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助力,传承民俗文化

2020-03-30 03:44杨艳
教师·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校本研修

杨艳

摘 要:南通的板鹞风筝作为南派风筝的代表,其自身存在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是巨大的。如何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有效地将以板鹞风筝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需要探索思考的重点。文章结合师生具体实践经验,研读南通板鹞风筝的历史当下,并思考其未来的走向,也希望传统民俗文化进入课堂,作为校本教材,南通的板鹞风筝传承教学能够唤醒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民俗有所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板鹞风筝;传承文化;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112-02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中国风筝最具典型的是“南鹞北鸢”。南鹞就是指南通风筝的代表——板鹞风筝。它因造型如一平板而得名。而板鹞风筝作为南通的一张名片,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更是蜚声海内外。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传承历史,立足当下

南通板鹞风筝和大多数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相似,大多靠老一辈口传身授,有的仅仅靠子承父业,因为许多民间艺人年逾古稀或相继去世,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不愿学这门手艺。现在会扎风筝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会扎板鹞风筝的艺人更是少之又少,后继无人正成为南通板鹞风筝面临的尴尬境地。为了挽救濒临失传的各种乡土文化,2012年8月,南通市教育局组织人员编写了一套乡土美术教材,率先在全市中小学开设了乡土美术课教学,向学生传授风筝、木偶、剪纸等南通特色的乡土文化,其中有一本书专门介绍了风筝的相关知识,为风筝传承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以校为本,研修体悟

教材有了,应如何利用这些乡土教材上好这些课呢?是面面俱到,还是有选择地教?经过取舍,我校选择了最具本地区特色的板鹞风筝。但要落实到课堂上,还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上下求索,集思广益,在思考与践行中不断完善。

(一)因材施教,巧进课堂

本套乡土教材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部分。在小学阶段就系统地介绍了简易风筝设计、六角风筝、筝面设计、哨口排列等内容,让学生可以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学习风筝制作。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将不同难度的课程安排在不同年级,在低、中、高年级每个学龄段预留两节课,加入两节风筝课。如在一年级着重让学生了解风筝,设置了“走进风筝博物馆”“寻访民间艺人”两节课;二年级开始学习风筝设计,安排了“简易风筝设计”;三年级难度提高,学习“六角风筝”“筝面设计”;四年级学习“哨口排列”等。这样既不会影响正常的美术课教学,又能循序渐进,顺利地完成乡土美术的教学,一举两得。

(二)实地参观,明确认知

现在市面上正宗的南通风筝几乎见不到,那些老艺人的作品都被行家收藏了,我们只能通过图片去欣赏它。光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学校应该拓宽学生视野,带学生参观风筝博物馆。2005年5月18日,南通开设了长三角地区唯一的风筝主题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该馆设立在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展区分四个展厅:第一展厅,展示厚重的风筝文化;第二展厅,展示巨大的风筝贡献;第三展厅,展示精彩的风筝世界;第四展厅,即独特的南通板鹞以及风筝制作室、影视厅。该馆非常适合学生去参观学习,可让其全面了解南通的风筝知识和制作方法,弥补难见实物这一缺陷,亲身感受一下风筝文化。

(三)走街串巷,寻访艺人

像风筝等传统工艺都有一些不为外人知晓的“绝技”,而传统艺人为了保持本门手艺长久的竞争力,往往是技不外传,子承父业。如风筝的骨架的排列,筝面的绘制,提线的位置和长短等都有自己的特色,光看图片是看不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虚心向风筝艺人拜师请教。既可登门拜访,也可请回来开讲座,现场演示,让学生零距离地与“专家”接触,更好地学习风筝的裱扎技法。像南通市港闸区的姚建强、王希华、张文智等都是享有盛誉的风筝艺人。市二中的王老师、十里坊小学的褚老师等也是风筝高手,他们所在的学校也设立了自己的小型风筝博物馆。

(四)活动导行,培养能力

除了教学外,还可以开设一些活动来增强氛围。放风筝自古以来就是南通人所喜爱的活动。每年阳春三月,更是放飞风筝的最佳时节,人们在公园里、田野上追逐风筝,嬉戏春风,放飞心情,尽情享受这快乐时光!南通已经举行了16届国际风筝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前来参加。可见,不仅中国人喜爱风筝,很多外国人也对风筝“情有独钟”呢。为了传承民族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发展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也可以设立校园风筝节。

1.自我创新画一画

我校选用棉布、丝绸等不易损坏的白胚风筝,让学生了解南通风筝配色的相关知识:多用红、黑、青、紫等色,也可贴金,多以“八仙过海”“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内容绘制;让学生仿画,体味传统绘画之美;学生也可画一画自己喜爱的内容,如动漫人物、美丽的图案,也可以画一画放风筝时的快乐场景,这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体会风筝带来的乐趣。

