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岸元
笔者多年前曾参与汶川地震救灾及恢复重建研究工作。然而,与此前地震救灾及恢复重建不同的是,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发展,我们并无现成的机制可用,也无完整的经验可循,必须保持足够的谨慎和谦逊。
当前,疫情防控仍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也要考虑经济问题。参照汶川地震后“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两个阶段的划分,当前可考虑按“防控期间”和“防控解除”两个时间段谋划出台更有针对性、立竿见影的政策。
前期先致力于维持微观市场主体存续
在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微观市场主体因受疫情影响缺少现金流入。因此,这段时期的政策目标,应是维持受困企业存续,避免经济机体出现局部“休克”。这就需要针对受疫情影响较明显的行业和区域,区分企业类型出台专门的政策。
在受疫情影响的行业中,有些行业的国有经济占比较高,例如公共交通等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抗冲击能力较强,易于获得来自财政、金融部门的支持,不会出现倒闭。而有些行业则以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为主,其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今年2月,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了一批政策。梳理下来,这些政策的基调基本是“少取多予”或“不取多予”。“少取”或“不取”的政策包括降低税费、延迟缴纳“五险一金”、免除国有企业经营性房产租金等。“多予”的政策包括释放流动性、降低贷款基础利率、提供融资担保、定向提供超低利率贷款等。笔者预计这些政策的落实将对实体经济恢复发挥一定的作用。
应当认识到,“少取”政策发挥效力的前提是企业能正常经营,只有企业正常经营才会缴纳增值税,只有出现盈利才缴纳所得税。因此,若要直接帮助企业,更需要“多予”。从2月上旬的情况来看,指向性较强的信贷政策集中在应对疫情的生产领域。而对于经营受影响的其他行业企业来说,问题还有待解决。
从此前报道的一些调查问卷结果来看,民营中小微企业存续所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员工工资、房屋租金、信贷本息三项支出。其中,第一项支出压力较大。建议考虑在疫情防控期间,由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此前的社保缴费信息,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直接向特定行业的员工发放补贴,并要求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劳动合同关系。这项措施与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房屋租金、信贷政策相结合,有望缓解企业的上述三项支出压力。
上述措施具有以下三方面优点:第一,符合社会保障的本意,不会带来当期财政压力;第二,资金流向明确,没有中间环节;第三,补贴发放方式便捷,能够立即发挥作用。这将最大限度地维持微观市场主体存续,有利于稳定员工劳动关系、避免大量失业,有利于稳定民生,也有利于未来经济快速恢复。
后期谋求经济全面恢复
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决定了在疫情结束后,应采取特定形式,推出经济全面恢复方案,提振信心;应删繁就简,让利于民,凝聚人心;应避免推出一些在短期内存在不确定影响的改革措施,并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我国經济拉回增长的正轨。
(一)确立政策基调
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建议财政支出规模可在2019年确定的支出规模基础上有明显增加。货币政策空间的释放仍需把握节奏。一些结构性改革举措,如果对当期经济的恢复有不确定影响,可在保留启动机制的情况下延后实施。
建议重点考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可发行“疫后恢复特别国债”,由中央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规模约为存款准备金规模的1%,利率参照存款准备金利率执行,并允许商业银行将此类国债用于存款准备金缴纳。这种方式有三方面优点:第一,能解决降准后流动性易大量淤积在银行体系的问题;第二,资金成本与当前优惠贷款利率(1.6%)更加匹配,有利于降低财政贴息压力;第三,此类国债可用于存款准备金缴纳,商业银行有购买的意愿。
(二)抓紧启动各类投资
目前疫情控制较好的省份可抓紧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可将“疫后恢复特别国债”分配到各地,配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针对部分房地产项目销售延后、企业现金流紧张的现象,可根据企业杠杆率、销售情况,适度增加开发贷款、信托产品以及境内外债券的发行规模,稳定房地产投融资。可推迟今年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同时将疫情期间企业的损失先行纳入去年的税基予以扣除。可酝酿在一定时期内,出台促进制造业投资的一揽子财税优惠政策。对于部分制造业在疫情防控期间扩充的产能,除采取收储措施外,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税收优惠,例如不将疫情期间的盈利作为缴纳今年企业所得税的税基等。
(三)助推居民消费恢复性增长
在疫情结束后,耐用消费品等部分消费需求有望延期释放。基于居民收入减少的实际,可配合出台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财税政策。可考虑推出“个税假期”方案,例如将原定于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个税汇算清缴推迟到2022年,将疫情防控期间的居民收入从今年个税综合计征总额中扣除,考虑在“个税假期”内大幅提高个税起征点等。
(四)着力稳定对外经济关系
今年1月中旬,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达成,为经济恢复提供了和缓的外部环境。应以履约为目标,合理安排年内采购。汇率问题是中美两国谈判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保持汇率基本稳定,避免节外生枝。应强化出入境检验检疫,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促进外贸稳增长。
在全国疫情防控过程中,湖北省承担了较大的代价。可制定专门的区域经济政策,集中投入更多的财政和金融资源,帮助其经济快速恢复,推动民生改善。
责任编辑:刘颖 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