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明
摘 要: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学校作为进行系统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针对不同学科开展不同的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各个环节中,提高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增强高中生的法律素质,势在必行。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语文课堂更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渠道。
关键词:高中语文;法制教育;有效渗透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自从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来,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被摆上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增强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对高中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抓好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胡锦涛总书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指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习近平主席更是强调,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开发和利用法制教育资源与高中语文课堂相结合,已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相关情境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于各学科课堂。当然,高中语文课堂也是如此。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存在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相关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展示相关图片、播放视频等,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讲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时,在讲到“十四年前……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电影《东京审判》《南京!南京!》《美丽人生》,通过典型片段,精彩影评,在拓展課本人文内涵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师生在共同回忆人类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战争暴行和中华民族遭受外敌侵略的不堪往事,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
二、重视课堂提问艺术,引导深入思考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较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在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注重提问的艺术,创设提问的教学情境,从而避免学生的敷衍,吸引他们真正投入在课堂中来,引发他们用心思考,有利于学生接收和理解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识。
例如在讲授《氓》这篇文章时,在讲到“女也不爽……二三其德。”“三岁为妇……至于暴矣。”教师可以设置情境问题:如果诗中的女主人公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可以怎样保护自己?讨论交流后,本文告诉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结合现在的法律谈谈你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条,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十三条,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三、注重故事的运用,聚焦注意力
对于学生而言,相对于枯燥的法律知识讲解,他们更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将课堂内的知识故事化,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样得到的知识可以较长时间地保存在学生的记忆之中,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讲故事的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这样能对学生起到思想启发的作用,让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广阔,从而提升他们的法制素养。
例如在讲授《陈情表》这篇文章时,在讲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余,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教师可以通过讲“卧冰求鲤”、“黄香温席”等孝敬长辈的故事适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
参考文献
[1] 盖京菊.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J].华夏教师,2018(29):27-28.
[2] 杨永寿.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