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楠 赵兰香
【摘 要】 本文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价值进行了概述,探究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深化理论创新;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宣传教育;完善保障机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
时至今日,我国已然迈入了社会发展转型关键期,在日臻深化的改革开放生态下,加之互联网应用影响,人们的价值追求呈现出了多元化倾向,给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追求,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落实马克思主义,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工作,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思想灵魂,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价值
某种维度上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人们长期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是我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统领功能,正是因此提高了人民群众遵守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谐发展。同时,从经济层面上讲,马克思意识形态主导了思维意识主流,在正确的价值观导引下,消除了市场经济中的不和谐因子,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便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竞争挑战,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除此之外,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前进的状态,因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总是在继承中创新,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化发展需求。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价值方面的探索,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有助于人们辩证地处理各类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文化发展功能。
二、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
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多重方面的功能价值,其开展实践尤为必要,同时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以及科学性。作者结合实际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1、深化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治国理政时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意识形态建设一直是党的工作核心,并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更是在十八大之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知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强化理论武装,聚焦解决思想根子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速,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故步自封,唯有紧跟时代和实践的步伐才能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所在。因此,新时期,要始终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引导,综合考量其整体性和系统性,优化“顶层设计”,不断深化理论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求。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从国家及社会的各个层面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扩大其领域及范围,有机地将之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结合在一起,进而衍生出新的理念,如“四个全面”、“精准扶贫”等。同时,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还需重视传统文化的渲染,以增强其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使之永葆生机,从而指导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践。
2、坚持党的领导
时至今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深化,加之互联网应用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生态格局,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等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经久的实践经验表明,坚实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亦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路径,如此增强其针对性、有效性。毛泽东曾经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我党必须要牢牢把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权和主动权,组织各级干部深刻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思想等,并善于用其观点去审查问题、解决问题,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服务于民,扎实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具体化建设。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保障,其领导力提升是前提。面对越发严峻、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必须要审时度势,依托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持,争先抢占舆论高地,以新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增强其预见性,主动适应人民群众需求,树立榜样典范,鼓励创新创造,从而更好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性。如此,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势必会进一步扩大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果,继而开启社会主义生态美好未来。
3、重视宣传教育
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在于根植群众,增强其抵御各种腐朽文化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宣传教育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有效手段,并且极富影响力、扩散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多元文化生态视角下,要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传播优势,提升最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度和掌握度,引导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追求,促进党的领导方针路线落实。在此过程中,宣传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深入群众一线,创新马克思意识形态在新语境下的有效表达,将之转换为网络语言,并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形象且具体的呈现出来,方便群众更加深刻地解读。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讲好中国故事,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积极心理及行为,成为马克思主义最坚强的维护者。除此之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是主导祖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对其进行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至关重要。对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育人职能,精准定位“立德树人”的战略目标要求,注重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渗透。
4、完善保障机制
总之,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在新时代语境下,其有效实践必须依托完善的保障机制支持,包括投入机制、激励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其中,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性、全面性以及广泛性,关联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等等,其正常运行有赖于足够的资金支持。对此,我国在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宏观把控其顶层设计,了解其相关建设的内在需求,并逐步加大对应的财政政策支持,由此不断扩大工作成果,推动该项工程可持续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必须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发展驱动力,从而增强其实效性。例如,表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理论研究学者,奖励对推动马克思意识形态发展有益的行为主体,从而构筑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马克思意识形态向行为领域的渗透。另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完善的评价机制确保了其针对性、实效性,要根据其总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进行设定,并及时反馈其动态发展情况,导引相关部门修正和调整系列工作政策。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开展十分重要和必要,其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始终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主动适应新语境、新变化,并加大相关宣传教育,同时依托完善的保障机制支持,实现大众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培月.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J].理论观察,2018(12).
[2] 赵梦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探析[J].决策探索(下),2018(10).
[3] 王晶.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当代解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6).
[4] 张凤翠,魏海成.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学术探索,2014(03).
【作者简介】
王铁楠(1993—)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