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秋
[摘 要] 自国家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互联网+”获得了广泛的发展机遇,各行各业都加速了同互联网的融合,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为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家举办了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深入分析“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现状和意义,归纳总结大赛组织实践经验,希望能够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关 键 词]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034-02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理念以来,“互联网+”迅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加速了结合互联网的转型发展,高校教育也不例外。以创业带动更多就业容量,拓展就业空间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国家以“互联网+”为主题举办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一、“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情况
创新创业大赛一般由一些基金会、非盈利组织或者企业机构等第三方机构主办,面向社会发布参加邀请。这类创新创业活动最早从美国兴起,1997年由清华大学引入我国,并于次年开始开展。2015年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理念的推出,为了响应中央号召,高校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第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组织筹办,之后逐步形成了省级、市级创新创业竞赛。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竞赛网络。当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只停留在创意层面的竞赛,另一个则是实践层面的。大赛要求参赛人员以团队形式参与比赛,首先由各高校自己组织初赛,遴选推荐可以参与省级复赛的团队,然后再组织省级层面的复赛,择优选择团队参加全国决赛。
为了增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吸引力,主办方会引入知名企业、风投、行业专家等对参赛项目评审,不同类型的竞赛,评审标准有所不同,创意层面的大赛需要评审项目商业计划书,要求项目成员现场答辩,而已经投入实践的项目还需要增加盈利情况和发展前景的评估。可以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对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全面考查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现代职场对人才的要求越发严苛,对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创新、合作以及执行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自“互联网+”行动在政府报告中被提及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虽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大学生毕业以后都创业,但是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却可以逐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会创新,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是日后大学生在职场环境中必备的素质。同时大赛要求以团队形式参加,进一步考查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执行能力,让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社会大形势下,企业对创新创业类人才的渴求越来越迫切,高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迫在眉睫。“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份创业计划书,而且要求参赛项目更接地气,更具有实操性,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一并纳入了考核范围,这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又一个挑战。自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理念层面的输出,而是立体化的实战教学。这不是课堂上讲讲经济概念、名人创业故事就能达到的高度,还需要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大学生能够参与创业。针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模式,部分高校推出了创新创业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诸如项目孵化、团队训练、自主创业等教学,全方位、多领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稳定的執行者,而是需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开拓者,因此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面对新一轮的挑战,培养重点转至对学生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培养。部分高校不仅在考核体系中增加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而且建立了弹性学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提供了一个有力抓手,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继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深入改革。
(四)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实质上就是一个项目从创新走向创业的过程,将一个创意层面的理念落地实施,就是完成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参赛人员设计规划了项目从创意到落地执行的所有方面,甚至有些还进入了实践阶段,充分展现了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让原本只是理念层面的科研项目得以在实际行动中展现,特别是在竞赛中很多企业和投资人直接选定中意的项目进行签约投资,让原本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直接走出校园,同市场有效对接。
(五)刺激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团队分析可以发现各区域参赛高校、参赛队伍以及参赛项目的数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南沿海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参赛项目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项目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越是发展良好的区域越能够促进产生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同时,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也进一步刺激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强了区域发展活力。
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实践措施
随着“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有序开展,高校要逐步总结大学生参与大赛的组织实践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参赛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透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成功举办可以发现,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力。首先,高校必须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理念对于提升大学生技能,增强其就业、创业实力的重要意义。联系到“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教育必须是理念和实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理论到实践武装起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理念充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将历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其他同类大赛的创业优秀项目通过校园网、高校自媒体等展示出来,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办期间定期报道大赛动态等,增强大学生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关注度,提升其建立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意识。
(二)在“互联网+”背景下,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推动建设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伴随着“互联网+”理念同各领域的深入结合,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应该充分意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参赛能力,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社会各单位的人才需求,有计划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结合各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特性,因材施教,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要求各参賽成员以团队为单位参与比赛,以求大学生在日后的就业以及创业过程中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团队协作方式早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远程在线沟通因为各类聊天工具的普及而成为重要的团队协作方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优势,丰富团队协作方式,优化团队建设,采用多元化方式帮助团队成员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以便于实现团队力量的最大化。
(三)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该整合教育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内容的必修课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同时再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细节方面的创业选修课,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服务,提升其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另外,高校还需要投入适当人力、物力,组建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联合组成的双师团队,引导高校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科学研究,依靠专业教师先进的科研理念和科研成果为大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供优秀项目和技术支持;邀请校外知名企业家、优秀创业青年担任兼职讲师,定期到学校教授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战经验,双管齐下,为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供坚强的后盾。
(四)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高校可以将创新创业相关学习课程、历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业作品、知名企业家相关的演讲资料、创新创业相关培训讲座等资讯及时在平台上发布,以便于大学生能够迅速准确找到相关信息。开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创业大赛线上报名渠道,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增设企业兼职招聘以及创业项目参与信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习或者创业,增强其创新创业经验和能力。
四、结语
总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有效契机,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高校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社会建设输出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关杨伊.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价值的认识[J].农家参谋,2020(9):250.
[2]王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关系[J].公关世界,2020(6):111-112.
[3]梁晓航.“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7):120-121.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