学校统一制定的学籍档案外,学生管理人员还应该建立自己掌握的学生成长发展档案,关注学生的行为发展及内心活动,持续记录学生的心路历程和学习生活困难与疑惑,注重对于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于贫困生要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注重精神引导,对学困生安排高年级学业优异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信心塑造,对有文艺特长发展想法的学生安排高年级有特长学生进行定期指导并注重对于学生多样化发展方向的引导,对于有志于去到艰苦地区奋斗发展的学生要帮助他们熟知政策并尽可能帮助他们满足基本的报名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大学里的温暖,学会感恩,坚定理想信念,回报社会。学生管理人员要根据学生发展档案,及时总结学生一般性成长发展规律,及时改进自身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的行为和理想信念发展状况,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新华网,2017-10-27.
[2] 黄旭.“博眼球”,背后有多少别有用心[N].解放军报,2017-12-01.
[3] 王耕,项杨. “95后”大学生对中西方传统节日价值取向的分析——基于L大学的调研.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06).
【作者简介】
马 晓,男,宝鸡文理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为宝鸡文理学院校级课题《工科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对策效果实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