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纯 赵永红 刘转青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湖南 岳阳 414000;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近年来,“马拉松热”风靡全国,人们参与马拉松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类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神州大地[1]。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共举办马拉松赛事1828场,累计参赛人次712.56万;赛事场次较2018年增加了247场,参赛人数增加了129.56万[2]而参阅以往的数据[3][4](如下图)不难发现,近年来,无论是马拉松的办赛场次还是参赛人数都呈现出井喷式发展趋势。本文试图解析马拉松热潮出现的社会原因,揭示当前马拉松热潮背后掩盖的发展问题,在理性审视的基础上,为马拉松运动的后续规范有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图1:2014-2019年中国马拉松注册场次及参赛人数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马拉松运动热潮的出现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休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现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居民收入大幅提升。相关研究表明,马拉松热潮的出现与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5]。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6]。他认为,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大众消费阶段时,服务业的比重将大幅提升,人们将会在休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项目上进行更多的消费投资[6]。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大众消费阶段,因此,人们在健康、休闲等领域的消费大幅增多,这为马拉松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相关调查显示,人均GDP大于3500美元时,人们会选择一些静态文化消费方式,如看电影、听音乐剧等;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人们就会密切关注自己及周围人的健康问题[7]。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均GDP早已在2011年超过了5000美元的界限[8],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凸显。无疑,这为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由于现代性和结构转型所带来的信仰真空、人情异化、主体性危机导致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而参与马拉松运动可以使人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情绪,引导人们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与马拉松的办赛理念和赛事特征有关。马拉松运动参赛门槛低,参与形式灵活,对参与者的年龄、职业、运动技能等没有过多限制,充分给予人们参与的权利和自由,为广大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赛平台[9]。这是其日益受到普通民众追捧、规模日渐扩大的重要内在原因。与此同时,马拉松比赛淡化成绩目标,弱化功利导向,参与者可以不为成绩而战,不为经济利益和政治任务而战,不为荣誉而战,不为他人而战,他们可以自己掌握跑步的节奏、速度和参赛距离,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制约,进入一种真正自由的状态,充分享受比赛带来的乐趣,感受比赛带来的安宁。马拉松这一运动赋予了参与者追求个人价值的自由,允许每个选手将自己的需要、兴趣、意志、情感等融入运动当中,它强调选手通过努力追求自我价值[10]。这正是其火爆的内在动因。
为切实改善我国群众体育基础薄弱的现状,加强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力度,扩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规模,促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以有效增强人民体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包括《全民健康计划纲要》、《健康中国战略》、《群众体育工作要点》等,并从2009年起,把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倡导全民健身活动,其中以马拉松赛事为代表的健身活动得到大力支持和广泛宣传。与此同时,由于马拉松运动有促于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各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马拉松运动开展。政府对于全民健身的倡导和推行是诱发“马拉松热”现象的又一动因。在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推动下,与马拉松运动相关的城市设施得到了加强;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了改善[11];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的热情得到了提升;各部门响应联动的机制得以形成,人们群众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断加深,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参与马拉松运动的行为日益增多,从而助推了马拉松赛事的快速发展[12]。
