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杰 徐丛璐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育人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开展育人工作,从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加强课程思政、搭建育人平台、构建政策机制等方面作了阐述,以期为育人工作融入专业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0)01-0083-04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抓手,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确了建设目标,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程教学和教育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中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将育人工作融入专业教学中,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能力
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育人工作的关键在于教师。但当前,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不少专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有些专业教师只管上好专业课,对于学生日常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极少过问;有些专业教师在授课期间对课堂纪律很不上心,对学生的旷课、迟到、上课吃餐食等课堂“乱象”缺少管教;有的专业教师在课堂外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他们会认为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素质培养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情,或是思政课程的任务,与专业课无关。这种“专业教育、 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于专业教师既要提高其育人意识,又要提高其育人能力。
提高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通过多种方式做好教育引导,让教师明白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让教师认识到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专项培训,如教师新上岗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进行师德师风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中,加强教书育人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切实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针对教师开展红色文化实践研修,接受党性教育,集体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师注入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只有专业教师转变了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才能建立对育人工作的内在需求,进而主动提升育人能力。
提高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一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二是提高其教学技巧。如果专业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够,那么容易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握不准,反而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学校要适当开展针对专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培训。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通过培训,让专业教师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基本内涵与逻辑,掌握特征和规律,确保专业课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把好方向、把牢大局。也可以把思政教师、辅导员吸纳到专业课程建设团队中,协助专业教师梳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为其答疑解惑。根据不同课程的特色,适当地安排若干节课,让思政教师走进专业课程的课堂,共同参与课堂授课。这样通过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不仅可以提高课堂育人的有效性,同时也快速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讲究的是知识传授过程中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授课过程既要达到原有的知识、能力目标,又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做到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这对于专业教师的教学设计、授课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充分运用专题培训、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专业研讨、外出研修、老帮带新等手段,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知识的扩展,通过涉猎经济、社会、法律、人文、历史、文化等,提高知识储备。丰富的知识,宽阔的视野,会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总之,对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的教育与培训应是多层次和多渠道的,具备科学性和时代性特征。
2 紧抓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课程是育人工作的重要載体,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理应切实地发挥其育人功能。特别是专业课程,与学生的职业生涯、未来发展紧密关联。若专业教师能润物细无声地将育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各专业、各课程应结合当前社会热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挖掘、梳理专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学校通过项目立项、经费资助等形式,引导、鼓励、支持各专业与各课程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课程改革,试点先行,在专业层面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的工作机制和良好氛围。如制造类专业可以围绕“大国工匠”,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商贸类专业可以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交通运输类专业可以以我国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切入点,适时地开展爱国教育;轻工类专业可以在专业学习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艺术类专业在专业学习中可以开展美德教育;医学类专业可以结合人文精神培养,注重学生的仁爱教育等。
当前,各院校已将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对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建设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如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课程教学体系化,将课程思政建设的课堂教学路径着眼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教学资源等4个方面,探索实践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四融入”,即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标准、融入教学课堂、融入教学资源,将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从教学的源头、目标和过程上落到实处,已形成了一系列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案例。该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材料》课程,通过引入校企合作项目“面料再造”,学生通过传统素材选用、进行原创设计,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以教学项目化形式,开展助力“剿灭劣V类水”、河长助理巧治水等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担当意识,切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归属感;舞蹈专业《舞蹈》课程,实施了基于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的教学改革,将学生能编排体现爱党爱国或传统文化等元素的舞蹈作品作为学业考核和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束后还将优秀作品送学校进行展演,学生在完成此类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动漫专业《动画场景制作》課程,实施了思政教育融入项目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授课教师设置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场景课程项目任务,学生课外在老师带领下亲临烈士陵园,采集相关素材,并在课内集中完成场景的设计、制作,整个项目将专业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项目驱动,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既提升了专业技能,又充分接受了红色教育。
当然,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做到3个结合,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确保思政教育与原有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融合度,避免思政教育与原有课程内容的“脱节”,以及“本末倒置”等现象。
3 搭建课外育人实践平台,拓展专业教育渠道
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类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搭建基于专业教育的课外实践平台,将专业教育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并与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推动专业教育与育人工作的相融相和。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具有较好成效的是搭建类似于学生专业社团或学生专业兴趣小组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拓宽专业视野、锻炼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
为了强化这类学生组织的育人作用,可以建立由有关专业教师专职担任导师的导师制专业社团(小组)。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导师可以进一步明确学生在社团(小组)里的任务要求和活动内容,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在社团(小组)活动的“自愿性与自主性”和导师对学生活动的“计划性与组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专业科研项目、志愿服务、企业调研、社会观察与体验等。同时,专业教师可以有效地将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延展到社团(小组)活动里,并可在社团(小组)里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进而反哺课堂教学,进行因才施教。通过学生社团(小组)的各类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得专业社团(小组)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促进育人工作融入到专业教育。另外,导师制专业社团(小组)师生之间易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教师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状态,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知识和思想困惑,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若以教师工作室为依托,组建各类专业社团(小组),将工作室的企业项目引入到社团(小组)活动中,通过校企双导师制,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既能使学生得到有效的职业技能训练,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职业素养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所不具备的培养优势。如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品设计学生专业社团”。该社团由纺织品创新设计工作室负责教师组建,并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学生已完成多项省市级创新创业项目、省新苗人才项目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在全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荣获大奖。从2015年起,连续获得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挑战杯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挑战杯大赛特等奖。同时该社团还致力于传统纺织文化的推广。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这个载体,社团多次与社区合作,举行“传统纺织技艺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进行传统纺织技能培训,并获市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称号。多年的建设和积累,使得该社团已成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创新实践、素质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成了指导教师深化专业教学、强化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
4 建立奖励与约束机制,提供政策保障
要让专业教师增强育人意识,做好育人工作,相应的政策保障与约束性制度必不可少。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育人工作尚未完全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对于专业教师的育人工作,只是在职称晋升的条件里有“必须担任班主任”的规定,但专业教师育人工作具体量化的内容几乎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育人工作是一个良心工作,可以这么说,专业教师的育人工作既没有足够的动力也没有特别大的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起育人工作考核的相关制度,对于育人工作做得好的要有实质性奖励,同时也要规定有最低限度的育人工作要求。可以参照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模式,建立可量化的育人工作量,如设置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专业导师、生活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开设讲座、担任活动评委,参与学生日常事务等项目,并规定1年最低需完成的工作量。对于未完成育人工作量的教师,其年度考核或教学业绩考核不得评良好及以上;对于超额完成工作量的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或者在教师评优评奖的指标体系中设置育人工作指标、增加比重等。如黎明职业大学出台了《黎明职业大学三全育人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对于学年内育人工作量未达标者,当学年奖励性绩效工资下调一级,不得参与当学年各类评奖评优和年度考核优秀,其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年限依据不合格学年数顺延。这就为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总之,专业教师是学生接触最直接、交流最集中的教师群体之一,教书育人是所有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体系中极为关键的部分。广大专业教师要自觉地做到与思政工作者协同做好育人工作,构建起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
[2]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25-128.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4]郭永邦.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定位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09):59.
[5]徐宝升.黎明职业大学教书和育人不再是“两张皮”[N].中国教育报,201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