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实体蓄能的探讨

2020-03-28 05:21:06荣国华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0年1期
关键词:内墙冷量新风

荣国华

华优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夏季空调蓄冷、冬季采暖蓄热技术已经得到大量应用,夜间蓄能为电网消峰填谷、缓解电力紧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用户节省了电费。目前的蓄能技术是把能量蓄存在介质中,系统结构复杂,冰蓄冷投资高,回收期长,通常在3 年以上[1]。任何材料都可以蓄能,比如建筑的墙体、地板、家具等建筑实体,这些都是建筑的既有材料,属于必要的一次性投资,如果利用建筑实体作为蓄能介质,可以为用户节省投资。

国内学者对建筑夏季夜间通风降温做了大量的研究,对比了不同的换气次数对房间降温的影响,比如:朱新荣等在文献[2]中提出,通风换气最佳次数为10 次/h,继续增大换气次数对空调负荷的降低没有意义。这些研究对建筑实体温度的变化没有太多的叙述,而建筑实体蓄冷是一个深度降温的过程,其温度的变化对蓄冷量影响较大。

1 建筑实体蓄能温度的设定和舒适性

建筑实体蓄能温度是指蓄能结束后,实体材料所达到的温度。夏季蓄冷温度宜定为20 ℃,与室内空调设计温度26 ℃有6 ℃的温差,可以防止结露,避免引起人体的过度冷感。冬季蓄热温度宜定为26 ℃,与室内采暖设计温度20 ℃有6 ℃的温差,高于26 ℃时,人体感觉燥热。蓄冷和蓄热过程都是6 ℃的温差,增大温差可以增加蓄能量,但提高了运行费用且人体的不舒适度感增强。减小温差就减少了蓄能量,虽然降低了人体的不舒适度,但节能效果受到影响。当然,建筑实体蓄能温度的设定应遵守《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142-2012)[3]的规定。建筑实体蓄能降低了人体的舒适性,用户很难接受和适应,建议通过改变着装来适应,夏季穿保暖的裤子和鞋,抵御下肢体的冷感,而冬季穿夏装,使身体感到凉爽。

2 建筑实体蓄能的外部条件

在我国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夏季凌晨会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低温,通常在20 ℃以下,为建筑实体蓄冷提供了免费的天然冷源,比如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区,很多地方7 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在20 ℃以下[3],在其它月份,还会出现更低的温度,在这些地区有丰富的天然冷源。在我国其它地区夏季凌晨也会出现20 ℃以下的时间窗口,是建筑实体蓄冷的好时机。

实行峰谷平电价,夜间利用廉价的电能,启动建筑的空调制冷系统,向房间送冷风或冷水,把建筑实体的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上,它不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限制,任何地方都可以实施,节省电费效果显著。利用空调系统蓄能要实现经济效益,必须有较高的峰谷电价比或电价差。

3 建筑实体蓄能的内部条件

建筑实体蓄能需要有厚重的围护结构和良好的保温、遮阳性能,外墙、内墙、地板需要用高密度、高容重的建筑材料构筑,保证建筑实体有高的热容量,同时依靠良好的保温、遮阳性能,减少室内外能量的传递,降低冷热负荷。老式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墙体厚重,通过节能改造,加强外保温,这样的建筑就适合实体蓄能的要求。而现代建筑为了节能的需要,往往采用厚重的外保温、轻薄的结构墙体、通畅的玻璃幕墙,虽然降低了冷热负荷,建筑实体的热容量也降低了,不利于建筑实体的蓄能。

建筑实体蓄能是利用建筑现有的通风空调制冷系统,而不需要额外增加冰蓄冷、水蓄冷等蓄能系统。当建筑具有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时,可利用新风系统从室外引进低温冷风,如果新风量不能满足建筑实体降温的需求,就启动风机盘管系统,加大风量和制冷量。当建筑采用地埋管辐射空调系统时,可利用室外冷空气把循环水降温,再送入室内,使地板降温。因此,建筑实体蓄能就是利用建筑现有通风空调制冷系统,通过风、水循环介质,把室外能量蓄存在建筑实体中。

4 建筑实体蓄能的传热分析

4.1 建筑实体的蓄能过程

以北京某砖混结构办公楼的标准房间为例,分析在蓄能过程中墙体温度的变化。该房间朝南,开间为3.6 m,进深5 m,层高为3.2 m,外墙为370 mm 实心砖墙,外包50 mm 聚苯板,外窗为双层Low-e 玻璃,房间内隔墙、走道隔墙为240 mm 实心砖墙,房间门为0.9 mm×2.2 mm 木门,底板和顶板为150 mm 厚钢筋混凝土铺地砖,不考虑相邻房间的传热。

