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甫
疫情凛冽,但挡不住春天的脚步。眼见春色从大地的各个角落涌来,被疫情涂黑的心情转瞬回暖,祈愿春天能挡住死神的脚步,企望人类能从磨难中穿越。
人在极地状态下,会变得特别易感。一缕微笑,一道风景,一个背影,一句问候,皆可能激起情感涟漪或波澜。平时我们过得太粗心、太潦草,忽略了太多的风景和心情,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人生。在低压的心理状态下,此前被我们忽略的风景和细节,就可能被感性地放大了,这时候,甚至一个小小的故事或细节也会引发内心世界的疾风暴雨。在这场极限危机面前,我们对生命有了切肤之痛。在这种状态下,人性也不再像平日那般干涩、单薄,而变得丰富、易潮、易感,对生命的体验也更加深切、敏感。
遭遇新冠疫情,经济休克,社会停摆,生活按下暂停键,人生遭遇险情,生命体验亮起红灯。在凶险的病疫面前,生命如此脆弱,如朝露,似昙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流星擦过夜空。
疫情凌厉,摧折生命的花期。
疫情报告每日都在刷新数字,跳动的数字不再是抽象的数学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远去或在奇迹般逆转,每天都有人关上生命的门窗,每刻都有生命的挣扎。在我们有限的人生阅历中,从未见过生与死如此切近、胶着。
面对如此沉重的生命场景,一切文字都显得苍白,正如纪实作家梁鸿所言:“和灾难中撕心裂肺的疼痛相比,所有的文字都显得过于轻浮。傍晚的时候,看着窗外的薄雪渐渐消融,突然想清楚一件事情。大地不是突然变白的,而是一片片雪花落下,最后改变了大地的色彩和形状。灾难也不只是意外,它是由一件件微小的事情积累最后变成大的事件。一个写作者的任务也许不只是正面书写大的灾难,而是灾难形成前那一片片雪花、一个个微小事件的形状。这或者也是写作的意义。”
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整个世界。世界很大很大,每个人从自己的生命之窗去打量外部世界,没有个体的世界,整个世界就失去理由和依据。每个人虽是微小、脆弱的,落在芸芸众生里,如雪花落在大地,埋在尘埃里,无声无息,也如一根小草,跻身于茫茫草海。但是,每一株生命,于其自身而言,都是不可割让的全部,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的,每一个生命的降临都值得欢庆,每一个生命的失去都是一场人道灾难。
正因乎此,每一个生命遭遇不幸都值得我们全力托举,需要人类共同援手。个人是脆弱的,但人类是坚韧的、伟大的。更何况个人在极限状态下,人性之光和智慧之光就会激发出来,至暗时刻,放出来的光就愈加烁目。绝地求生,迸发出的能量也难以限量。
这次中国抗疫战役,我们既能目睹生命的脆弱、无助,病魔的阴毒、狰狞,但同时我们也见证、创造了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以數以千计的生命代价阻击病魔的肆虐,中国释放发挥了制度优势,用集体力量和意志遏制了疫情蔓延。同时,尽可能用中国特有的制度巨网,去打捞一个个无助的弱者,虽然还不能做到一网捞尽,以至于我们看到武汉街头漂泊的身影以及城市暗处小草的哀鸣。每一个困厄的生命都应有阳光的眷顾,每一个被忽略的细节皆可得到补救。阳光可能会迟到,但绝对不会早退。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中国,更是人类的灾难。中国正面应对这场空前的劫难,不惜一切代价,与死神赛跑,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中国的卓越努力为不安全的世界注入信心。安东尼·吉登斯曾用“失控的世界”来给进入后现代的人类社会命名,他说:“这个世界看起来或者感觉起来并不像我们预测的那样。它并没有越来越受到我们的控制,而似乎是不受我们的控制,成了一个失控的世界”。此话有点危言耸听,但后来世界的状况确实不遂人愿,被吉登斯说中了。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就是一个极具痛感的例证。这次飞来横灾,中国被推入“失控的世界”的震中地带,整个世界为之恐慌,但是,中国没有退却。因有中国不计代价的努力,安全和信心又如阳光穿过了厚厚的云层,让地球亮起来,暖起来。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长江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