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
摘要:涨墨法起源于中国画,最终成为书法艺术当中的一种墨法,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语言。经过徐渭、王铎等书家最终达到了成熟。涨墨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用笔與结字,目的在于增强作品黑白之间的对比。并且涨墨对于字形的清晰度有所影响,所以更加需要注重笔力强健,对书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涨墨法的运用,笔者从材料选择、水墨运用、章法与用笔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涨墨法 王铎 书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3-0062-02
涨墨法,是一种通过涨墨的手段,增加书法中审美趣味的一种方法。书法中的涨墨法是由绘画中的墨法演变而来的,兴于王铎,涨墨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用笔与结字,目的在于增强黑白之间的对比,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涨墨法的记载最早见于晚明汪坷玉《珊瑚网》:“前史谓徐浩书锋藏画中,力出字外,杜子美云‘书贵瘦硬方通神。若用今时笔工虚锋涨墨,则人人皆作肥皮馒头矣。用吴说笔作此数字颇适人意。”[1]这里所说涨墨是一种缺乏骨力中锋的“虚笔”所作的形似“肥皮馒头”的画法。这种被称为“时笔”的绘画墨法自然也影响到了书法创作,并出现了像徐渭、王铎、傅山、林散之等善用涨墨的书法家。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通过材料选择、墨法、用笔和章法三个方面说明如何运用涨墨法。
一、材料的选择
明代中叶吴门书派开启了使用生宣的风尚,在此之前纸张多用熟纸或半熟纸,渗化能力较差。生纸相比于熟纸更易吸墨,渗化性强。生纸的出现为书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墨色晕染中更能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比如徐渭就大胆运用生宣,从《墨葡萄》《女芙馆十咏》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晕染块面和涨墨的表现。
除了生宣还有绫、绢也能达到涨墨的效果,这两种材料运用最多的书家是王铎,王潜刚在《清人书评》中就对王铎这样评价:“其用墨之法,书纸不如书绫绢,书绫绢不如书薄绸。墨彩极妙,盖愈难用墨愈经意也。”[2]绢和绫都属于丝织品,它们的区别在于,绫的织纹为斜纹,绢的织纹为平纹,所以在材料选择当中要有所区分,并且绫与绢都有生熟之分。“矾绫往往墨重,浓厚而密实,而生涩之绫的吸水性较强,须多加水份,以利行笔,所以水气充溢,涨墨淋漓,一派生机,所营造的境界也迥然有别。”[3]绢与绫大致相同,所以在作品书写中水与墨的调和是很重要的。
二、水墨的运用
涨墨法分为浓涨墨和淡涨墨两种,归根到底其关键是笔豪攝墨量多少。把涨墨法发挥到极致的就是王铎。黄宾虹就曾说过:“王铎之书,石涛之画,初落笔似墨沈,甚至笔未下而墨己滴纸上。描摹不同,有天趣,竟是在此。而不知者,视为墨未调和,以为不工。此谓兴会淋漓,才一与工匠非不工,不屑工也。”[4]从此描述中我们也不难想象出王铎饱蘸松液、不计工拙、酣畅淋漓的状态。
浓涨墨书写分为两种,一种是笔豪蘸满墨液,墨液中的水分较少,刮去少许余墨。下笔时拿捏轻重和行笔速度,使墨溢出笔划之外甚至墨与点划融为一体,这种墨法多是遵循传统的理性书写。如米芾《贺铸帖》中的“再”“能”二字和《珊瑚帖》中的“张”字,转折处笔划几乎融为一体,有一种沉厚,凝重的感觉。祝枝山《草书赤壁赋卷》中“香”字和“盛”字的起笔墨溢出点划等等。这种涨墨法宋以降多可以见到。
另一种涨墨法是“王铎式”的涨墨法,一般先蘸好浓墨之后蘸水,或先蘸水后蘸浓墨,直接下笔书写,在渗化强的材料上(生宣、绫、绸等),墨中的水分就会自然的洇出来形成“涨墨”。王铎《草书录语》中的“西”,《草书高适七绝万骑争歌杨柳春诗立轴》中的“总”“万骑”等字都表现得非常明显。“渗化程度与墨留在材质上的多少以及墨的浓度,甚至材质的吸水强度相关,墨色较点画之中的本墨略淡,形成层次感。这样,即能看出用笔的轨迹,又有浓浓的墨韵,墨色既分明又融合,字里行间,更添几分韵致。”[5]
由于材料的不同,绫、绢和生宣的渗化效果会有所差异,王铎在不同的材质上所采取的方法也有所差异。“从早期纸底作品的墨法来看,都较为普通,较之其他的书家,没有特别之处,而晚期的纸底作品就在长期的墨法探索中取得了成功。”[3]比如王铎的《临圣教序轴》中的“仰”“夕”,和晚年所做《雒州香山作》中的“僧人”二字。都达到了黄宾虹先生所说的:“没笔痕而显墨脚”[4]的境界。
