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志军
2019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中宣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了“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
作为地方省级党报,面对新闻宣传的新要求,以及中央媒体的强大资源和兄弟媒体的激烈竞争,面对“再走长征路”这个“同题作文”,怎样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在众多报道中独树一帜呢?这是个巨大的考验。
对此,湖南日报的做法是“两个注重”,即注重挖掘和讲好长征故事,注重发掘故事中的宝贵思想内涵。从2019年6月27日至7月31日,湖南日报的“记者再走长征路”系列报道,运用“一个故事+一幅图片+一篇采访手记”的组合方式,连续刊发了16篇报道,新湖南客户端的总点击量近500万。在宣传角度、报道形式及传播方式等方面尝试创新,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
长征的历史已经被讲了很多年,可是长征中的故事却总有沧海遗珠。
长征报道要创新,首先内容要创新。《湖南日报》的“记者再走长征路”系列报道,通过寻访见证者、红色文物以及历史遗迹,以小见大,浓墨重彩地挖掘和讲述了一批在湖南口耳相传或是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及军民鱼水深情,为走好今天的新长征路汲取精神力量。
系列报道的开篇《夜宿梨山》,记者走进桂阳县正和镇朝阳村李家自然村梨山,为读者还原了红六军团长征“夜宿梨山,秋毫无犯”的故事。当年那段佳话的见证者、红六军团通讯连二班副班长林文兴,曾于1982年7月19日在《湖南日报》发表了文章《夜宿梨山》,深情回忆了当年的情景。之后,这段历史尘封了37年。在这次的“记者再走长征路”报道中,这段历史再次见诸《湖南日报》,通过历史与现在的连接,在当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凸显了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世人皆知狼牙山五壮士,却罕有人知晓小水红军跳崖八烈士。数年前,湖南日报记者得知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小水村一座名为大坡界的山上,有8位红军战士曾写就宁死不屈、舍身跳崖的壮举时,心头顿时一震:湖南竟然也有类似“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然而在查阅史料时,发现有关小水红军跳崖八烈士的记载仅有只言片语。于是,在这次的报道中,《湖南日报》采访小分队对这个故事进行了重点挖掘,不仅还原了当年的历史,还挖掘出红军战士舍身跳崖后更令人动容的一幕:“战斗结束后,敌人在悬崖下清理战场时,找到了这8位红军战士。其中,6位战士已经牺牲,还有两位战士身受重伤。当时,敌人假惺惺地对幸存的红军战士说,国民党也优待俘虏,只要说出红军部队的下一步去向,就给他们治伤,还发放银元。面对摆在眼前的又一条‘活路’,两位红军战士依然选择了拒绝。敌人见状,马上撕掉了虚伪的面孔,将两名红军战士杀害。”稿件见报后,湖南省党史研究院的专家特意致电湖南日报表示感谢,称“湖南日报的报道,进一步丰富了对当年小水跳崖历史事件的研究”。
系列报道中挖掘出来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长征故事,大都是过去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写作,都经历了反复打磨,每篇都保持了高水准、高质量,标题均是精心提炼的4个字,还做到了故事精彩、还原现场、今昔贯通、语言生动。
在《一条棉裤》中,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长坪村侗族老人周旺华家里,一直保存着红军战士送给他的一条棉裤,至今85年不洗,因为“一洗就会把亲人的感情洗掉”。《一盏马灯》的故事中,描述了当地苗医治疗红军伤员、红军送其一盏马灯的故事。在《一只竹碗》中,邱家儒、邱声彪两代人保留的红军竹碗背后,是当地群众帮助红军跟时间赛跑,浮桥与渡船并用,终于使“红星纵队”顺利渡江的动人故事。《断臂将军》一文,描写了时任红二军团五师师长贺炳炎,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条件下,凭着惊人毅力,让医生用一把普通的木工锯子,将自己负伤的右臂,连骨带肉整条锯掉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挖掘《浴血延寿》的故事,记者翻越2000多个台阶爬上青石寨,写下红军浴血奋战拿下青石寨,冲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瑶民们抹着眼泪把红军战士遗体掩埋在青石寨下,建成一座红军墓,“没有青松翠柏,只有黄土一抔”的感人故事。《六个铜板》中,记者挖掘出红军战士在百姓家吃了荞麦粑粑和半个南瓜,走的时候悄悄留下6个铜板的故事,以生动的故事和灵活的笔力,展现了红军的纪律严明,体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见品德的真谛。在采写《抢渡潇水》一文时,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以独到眼力,在采访到当地群众帮助红军渡河、成功进入道县的故事后,进一步挖掘出新中国成立后群众与耿飚的书信往来、耿飚后人与群众后人延续这段亲情的故事,惹人关注。