2.心灵手巧做一做

板鹞风筝看起来漂亮,放起来潇洒,但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制作一个板鹞风筝要十几道工序,除了扎、糊、绘、放四个大工艺流程外,还多了一道最关键的工艺——雕刻哨口。这些工艺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过大,且不易操作。这就要求我们简化制作过程,降低制作难度。我校事先准备好毛竹骨架,从简易的风筝设计开始,从豆腐格子慢慢向六角、八角转变。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筝面的布要事先裁好,扎骨架的蜡线也要准备好,按照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逐一学习。雕刻哨口很难,可提供成品微型哨口,意在讓学生体会一下哨口放飞时音调悠长的独特效果。

3.巧思妙行变一变

南通风筝之所以传承不力,一是因为它的制作方法复杂,会扎制的人少;二是它的售价高,一只长达一米的风筝,售价就成千上万,让人望而却步;三是它的骨架是整体的,不可拆卸,有的大型板鹞有几米高,再加上筝面上的哨口,非要几个大男人才能搬得动,携带、收藏很不方便。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这句话用在板鹞风筝的传承上同样适用。人们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也应该寻求它们的创新。力求打破定式,突破传统。板鹞风筝只有从大小、造型、哨口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适合更多的人群。工匠们应将风筝造小一些、轻一些,在造型上多向其他类风筝学习,取长补短,实现风筝造型多元化,如立体造型、卡通造型等。在哨口方面也应该向精微方面发展,哨口的分量要轻,这样南通风筝才能变小、变轻,让其价格降下来,不仅便于人们携带和收藏,还会让更多通城人喜爱。

4.触类旁通融一融

风筝的传承除了画风筝、扎风筝、放风筝外,还有多种方法进行传承。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写一写关于风筝的文章,唱一唱关于风筝的歌曲,跳一跳关于风筝的舞蹈;也可以将风筝制成各类工艺品:小到学生每天必用的橡皮,大到大气美丽的装饰画,甚至是关于风筝的各类时装表演。这都将推动风筝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小小的措施不但让全体师生在温暖的阳光下、和煦的春风里,研究风筝、制作风筝、放飞风筝,更能够让風筝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得以传承和发展,让创新、实践的风筝文化在校园得以发扬和光大。

三、学思结合,实践生疑

在风筝的传承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需求。

首先,南通风筝制作复杂,没有一本系统的关于风筝制作技法的书。南通风筝对骨架的取材、烘干,骨架的比例的确定,绳结的打结方法,筝面的裱糊、绘制,以及尾线的长短、角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些具体要求都存在于艺人之间的口口相传,一般人很难一窥究竟。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总感觉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有关部门能够组织那些风筝传人撰写一本书,拍摄一些制作过程,让我们有一个参考,让人能够一目了然,那就便于我们现学现卖,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

其次,扎制工艺要求,骨架取材不易。南通风筝的骨架都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江南笔竹或本地上乘老竹,粗细长短随风筝大小而定,用文火烤直,砂纸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对选竹、开竹、烘烤都有很高的要求和技法。而市面上没有现成的骨架出售。哨口看上去很简单,或圆球状,或圆柱状的空壳上加一个扁圆的盖子,盖上有道口,迎风而啸。制作起来却委实不易,哨口的“身子”选材有多种,大的多用葫芦,小的可以用毛竹筒、白果壳、乒乓球切口、龙眼等,关键技术在盖子的烤制与雕口上。因其形状必须与哨身相配,需经火烤制,令其成型,口子是用专用刀具雕刻而成的,角度要求很是严格,稍差分毫都会影响音质。最后,要用一种特殊的胶将盖子与哨身黏合。这就要求教师能有这方面的技能。而现在大部分中小学美术教师是女教师,会这些技法的教师不多,实在是让大家勉为其难,这是传承中的最大障碍。如果我们南通市的有关商家能够看准其中的商机,生产出适合南通风筝的骨架、筝面、成品哨口的话,那就大大降低了传承中的难度,南通风筝也不会再局限在极少数人中传承,一定会呈现出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再次,希望有关部门经常组织风筝扎制技术培训,提高我们这些“门外汉”的技术水平,让风筝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了解板鹞风筝,并教学生制作,这是我们美术教师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所在。虽然这条道路很漫长,但现在除了在学校进行风筝传承外,南通市一些民间组织也经常举行制作比赛、放飞活动,拓宽了传承的途径。相信南通风筝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形、声、色俱佳的独特魅力,让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大放光彩。也相信,以板鹞风筝为代表的更多优秀民俗文化在大家有意识的保护与传承中能更好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严抒勤.南通乡土美术教材[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校本研修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小学校本研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
农村初中校本研修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探索
校本研修方式的守常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