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婷 李乐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驱动的变化,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大学生中,创新意识薄弱、创业成功率不高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动力均呈现出新常态的典型特点,创新驱动将取代要素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4 年 9 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当前毕业生创业的比例较低,通过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内涵
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增进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对于大学生个人的生存发展,促进就业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掌握创业知识,它包含创业成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创业之后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知识以及与社会各方面交往所需要的知识。其二,要完善创业的人格特征。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第三,培养创新创业的综合技能。
总之,通过开展创业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包括创业知识、人格特征和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
2.加强实战锻炼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
美国创业教育家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 Timmons)在《新型创业》(《New Venture Creation》)中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同样,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需要体验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并通过实际的项目来锻炼其综合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搭建与专业对应的顶岗实习基地和项目孵化平台,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互聯网 +”设立校内创业工作室等。
3.搭建多层级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机会,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不同类型的实践平台,即创新意识培养、专业技能实训和创业实战三层。其中意识培养平台对应通识课程,主要体现为学生社团,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专业实训平台对应技能课程,通过在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积累行业经验,并通过技能大赛培育创业项目;创业实战平台对应实战课,依托校内创业工作室集群,引进企业项目,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同时实现项目的孵化培育。在平台的搭建过程中要注意实现教学场景、师生身份和考核方式的有机转换。
4.完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为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效果,应根据课程类型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授课教师。因此,需要组建来源多元化、结构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导师团队中应包括院校的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校内师资主要负责通识课和技能课教学,校外师资主要负责技能课和实战课教学。校内教师要注意通过校内实战平台管理、企业顶岗锻炼等多种途径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校外师资的组成人员应为知名企业家或者有成功创业经验的管理人员。
5.做好创新创业社团,提高学生能动性
学生社团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对增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当前,各高职院校中都建有大量的兴趣社团,可以从中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社团组成创新创业社团,并加大对学生社团的专业引导、技术支持和经费支持,建立指导教师定期辅导制度,同时积极开展同校社团之间和校际社团之间的合作活动,充分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动性。
6.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动机和需要
伟大的创新创业目标来源于伟大的动力。大学生应牢记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深刻认识创新创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在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个体成就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定的决心;引领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创新与成才的关系,树立远大的创新创业理想,坚定信念,使其个体的创新创业需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创新创业需要,并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需要与目标内化为个体的创新创业目标,从而使其产生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意识和符合法律要求的创新创业动机和需要;教育大学生依法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依法维护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不断增强创新创业人才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需要和动机。
参考文献
[1] 王艳芳.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2011(2):9-9. .
[2] 王红艳.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河北农机,251(05):37-38.
[3] 杨文英,李艾洋. 发挥思想品德课育人功能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4-6.
作者简介:孙丽婷(2000——),女,汉,辽宁省大连市;本科,沈阳大学 中文系,研究方向:文字学;
李乐源(1999——),女,汉,河南范县;本科,沈阳大学 中文系,研究方向:文字学。
课题:2019年沈阳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省级创业项目《“汉字解密”工作室》(项目编号:201911035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