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朱艳 苏 凡 卢金逵
(1集美大学体育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2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江西上饶 334001)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大,中国农村人口出现了“家庭”整体向城市迁移式务工,生活在的城市随迁儿童也越来越多[1-2]。尹小俭等[3]研究表明,研究表明儿童生活环境等的变迁会对其体格产生较多影响。Stillman S等[4]研究表明,随着移居城市的时间增加,儿童生长迟滞率减少,但其肥胖率也随之增加,原因是饮食的改变。国内相关研究指出,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随迁儿童的发育不良[5]和过度肥胖[6]。Li H[7]研究称随迁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数(身高、体重、BMI)要比城市孩子低得多,但该研究样本量比较少而且未提及社会经济因素[8]。目前,关于随迁儿童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关于随迁儿童不良健康行为习惯方面,几乎没有随迁儿童与城市居住时间的相关性研究。该研究以上海市随迁儿童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市随迁儿童体格与城市居住时间进行比较,分析样本差异,探寻造成差异原因,为相关部门制定适合该儿童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措施和方法提供参考。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法[9],于2018年6月抽取上海市5所非寄宿制小学(市区1所、近郊2所、远郊2所),参与研究的随迁共914名,年龄约7~12岁,平均年龄为(10.21±1.28)岁,其中男生557名占比60.9%,女生357名占比39.1%。调查人员提前将该次调查的目的告知调查对象,儿童及其监护人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获得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1.2.1 问卷调查 问卷分为基本部分和生活习惯部分。问卷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形式进行,鉴于小学低年级(1~2年级)年龄较小,班主任或者家长陪同指导儿童完成问卷调查。其他信息由调查员协助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问卷,调查员检查核对后收回。问卷内容为:①儿童和家庭生活一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所在地、城市居住时间;②上学方式:步行、骑车、乘车;③每天睡眠时间:<6h、6~8h、≥8h;④运动频率:不运动、偶尔(每月1~3次)、有时(每周1~2次)、基本每天(每周≥3次);⑤每天锻炼时间:<0.5h、0.5~1h、≥1h;⑥每天视屏时间:<1h、1~2h、2~3h、≥3h。问卷基于文献[10-11]和在有关专家咨指导下完成,问卷主体部分Cronbachα系数为0.77。
1.2.2 体格测量 根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2008)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12]。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然后根据中国WS/T456-2014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计算出随迁儿童生长迟滞和偏瘦的比例[13]。同时,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14]计算出随迁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比率。
成立体育专业工作组,工作组20名成员,平均分为5组。测试前对工作组成员进行培训考核。在正式调查前进行现场模拟调查测验,使工作组成员熟悉调查程序和问卷内容。调查过程中实施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工作管理模式[15]。
数据使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录入后核验数据库,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随迁儿童生长发育评价等级划分[16]:高>x+2s,低<x-2s,其他均划分为中;城市居住时间是否为长期(居住5年以上),即(是/否)。该研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随迁儿童体格与城市居住时间,再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随迁儿童体格与城市居住时间的相关性。检验水准α为0.05。
随迁儿童体型特征中,女生“低”和“高”身高人数高于男生,女生“低”和“高”体重人数低于男生,女生“低”和“高”BMI人数低于男生,详见表1。
表1 随迁儿童不同体格指标3个发育等级的人数对比n(%)
上海居住时间为2年的随迁儿童最多,其次是3年,9~10年的最少,详见图1和图2。
图1 随迁儿童上海居住时间的人数分布图
图2 随迁儿童上海居住时间5年以上的人数分布图
城市居住时间为5年以上的随迁儿童中,与生长发育等级评价为“中”相比,城市居住时间5年以上的身高“高”是5年以下的1.8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体重“高”是城市居住时间5年以下的2.4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BMI“高”是5年以下的2.8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详见表2。
表2 随迁儿童体格与在城市居住5年以上的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身高、体重、BMI三个方面,身高“高”(OR=1.89、95%CI=0.15~2.17、p=0.012)、体重“高”(OR=2.47、95%CI=1.19~3.12、p=0.004)、BMI“高”(OR=2.89、95%CI=1.43~3.85、p=0.039)的随迁儿童与其城市居住时间呈正相关,这与李鸿煊[17]的研究保持一致。随迁儿童体格大小与其城市居住是否在5年以上存在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随迁儿童在城市居住的生活习惯更好,摄入的营养更全面有关。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民工家庭收入稳定,基本能够满足学龄儿童的营养需求;另外,在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都统一为学生定制营养午餐的背景下,学生普遍选择在学校用午餐[10]。研究表明,学校统一午餐的营养配餐制度,对平衡饮食营养结构起到了调节和示范作用[18]。李辉[19]指出,农村的消费市场出现越来越多高蛋白、高营养类食物。给了快速发育期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上的保障,城乡儿童之间身高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城市居住5年以上的随迁儿童与其体重“高”呈正相关,表明随迁儿童有超重肥胖的危险,研究表明[20],在体重指标方面随迁儿童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但随迁儿童男生的超重肥胖率同样处于较高的水平。城市居住5年以上的随迁儿童与其BMI“高”呈正相关,儿童身体形态主要是由BMI指数进行评价,BMI指数是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21]。有研究指出,反映留守儿童身体形态指标的BMI值与身高呈反比,而与体重呈正比[22]。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随迁儿童身高、体重、BMI与城市居住时间是否在五年以上呈正相关。上海市在进行随迁儿童健康教育和干预时,应重点关注其体重和BMI。同时,对随迁儿童进行防治超重肥胖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运动及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