夏季夜间蓄冷时,假设室外温度为17 ℃,向房间送冷风,瞬间把室内空气温度从20 ℃降为17 ℃,外墙、内墙、地板、家具的起始温度为26 ℃,瞬间处于17 ℃的空气中,使这些建筑实体降温,通过非稳态导热的数值解法[4],求解建筑实体的温度变化值。

通过计算可知,当墙板中心温度达到20 ℃时,地板用时3969 s(约1 h 6 min),内墙用时15093 s(约4 h 12 min),外墙用时35883 s(约10 h),如果考虑外墙的保温,尤其夏季夜间室外最低温度超过26 ℃时,用时将会更长,在一个晚上不可能降到20 ℃。同时可知,当墙板中心温度降低到20 ℃时,墙板表面温度已经低于18 ℃,易发生结露现象。

为了防止结露,墙中心温度不必要降到20 ℃,只要墙内各点平均温度达到20 ℃即可,这样从计算过程可以得出,内墙经过9503 s 时,墙内平均温度达到20.02 ℃,热容量(或蓄冷量)为58193 kJ,外墙经过22593 s 时,墙内平均温度达到20.05 ℃,热容量为30948 kJ,地板经过2499 s 时,板内平均温度达到20.02 ℃,热容量为32659 kJ,蓄冷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以上。

4.2 建筑实体的释能过程

夜间建筑实体蓄能结束后,早上投入使用,建筑实体开始释能,由于建筑实体与人体、灯具、电脑等发热体有较大的温差,两者必然发生辐射换热,空调送新风以及人走动形成空气扰动,室内空气与建筑实体表面发生对流换热,人体接触低温的地板、家具,也有少量导热换热,因此,建筑实体释能是一个辐射换热、对流换热、导热的复合换热过程,与蓄能单纯的对流换热过程有较大的区别,两者不是一个反向对称过程,释能所需的时间不一定与蓄能所需的时间相同。

很多学者对释能过程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林坤平、徐宏庆在文献[5]中提出了附加冷负荷系数的概念,该文认为,对于间歇性空调系统,当夜间空调系统停止运行时,室外热量通过围护结构传入室内,使建筑实体和室内空气温度升高,大于室内空调设计温度,第二天空调系统启动后,由于建筑实体的温度高于室内空调设计温度,从而给空调系统带来附加冷负荷。为此,他们推出了不同场景下房间附加冷负荷系数,据此可以求出空调运行期间的逐时附加冷负荷。

本文借鉴该研究成果,用于求解建筑实体释能过程中逐时的释冷负荷。该房间内墙面积为41.54 m2,地板面积18 m2,家具面积2 m2,家具厚度为3cm,室内设计温度为26 ℃,房间昼夜温差为6 ℃,从文献[5]中查出该房间的冷负荷系数,从而得出建筑实体的逐时附加冷负荷,见表1。

表1 逐时附加冷负荷

当建筑夜间不蓄冷时,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6],计算出该房间夏季空调设计逐时冷负荷。房间有两人办公,两台电脑,人体发热量为110 W/人,电脑发热量150 W/台,灯光发热量60 W,室内设计温度26 ℃,新风标准为30 m3/(人·时),新风冷负荷为183 W,这样,夏季该房间实际冷负荷见表2。

表2 夏季逐时冷负荷

实际冷负荷为设计冷负荷、附加冷负荷、新风冷负荷之和,因建筑实体温度低于室内设计温度26 ℃,所以附加冷负荷为负值。从表2 可以看出,从8:00 上班到13:00 时间段内,由于建筑实体向房间释放冷量,空调系统向房间提供必要的新风,而且新风是降温除湿后的冷风,房间实际所需的冷负荷为负值,这样房间的风机盘管不启动,只需送新风,制冷主机的负荷至少降低三分之二,避开了2 h 的平段电价和3 bh 的峰值电价,节省了大量的电费。