此外,为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积极性,扩大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供给,推动体育赛事快速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于2014年12月颁发了《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按照深化改革的精神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对体育赛事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取消赛事审批[13],依法管理。2017年7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卫计委、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14],围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方案提出了三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做好赛事服务保障;二是完善支持政策;三是推动规范发展。
以上政策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兴办马拉松赛事的积极性,马拉松赛事的社会参与度大大提升,多层次多样化的马拉松赛事供给局面逐步形成,马拉松运动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规模迅速扩大。
马拉松运动具有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马拉松运动蕴藏着丰富的商业价值[15]。近年来,随着马拉松运动的井喷式发展,其影响力与日俱增,赛事及其衍生产品所带来的商业利润引起了众多商家的关注,它日益受到金融资本的追捧。据厦门马拉松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厦马为厦门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总计2.3亿元,带动经济效益为3.25亿元,总计5.55亿元[16]。可见,马拉松赛事所蕴藏的商业价值是十分巨大的。马拉松赛事的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赛事直接相关的电视转播、广告赞助、报名费用等;二是由于举办赛事所带来的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等,三是与赛事息息相关的运动装备、培训咨询、康复保健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商业利润。马拉松运动所蕴藏的巨大商业利润吸引了众多商家的关注,大量商业资本涌入马拉松赛事领域,相关赛事活动日益增多,赛事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影响范围广、受众群体大、涉及部门多、资源协调难、服务保障细等特点决定了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的复杂性[17]。马拉松赛事的成功运营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参与,需要精心策划组织和持续跟踪服务,对赛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把控。纽约、伦敦等马拉松赛事,组织者的工作贯穿全年;台北马拉松赛事组织方会在赛前3个月给所有参赛的选手发送信息,提醒其注意饮食和运动强度等;最后一个月还会告诉非本地选手如何选择便利而舒适的酒店。而与之相比,中国部分马拉松赛事的组织管理水平较低,相关配套服务工作不到位。部分地方政府往往将举办马拉松赛事与地方政绩挂钩,盲目追求举办场次、数量、规模,忽视对赛事的监管;而赛事组织者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也通常较为重视参赛人数、规模,且一味压缩赛事运作成本,忽视参赛者在跑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健康问题,办赛的功利性特征较为明显,人文关怀较为欠缺[18]。
马拉松运动是一项存在潜在风险的赛事,如果赛前不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测,不进行适当的常识教育和相关知识传授,各种危险事故将不可避免。当前,我国部分马拉松赛事在对参赛选手的把关和参赛者的安全常识教育方面有所欠缺,部分赛事组织者仅在参赛时对参与者进行简单体检,只要确保参与者没有心脏病等严重疾病就允许他们参赛,导致部分身体达不到赛事要求的报名者进入了参赛队伍;同时,国内大部分赛事组织方并未对参赛者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跑步常识教育,导致参赛者缺乏常识,盲目参赛。这也是导致我国马拉松赛事中各种伤病情况频发,甚至出现猝死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国内大部分马拉松赛事的风险管控不到位,应急预案不健全,影响了参赛者的参赛体验,也对赛事口碑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比如,对于赛事过程中出现的如厕问题、供水和补给不足等问题、安保问题、交通问题等,部分组织方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和解决策略。又如,国内马拉松赛事在医疗点的设置和医疗队伍建设中亦存在滞后性,医疗救助工作和应急救助预案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当参赛者遭遇意外伤病情况时,经常出现急救医疗设备不完善,医疗救助不及时的情况,使得参赛者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随着政府对马拉松赛事举办的松绑,相关赛事越来越多,参与者也呈几何倍数增长,当中出现了诸多身体条件不达标,且缺乏运动、安全常识的报名者,因此,非常有必要把好参赛者的选择关,做好相应的常识教育和知识传授。此外,还需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应急预案。比如,针对跑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病情况,要有针对性地配备医护人员和康护人员,准备相应的药品、医疗救助器械和康复理疗器械,提供专业完备的医疗救助服务和康复理疗服务,降低参赛引发的伤病事故。又如,针对参赛过程中如厕问题、供水和补给不足等问题,都应有详尽的预案。