在长征途中,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正是通过这些故事的挖掘和讲述,让人们对历史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经过精神的洗礼,继续砥砺前行。
讲故事能吸引人,讲有思想的故事则能影响人——新闻宣传工作应当把握的这一重要理念,在湖南日报“记者再走长征路”系列报道中,得到了踏实践行。
这一组系列报道,利用“采访手记”的方式,观照现实,揭示故事意义,体现宝贵价值,诠释深刻内涵,起到了思想舆论导向的“心灯”作用。
以《夜宿梨山》的“采访手记”为例,记者发出这样的心声:艰难跋涉在长征路上的红军将士,“夜宿梨山,秋毫无犯”,留下了满山熟透的梨子,更留下了我们党、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深情。当初害怕兵患、躲避部队的桂阳县燕山村李家穷苦老百姓,就是从“夜宿梨山”中,最直接也最深刻地认知了中国共产党,并下定了“一定要跟共产党走”的决心。爱人民者人民爱,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因为赢得了民心,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才能克服千难万险,夺取长征的伟大胜利。
《一条棉裤》配发的“采访手记”中,基于红军长征途中一位战士看到当地贫穷百姓周世忠在寒冷的冬天衣着单薄,毅然将仅有的一条棉裤送给周世忠,85年来周家把这条棉裤当作“传家宝”的感人故事,记者发出“不同的是故事,相同的是传承”的感慨:乍听“一条棉裤”的故事,记者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了“半条被子”的故事。是巧合么?细细一想,非也,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了太多“红色传家宝”的动人故事。不同的是故事的主角和情节,相同的是背后的精神与传承。
□ 湖南日报记者与央媒参访团一行,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梨子界红军烈士墓前听当地党史专家介绍红军长征路过通道时的战斗情况。
在《红军裁缝》的故事中,记者翻山越岭追寻一位失散红军把自己的技艺向贫苦百姓倾囊相送的故事,写下了题为《鱼水情,密密缝》的“采访手记”:“缺少裁缝,那就为他们挑灯夜战,密密缝制;缺少缝纫技术,那就毫无保留地细细教会他们”,“红军裁缝的故事,诠释的正是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将人民群众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然后把服务群众的工作真真切切地做细了、做深了、做活了,做到暖心处。将心比心,我们就赢得了民心。”
在《跳崖取义》故事中,当了解到因为无法查证,小水战斗纪念碑上没有留下烈士的名字,记者写下了《英雄无名精神永在》的“采访手记”:“我们的先烈,不论有没有留下姓名,都光芒永在,烛照人心,激励我们不断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烈士无名,却值得我们永远感念。不忘英烈,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发愤图强、继往开来,才能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创造新的辉煌”。
又如根据《红军借据》故事配发的“采访手记”写道:“一诺千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在当今,信守承诺的精神尤显珍贵”,“要让群众把你记在心里,不需要多么宏大的誓言,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兑现好服务群众的承诺,才是获得民心、夯实基础的基石”……
从抚摸真材实料中产生的真情实感,道出的真知灼见,让人信服。
重大主题宣传,基本上属于“规定动作”,公众从同一主题中读到看到听到的内容基本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对事实解读的观点。哪家媒体有观点,并解读得精准到位更有场景和“智慧量”,谁就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湖南日报》的这一系列报道,正是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将“就事写事”变为“就事论理”,与时俱进画龙点睛,从而使老题材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事理交融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