根据表2 计算得出,从8:00 到18:00,内墙、地板释放的冷量为22655 kJ,内墙、地板还积蓄有68197 kJ的冷量没有释放出来。19:00 至7:00 时间段的空调设计总冷量为3726 kJ,8:00 至18:00 时间段空调设计总冷量为24984 kJ,合计总冷量为28710 kJ,该数值远小于内墙、地板积蓄的总冷量90852 kJ,后者是前者的3倍。从数值上可以推断,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把建筑实体温度降到20 ℃,就可以三天不用开空调。但实际上由于建筑实体释冷速率的缓慢和衰减,在空调使用的后期,可能满足不了冷负荷的需求,从表2 可以看出,13:00 以后冷负荷在回升。此时,要把建筑实体的冷量及时释放出来,可以采取提高室内风速的办法,加强对流换热,比如,打开风机盘管,高速送风,但不送冷冻水,施行空转。

由于建筑实体积蓄的冷量不能全部释放出来,夜间再次蓄冷时就可以减少蓄冷时间,实际上没有浪费。既然建筑实体积蓄的冷量用不完,为何不能减少蓄冷量?要减少蓄冷量,只能把建筑实体蓄冷温度提高到20 ℃以上,但是蓄冷温度提高了,建筑实体释冷速率就会降低,可能满足不了空调冷负荷。在空调季节使用的初期5、6 月份和使用的后期8、9 月份,冷负荷较低,宜提高建筑实体蓄冷温度。而在使用的中期7 月份,冷负荷最高,应降低蓄冷温度。由于室内场景的复杂性,对建筑实体蓄能和释能过程的描述,不论是手工计算还是软件模拟都会存在误差,对于实际工程,只能通过长期的运转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规律。

5 适合建筑实体蓄能的建筑类型

建筑实体蓄能的可行性取决于建筑的容重、使用人数,围护结构越厚重,热容量就越高,蓄能量也就越大,而建筑的使用人数越多,发热量也就越大,提高了夏季的冷负荷,降低了冬季的热负荷,总之,希望人均容重或人均使用面积越大越好。

假设人体发热量(静坐)=110W,照明发热量=30 W/人,每人一台电脑,电脑发热量=150 W/台,室外冷负荷为60 w/人,总计冷负荷为350 W/人,在上班的10 个小时内产生的总热量为12600 kJ,又假设建筑实体蓄冷的总冷量为该总热量的3 倍,并在10 h 释放出12600 kJ 的冷量,用于消除上述发热量,无需启动空调系统,求出钢筋混凝土蓄冷所需要的体积为3 m3,假设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为150 mm,3 m3钢筋混凝土相当于20 m2。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内墙很薄,完全靠地板蓄能,当人均使用面积为20 m2时,白天可以靠地板释放冷量满足空调需求。对于砖混结构、框剪结构的建筑,假设内墙面积与地板面积相同,内墙与地板同时蓄冷,人均使用面积为10 m2时,也可以满足白天的空调需求。通常办公楼人均使用面积在10 m2以下,对于砖混结构的办公楼也许能够满足空调白天的要求,而对框架结构的办公楼,蓄冷量则不能满足白天的空调要求。以上属于估算,仅供参考。

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 m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7 m2[8]。住宅结构为砖混或框剪结构,热容量较大,应用建筑实体蓄能技术能够实现晚上蓄能,白天可以大幅度减少开空调的时间,节省大量电费。不限于办公楼、住宅建筑,其它建筑也可以根据建筑实体的总容重、冷热负荷来确定是否适合建筑实体蓄能,只要建筑实体的蓄能量大于设计冷热负荷,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6 建筑实体蓄能的技术措施

6.1 利用现有的空调采暖系统提供冷热源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来看,内墙蓄冷时间为9503 s,积蓄的热容量为58193 kJ,平均热功率为6124 W。地板蓄冷时间为2499 s,积蓄的热容量为32659 kJ,平均热功率为13069 W,两者最大平均热功率为19193 W,如果用17 ℃的冷风作为冷源,需要的风量为6281 m3/h,房间换气次数为109 次/h。