马拉松运动是一项集耐力、毅力于一体的挑战性运动,它对参与者的体能、身体健康状况、意志力等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在马拉松热潮的驱动下,很多参与者秉持着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目标定向,在对这一运动的基本特征要求、自己的身心状况把握不清,未进行科学合理风险评估的情况下贸然参赛;且部分参与者在参赛过程中不能理性地根据自己的身心状况做出调整,盲目追求极限、成绩等指标,从而导致马拉松运动中的伤病事故频发[8],甚至出现猝死等突发情况。相关研究指出,30000人参与的第35届北京马拉松比赛中,有22000人的完赛时间在4小时以上,当中仅有4%的参与者真正懂跑会跑,而其他参与者大多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他们缺乏必要的跑步常识,对马拉松运动的了解也不深,从而导致此次赛事过程中出现部分参赛者赛前临时退赛、赛中体力不支、赛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等各种状况[19]。此外,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6年共发生了14例马拉松运动猝死案例[20],而仅2017年11月一个月就出现了3名选手接连猝死的情况[21]。可见,如果参与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达不到参赛条件,或是身体、心理上尚未做好相应的准备,是不宜盲目参与马拉松这种长距离、高强度的赛事的。因此,参与者应当理性参赛,更好地了解赛事的特征要求,了解自我,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状态、体能状况与赛事的要求之间的匹配性做出科学合理评估,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做好积极准备;同时,在参与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的身体反应,要懂得及时调整,主动申请退出并寻求医疗救助;此外,赛事组织方应当对赛事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调控,不能盲目追求大、多、全的办赛标准,不能过于突出比赛的竞争性和成绩导向。组织方可以在全程马拉松赛事的基础上,尽量多为参与者提供半程马拉松、10公里跑和迷你马拉松等多样化赛事,增强比赛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引导参与者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赛事[19]。
品牌是指识别商品或服务的名称、术语、声音、图案以及它们的组合,是商品价值的一种综合表现[22]。品牌能够使商品或服务明显区别于其他商品或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差别化,并由此为品牌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23],这是品牌生产的实质,即无论采取何种符号形式,品牌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商品和服务在消费者心中具有独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的商品和服务[24],从而为商家带来附加效益。然而,就当前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马拉松赛事虽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马拉松赛事品牌建设欠缺,品牌效应较低,赛事的商业价值挖掘不够。目前,在席卷全国的马拉松赛事热潮下,全国各大城市各种类型的马拉松赛事一窝蜂上马,但各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在策划包装、宣传推广、组织运营等方面具有高度雷同性,各地赛事自身的特色并未得到有效挖掘,赛事之间的差异化不明显,赛事独特的标识并未形成,从而影响了马拉松赛事商业价值的挖掘。
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它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当前,我国马拉松运动的整体产业链不完善,相应的商业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25]。在整个马拉松运动产业链中,仍主要局限于赛事内的服务经济,专注于赛事运营和体育用品销售,而围绕跑步爱好者和赛事开发的相关衍生产品明显开发不足。此外,我国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中的上游环节、中游环节、下游环节发展不均衡,各个环节之间的对接存在不顺畅之处,甚至在某些环节出现产品断链的情况。
因此,有必要完善我国马拉松运动的整体产业链,充分挖掘与之相关的各个环节的商业价值,扩大其经济效益。具体可以以马拉松赛事为核心,在充分挖掘赛事本身商业价值的同时,注重相关衍生产品和关联产业的开发,打造以赛事为核心,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融为一体的整体产业链。就赛事本身而言,要注重赛事的策划包装,提升赛事服务质量,注重品牌建设,挖掘赛事在广告、赞助、电视转播、门票收入、纪念品销售等方面的商业价值。同时,要充分发挥赛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马拉松运动产业拓展至平时的跑步锻炼、专业培训、用品开发以及与之相关的旅游开发、交通、住宿等方面,围绕马拉松赛事形成咨询培训、可穿戴设备开发、体育用品销售、场馆运营、节目制作、版权销售、康复理疗、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马拉松产业链。
马拉松运动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赛事数量大幅增多,赛事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马拉松运动的火爆既有人民群众内在需求方面的驱动(主要体现为人们对主体价值、个体权利等的追逐);又有政策制度方面的驱动,如全民健身战略的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颁布实施、赛事审批制度的改革等;还有供给方面的驱动,如赛事公司、赞助商、广告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等;同时离不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奠定的夯实基础。然而,在火爆表象背后,相关部门仍需清楚地认识到,我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拉松运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向发挥,不利于马拉松运动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理性地看待当前我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热潮,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对马拉松运动的后续发展做出整体长远规划,以确保马拉松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