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兴宏 罗雨滋
摘要:校企协同是突破传统职业院校“单主体”培养框架,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文将以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为例,探讨校企协同机制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策略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1-0102-02
人才培养模式,究其内涵来说,应该是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实现目标和达到规格的手段和方法。具体地说,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包括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在指导思想下确定的培养目标、规格,还有实现这个目标的相关机制和内容,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机制和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的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就业导向。真正按照就业导向思想进行人才培养,则需要校企合作来保驾护航。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确定,也要围绕校企合作这个基本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更有实践意义,才能制定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而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更加从容地就业。辽阳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以来,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将以该专业为例,阐述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1校企协同机制
校企协同是突破传统职业院校“单主体”培养框架,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中,企业不再是从属的、毕业生接纳者的角色,而是一种主体存在,与学校一样,承担教书育人、培养技能的职能。在校企协同育人的框架下,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化,教学团队更加合理化,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升级版本,是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结果。
在校企协同机制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研究课程体系,组建教学队伍,确定教学内容,明确考核评价标准,实现学生共管、专业共建,最大地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实现教学和就业的无缝衔接,让教师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教学,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学,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高职教育执行的是技能型培养路线,承担的是为社会培养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依据技能型、行业性来制定。因此,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是:结合社会发展、时代需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要参考点,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校企融合,共建共研,确定面向移动通信专业群的职业能力框架;在明确能力框架的基础上,规划岗位知识点和技能点,结合职业资格认证,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技能教学目标;建立校企协同机制,外引内培,打造专兼结合的职业化教师队伍;按照企业化工作环境和实践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结合职业性鲜明的项目教学方法,实现“企业化环境、职业化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依据职业能力框架,与时俱进,动态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职业化教材,注重实用性、实时性;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严格管理评价体制,以考促学,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2.2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在移动互联的时代,通信技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社会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在专业建设伊始,就确定了校企共建专业的基本模式,经过企业的就业渠道和专家把脉,结合行业需求、企业建議和学生特点,确定了“就业导向、能力中心、校企协同、综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是指导思想;校企协同是培养模式实现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包括课程体系、教学队伍、管理手段、考核评价体系等内容;综合培养则是培养目标和相关规格,是在指导思想下,为学生未来就业定制毕业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的规范。
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与沈阳中嘉博众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掌握移动通信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在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在多个方面实施专业人才的培养。
3.1定制培养目标
考虑到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在定制培养目标时,考虑到职业相关性和学生就业的广泛性,增加学生从业范围,经过调研和分析,结合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企业专家的职业领域,我们在原有培养目标基础上,增加了Android移动应用方向,即“面向移动通信领域,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电信行业的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信息通信业务人员、信息通信网络维护人员、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移动应用程序设计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通信工程技术、信息通信营业、信息通信业务、信息通信网络机务、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简单移动应用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这个培养目标丰富了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面向岗位,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特点和需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
3.2打造“专业+职业”教师队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面向的领域具有其特殊性,而且专业技术更新较快,目前4G技术已然成熟,5G技术发展方兴未艾,这些都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通信操作技能,并且知识更新频率较快,据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教师知识更新相对迟缓,因此,企业选派3名行业专家到校与系部专业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使专业教学团队更加职业化。企业专家负责移动通信领域的实践技能型教学工作,而专业教师负责专业基础课和移动应用开发领域的教学工作。教学团队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最大地满足了培养目标的职业面向要求。
3.3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重点。如何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未来能够专业对口的顺利就业,必须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依据通信行业特点和学校的基本硬件环境,考虑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未来就业方向,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明确划分,分为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基站维修与维护、移动应用开发三大职业技能模块,其中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包括数据通信协议基础、4G和5G移动通信系统与技术、无线网络优化等课程)、基站维修与维护(电路基础、移动基站设备与维护等课程)是核心专业模块,移动应用开发(包括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移动平台uI设计与开发等课程)是专业拓展模块。
教材建设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整体出发,核心定位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基于校企协同机制,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构建职业化教材,针对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专业模块,我们采用汇集大量企业实战项目、凝聚丰富企业专家经验的自编职业化教材,突出通信核心技能的培养,对于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拓展模块,我们则以专业教师为主,企业专家指导的形式,大力开发项目和任务型教材,保证讲授的拓展课程的技能实用性。
4构建专业人才评价体系
在校企协同的机制下,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课程考试和德育考核,而是从素质能力、社会能力和岗位能力等方面多维度考核学生。在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评价体系时,校企双方根据学校和社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确定胜任职业岗位所需的三方面评价标准,即学生适应岗位工作和生活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评价标准;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评价标准;学生适应上岗要求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评价标准。
上述评价体系中涉及的能力和素质从开学初即通过就业指导课、企业素质拓展课、企业项目答辩、企业模拟面试、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和专业学习进行有目的培养,在这些课程和项目的培训过程中,完成相关评价,并给予学生指导和斧正,让学生在校即能够提升各方面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5严格管理考核机制
管理考核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保证,尤其针对高职学生,更应有严格、科学的管理考核机制。在校企协同的机制基础上,企业化的考核办法也纳入学生的日常考评体系中,包括日常出勤、项目完成情况、素质拓展情况、随机考核情况等,做到天天有记录、周周有统计、月月有公示、学期有奖惩、毕業有评价,最后学生在实习就业的时候,依据毕业总评成绩,在推荐优质就业岗位的时候优先考虑,真正做到监督促学。对于核心技能的考核,校企双方依据行业岗位要求,建立考核标准,并严格地强制性执行,保证真正做到以考促学。对于行业的职业资格鉴定,我们在制订考核标准的时候,也参照其鉴定要求,保证考核标准具备通用性,顺应社会要求。
在制定考核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改革考试方法,强调技能考核,弱化理论考试,采用灵活的项目完成性考试、现场答辩性考试、模拟面试性考试等,校企双方的教师充当考官,增加考试现场的真实性。学生在考试时,充分调动自身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协作、沟通等综合素质,如在学生答辩性考试中,既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情况,还可以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心理素质;而项目完成性考试,除了考察学生的知识搜索能力,还考察了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基本素质。
在校企协同的机制下,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导向、能力中心、校企协同、综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几年来,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协同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在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上获得较好成绩,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和月薪3000元以上的薪酬率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反应良好。校企协同,共建共培,保证了有效实施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就业素质显著增强,学生就业时间有效缩短,用人企业培训费用大大减少,真正做到了校、企、学生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