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颂平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俗话说“给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因此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指导观察,让学生会看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对事物的属性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往住都要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例如,四年级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先让学生囗答算式的结果,老师板书:
18×2=36
18×20=360
18×200=3600
18×2000=36000
然后引导观察:1,上面这组算式,乘法的各部分中谁变了?谁没有变?2.把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相比,你能看出什么?你还能从哪些算式的比较中得出这个结论?3如果把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你又能发现什么?4.这样从上向下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5如果从下面向上观察呢?
从而顺利地得出了积的变化规律。以上教学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按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的顺序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既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又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观察的余地和时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让他们经历了一不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从而得出普遍规律的过程,享受到发现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认知内驱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活跃思维的条件,让学生会想
教学中,在学生渴望了解知识,而思维又发生障碍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适时子以点拨,以活跃思维甚至调整思维的方向,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全过程。例如,有这样的判断题: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学生大多数认为正确。当间及理由时,他们只能列举一些例五加说明:如2×3=6,2和3是质数,而6是合数等。很显然,这是学生对事物的个别观察得出的特殊结论,他们使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而这种推理方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可靠。这时,我进一步启发:想一想,什么是合数?你们能从合数的意义这个角度来判断这句话的对错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就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两个质数相乘的积除了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外,肯定还有其它的因数,那就是这两个质数,所以这句话是正确的上例通过精心设问,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正确推理的习惯,学生的受益将会是长远的
三、组织实践,让学生会做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唯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促使其顺利到达认识的彼岸。如第12册教材第141页有这样一题 一 台压路机前轮直径1米,轮宽1.2米,工作时每分钟滚动15周,这台压路机工作1分钟前进多少米?工作1分钟前轮压过路面的面积是多少平米?由于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淡薄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对压路机和它运动的情形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上题的题意理解不清,作业出错多。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他们动手操作,用圆柱形的易拉罐亲自滚一滚,弄清求工作1分钟前轮前进的米数实际就是求前轮15个底面周长是多少,而求前轮压过的路面的面积,实际就是求15个长方形的面积,即求15个侧面积的和是多少。这样,这通过操作,帮助学生从纷繁的现象中清晰揭示事物的本质,把实际间题有效地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解答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四、引导表述,让学生会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常用的做法有:让学生说操作的过程:叙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说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等等。例如,数学用比例的知识解应用题,其解答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要引导学生按以下思维过程分析:题中一定的数量是什么?2,根据这个一定的数量推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3.根据正比例成反比例的意义推出相等的数量关系。以第12册教材第31页的例1为例,教学中要求学生说出:这里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那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这样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分析、推理的过程,真正做到“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实践证明,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由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其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五、鼓励质疑,让学生会提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注往比解决三个间题更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提出间问题,提好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例如教学通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比较两个分子和父母都不同分数的大小,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只学了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大小比较,对此一脸茫然,这时我及时导入新课,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通分的本领。通分知识一课授完后,我让学生质疑,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可先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进行比较,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但这时有的学生问:也可以先通分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进行比较,我及时表扬学生的这种方法也是对的。这样使学生学的知识更加灵活,同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我们从看、想、说、做、提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这样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达到最佳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只有坚持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