该房间夏季空调设计冷负荷为733 W,如果选用最小型号的风机盘管FP-34[9],它的额定制冷量为1800 W,额定风量340 m3/h,可以满足房间空调需求。但是该风机盘管的额定制冷量与蓄冷时所需的最大平均热功率19193 W 相差很多,风机盘管的循环风量也很小,即使加上新风183 W 的冷负荷,在上述蓄冷时间内远远满足不了蓄冷要求。如果利用该空调系统蓄冷,只能延长蓄冷时间,经计算蓄冷时间将超过13 h,蓄冷时间段为19:00 至第二天8:00,因蓄冷时间过长,耗电量和电费过高,就没有经济效益。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空调系统的设计负荷很小,而建筑实体有很大的蓄能量,要积蓄这么大的能量,一天之内可能也完成不了。可以采取逐步积累的办法,在过渡季节就开始积蓄,比如,春季建筑实体整体的温度在20 ℃左右,可以引进室外冷风保持这个温度恒定,进入空调季节后,夜间开启空调制冷系统,只需要运行很短的时间,补充少量的冷量,就可以把建筑实体的温度稳定在20 ℃,这样通过全年连续不断的能量积累,就可以克服空调系统负荷不够的弊端。

6.2 提高建筑的通风量和换气次数

现代建筑密封性能好、通风性能差,由于常规的空调系统风管尺寸的限制,夜间通过新风系统引进的室外风量很小,普通住宅只有抽油烟机和卫生间排风机,风量也很小,夜间室外的风力也没有保证,因此依靠室外冷风降温蓄冷效果有限。

要提高新建建筑的通风量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比如,办公房间外窗、门设通风孔,走道外窗设排风机或送风机,夜间启动风机,室外冷风经过外窗、室内、门、走道、风机形成对流换热。对于变风量空调系统,加大新风引入管的尺寸,保证空调箱的送风量与夜间的新风引入量相同。对于老旧建筑,可以通过改造实现上述措施。对于没有安全性要求的建筑,夜间打开窗、门,施行自然通风是最简易的办法,或在走道外窗设风机增加换气量。建筑防排烟通风系统平时不用,只有火灾或维修时启动,建议平时用于建筑蓄能时通风换气。

6.3 利用埋管技术提高蓄能速率

地板采暖是常用的技术,由于水的换热效率是空气的10 倍以上,而且管道埋在板中间,它的蓄能和散热效率较高。在地板、墙壁埋入水管,或把地板、墙壁做成空心体,将冷热水或空气输送其中,蓄能速率比外表面传热高很多。利用埋管技术可以将建筑内区与外区连通,将建筑内区的蓄能输送给外区,提高了建筑整体的蓄能量。

6.4 施行“春冻秋捂”运行策略

人体为了适应气温的变化,有“春捂秋冻”的生活习惯,而建筑实体蓄能要反其道而行,施行“春冻秋捂”的运行策略。“春冻”就是把春天的冷量输送到建筑实体内,阻止建筑实体温度的回升,保持其温度在20 ℃以下,这个季节人体“春捂”,着装较厚,室内的低温不影响舒适性。“秋捂”就是把秋天的热量输送到建筑实体内,阻止建筑实体温度的下降,保持其温度在20 ℃以上,这个季节人体“秋冻”,着装较少,室内的高温不影响舒适性。

施行“春冻秋捂”运行策略,建筑实体蓄能保持了全年的连续性,可以减缓冬夏两季蓄能的压力,有益于建筑实体温度的恒定,让建筑实体温度的波动范围控制在20 ℃至26 ℃之间。做好建筑的外保温是“春冻秋捂”的基本保障,只有做好了外保温,才能保证蓄能不外流。

7 结论

我国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夏季适宜建筑实体蓄冷,施行分时电价的地区适宜夏季蓄冷、冬季蓄热,具有厚重墙体的老式建筑、使用人数较少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适宜蓄能。建筑外保温是建筑实体蓄能的基本保障。现有的空调系统新风量很小,夏季夜间引进室外冷空气降温,节能效果有限。尽量在墙体和地板中布置管道系统,让冷热介质在墙体和地板内部流动换热,提高蓄能速率。提高房间的风速,可以加快蓄能和释能速率。建筑实体蓄能降低了人体舒适性,改变着装方式可以提高舒适度。建筑实体蓄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简易节能方法,仅是现有空调系统运行时间的调整和策略的改变,它没有投资风险。

猜你喜欢
内墙冷量新风
站在“TOD”新风口
冬暖式大棚蓝莓需冷量管理
丹青不渝新风入卷
美术界(2018年10期)2018-11-15 23:49:00
樱桃在广西灵川的引种表现及其需冷量研究
夏日清新风
夏日清新风
美佳彩内墙乳胶漆上了黑榜
液态乙烯冷量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
内墙涂料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测定
基于室内内墙涂料应用探讨分析
江西建材(2015年6期)2015-08-15 00: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