与浓涨墨相对应的是淡涨墨,淡涨墨用水墨,因此这种墨法最考验笔力,如果笔力不到就极容易形成“墨猪”而不见笔形。所以运用这种墨法的书家极少,如王铎、黄宾虹、林散之,王铎骨力最强,黄、林受绘画影响,虽然骨力不如王铎,但是墨法相互配合,整体感极强。这种涨墨法最关键的要领是注意中锋行笔和注意墨势。
三、涨墨产生的章法和用笔选择
涨墨法本人最喜欢王铎所以通过王铎来分析,并且在临习王铎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涨墨法”的用笔和章法,涨墨法不单单是一种用墨技。“涨墨法”形成的块面和笔划的粘黏。“一方面简洁形体,避免琐碎,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块面与线条的对比,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提高了作品的品位。”[6]以王铎《雒州香山作》为例,从整体章法来看,浓重的涨墨块会给人一种视觉导向,并且从饱蘸墨下笔书写就会形成涨墨—润笔—淡墨—飞白—焦墨—渴笔等一个不断变幻自然流淌的“节奏”,并且王铎很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变化和行笔速度的急缓。“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特征之一即是“计白当黑”“于无字处见真趣”,这也是用墨的最高境界。”[7]所以我认为在章法方面涨墨时,一定要注意表现从涨墨到渴笔的自然状态,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单个字的留白等都要留意,如果只为了表现涨墨顾此失彼就得不偿失了。
在笔法上,王铎早年学师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中年学书米芾,笔风变得苍老劲健。“中年学米芾之后,其笔画由圆转为方折处增多。王尤在米帝字法上,进一步夸张运用,激荡跳跃、方折遒劲有力。他起笔处夸张,或圆点、或方点、或侧点,与折角处的方折劲挺构成王铎笔法典型特征。”[7]
还有一点是因为王铎在书写时使用硬豪,“王铎追求用笔的态意放纵,多用硬毫,不易蓄墨而易见笔。”[8]所以他相对于其他善用涨墨的书法家如林散之,黄宾虹等人,更善笔力。硬豪毛笔锋一般没有羊毫毛笔长,所以蓄墨量较小,而且硬豪的毛笔由于笔豪之间的密闭性比较差,所以转折提、按时,水墨容易被吸收,出现一字之中涨墨与渴笔的对比。也因为硬豪笔“不易蓄墨而易见笔”的特性,王铎的笔划就更显得骨力外扬,气势凌人。这也被清梁巘评为:“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然体格近怪,只为名家。”[9]
总之,在分析前人的过程中一定要总结我们临习和创作时要注意什么。我认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涨墨首先要注意的是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使用渗化强的介质书写,比如绫、绢、丝等一些丝织品和生纸。当然不同的介质渗化的效果也有区别,纸底墨浑然显笔触,渗化较快,所以行笔时速度要略快。熟绢表面细腻,渗化较慢,所以用浓墨法也少有涨墨感,生绢和生绫织法不同,晕染也少有区别,但涨墨书写都能有一股“水气”,笔划圆劲,涨墨淋漓。章法、墨法、笔法的选择上也要多尝试,多思考,这样才能在将“涨墨法”运用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明]汪珂玉.珊瑚网卷(二十四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3]陈海良.中国书法墨法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信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5]刘建丰.论王铎书法的“涨墨”[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6]宗宏岗.高古雄强,奇敛生姿——空间与节奏在王铎草书中的艺术凸显[J].洛阳: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7]楼小明.试析王铎书法中的墨法[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8]翁志飞.书法用墨论[J].书法研究,1998,(05).
[9][清]梁巘.评书帖[A].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畫出版社,1979.
[10]孟明.涨墨法之我见——兼评王铎的涨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11]路瑶.浅论晚明时期涨墨在书法艺术中的运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04).
[12]邓建民.王铎草书涨墨与渴墨研究[J].书法,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