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东沁
摘 要:自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范围内人们对新发及重现性质的传染病防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据现代医学研究数据发现,约75%的新发传染病,其病原体都来源于野生动物,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野生动物自身携带的病毒直接感染人类,部分则是借助一些媒介野生动物进行传播。本文基于野生动物和人兽共患病的关系,提出防控人兽共患病的具体对策,以便为今后的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野生动物;人兽共患病;两者关系;防控措施
1、野生动物和人兽共患病的关系分析
1.1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的改变
在过去一个世纪内,全球人数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全球人口数量的激增使得全球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大范围缩减。通过分析研究近些年来的例子不难发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的改变与人兽共患病之间有着莫大联系。
例如,由于人类大量砍伐亚马逊流域森林的树木,再加之不断扩张人类定居点区域,该流域内吸血蝙蝠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蝙蝠与人类栖息地出现重合,导致这些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开始在人类中扩散及流行。在2004年一年的时间内,亚马逊流域巴西和哥伦比亚地区共有46人死于狂犬病,而同时期的拉美地区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数仅有20人,并且这种两地感染人数悬殊的情况于次年再次出现。除了生态环境破坏动物栖息地减少这一原因之外,诸如退耕还林等有益于生态改善的措施,同样也有可能会导致人兽共患病发病几率的提升。曾经在北美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的白尾鹿因为人们随意破坏其栖息地而数量大幅度降低,但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渐觉醒,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以实施,使得白尾鹿的栖息地恢复,白尾鹿数量增加,但是白尾鹿恰恰是成年硬蜱的主要寄生宿主,于是乎又引起了美国莱姆病发病概率上升,可谓环环相扣。
1.2野生动物的被捕食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有关野生动物肉品的消费及贸易额呈现出一种快速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在非洲中部及南美洲的亚马逊地区最为显著。经过相关研究发现,野生动物的捕食,也和人兽共患病的发生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比如,在工种角度来看,猴泡沫病毒个人嗜T淋巴细胞就是在直接和新鲜灵长类动物肉接触的工作人员之间进行传播;在部分地区来看,在非洲西部频繁发生的埃博拉出血热就是和直接食用野生动物特别是猩猩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世界范围来看,新鲜野生动物的交易基本都是在鲜活动物市场进行的,从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到SARS再到2020年新爆发的新冠肺炎等,全部都和野生动物的捕食交易存在着极大相关性。
1.3野生动物的贸易及迁徙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每年会有约4万的灵长类动物、3~5亿的鱼类等野生动物经过贸易输送到世界各地。这庞大的野生动物贸易量,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为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创造了有效途径。刷尾负鼠因为其皮毛质量较好,而被新西兰大量引入,但是,这一野生动物也是牛分枝结核杆菌的自然宿主之一,不但影响到了当地的牛、鹿养殖业,并且提升了结核病的发病几率。
除此之外,部分野生动物有随着某些原因变化而迁徙的习惯,同时这也是人兽共患病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 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 席卷世界各地,就是携带病毒的野鸟迁徙远途传播造成的。
2、有效防控人兽共患病的具体措施
2.1动物卫生监督宣传执法工作力度的提升
在防控人兽共患病的过程中,单纯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完全不可行的,其中涉及到了诸多的学科及部门的专业化工作,需要行政管理、医学、动物卫生等部门的大力合作。并且,某些人兽共患病属于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疾病,并不会因为我们主观意志的厌恶而消弭,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凝聚起各个部门的力量,避免疫情来临时出现部门互相推诿“不作为”的现象,在全面遵守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协调的基础上,借助各项资源的合理调配及共享,深入研究共同防控这些人兽共患病。与此同时,建议我国的立法部门从人兽共患病防控现状出发,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各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有关人兽共患病的相关知识及相关法律,从根源上杜绝人畜传播传染病的发生。此外,通过动物卫生监督宣传执法工作力度的加大,集合民众力量,将野生动物的交易率降低,从而减少人兽共患病发病可能。
2.2注重公共卫生体系和生物反恐体系的建立
在公共卫生体系和生物反恐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具体需要从如下几个角度建立如下的体系:
第一,建设兽医及医学一体化体系。这一体系需要将兽医与医学的专业化研究人员、兽医实验室与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机构一并纳入到其中。在监测人兽共患病的工作中,应当从国家层面出发,建立一个融合兽医及医学监测双领域的病原体监测体系。借助兽医检测能力的强化及疫病信息通信渠道的规范化及科学化,确保在病原体研究方面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互通,以此来保障人兽共患病得到及时监测。
第二,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在这个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医学和兽医学信息共享且整体性较强的防疫机制,并且在实践落实中,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理念、综合性的施治方式,保障整体疫情预警系统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证公共卫生体系稳定运行。
第三,建设生物反恐体系。通过生物反恐体系的建立,借助传染源追踪及病原体分子的分型技术,做到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人兽共患病的临床诊断,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疫情。
2.3人兽共患病综合防治体系的建设
从我国现行的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基础和技术平台出发,在全面考量我国的烈性动物传染病及人兽共患病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病原分离、生物学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此来做到动态化掌控我国或者是外来的人兽共患病的病毒分子流行規律、遗传特性等方面信息,并将之录入到流行病学的数据库中,并借助信息技术,预测出数据库中人寿共患病的流行趋势,以此来为人兽共患病综合防治体系、疫情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3、总结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的改变、野生动物被捕食及野生动物的迁徙、贸易都和人兽共患病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为了更好的防控人兽共患病发生,需要加大动物卫生监督宣传执法工作力度,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和生物反恐体系,完善人兽共患病综合防治体系的建设,通过这些方式就可以在全面合理分配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有效防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秦思源,孙贺廷,耿海东,解林红,彭鹏,李硕,白鸿岩,崔东阳,游丰,鲍玉,初冬.野生动物与外来人兽共患病[J].野生动物学报,2019,40(01):204-208.
[2]孔琪,夏霞宇,高虹,魏强,马继红,池丽娟,秦川.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战略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2017,34(02):38-41.
[3]夏咸柱.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C].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