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光远
摘要:距离的态度这是由英国美学家布洛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所提出的。他认为,人对艺术和现实的审美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是主客体之间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主体在心理上和审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不考虑对象和自己的实际需要有什么厉害关系,只是进行审美观照。这种看法上的差异,是由于“距离”从中作梗而造成的。在前一种经验中,你和海雾之间的“距离太近了”也就是关系太密切了,它与你的行程与安全息息相关,成了你实际生活的障碍,所以你不得不对它感到忧闷和恐惧;在后一种经验中,你把海雾推到现实世界之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之间存有一种适当的“距离”,所以你不能不为利害关系所干扰。
关键词:审美态度;审美距离;风格
一、审美态度的主要观点
布洛认为就是距离介于我们自身和对象之间,距离的作用有二:(1)否定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知觉习惯——仅仅注意对象与我们最具实际厉害性的一面的习惯。(2)肯定那些对我们的实际利益没有吸引力、平时不为我们注意的其它侧面,后者一旦突然出现在人们的知觉中就会成为对人的一种审美的启示。布洛虽然强调审美的心理距离,强调审美要超脱个人的实际厉利害关系,但又指出,欣赏不能完全与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无关。这样就会对审美对象无动于衷,从而没有任何情感体验。
进一步地说,日常注意在于感知一个对象时,很快吧注意力过度到主体单一的理性思索或意志欲求上,思索或欲求对象形式以外的东西上;而审美注意则是在关照一个对象时,只将注意力停留在对对象形式的感知这个层面,主体的其它诸种心理功能也都汇入其中。可以看出评论家在观察他的画时更加注意到了事物的社会性,而怀斯则更加关注事物的本身自然存在,一种非功利性的审美注意。。在前面的例子中,评论家所关注的是实物的社会价值,所以只注意到具体作品在市场中的反响;而怀斯更加注意审美关照,更加注意事物的自然存在。
二、风格的定义
风格通常是指个体或团体艺术中的恒常形式——有时指恒常的元素、品质和表现。这个术语也被使用与艺术家或社会的全部活动,就像人们会谈及“生活风格”或“文明风格”那样。对考古学家来说,风格可见于一种母题或模式,或见于某些可直接把握的艺术品的品质,能帮助人们确定该作品的创作地点和时间,确立不同作品之间或者不同文化之间的关联。在这里,风格是症候性的痕迹,与一件工藝品或一种符号的非审美特征相似。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人们经常把它当作某种诊断手段来研究,而不是当作自身具有意义的东西。因为在处理风格时,考古学家们相对来说缺少审美和表情(或表现性面相特征,)方面的术语。
对艺术史家来说,风格乃是研究的重要对象。他研究风格的内在一致性,研究它的生命史,及其形成和演化的问题。他也会把风格当作作品系年,确定作品诞生地的标准,以及追溯艺术流派之间关系的手段。不过,风格首先是一个带有一定品质和意义表现的形式系统,艺术家的个性,乃至一个团体宽泛的世界观,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得以显现。风格还是团体成员之间的一种表现载体,通过形式暗示感情的特征,来传达和固定某些宗教、社会和道德生活的价值。除此之外,风格还是创新及特殊作品的个性得以评价的共同背景。通过考察作品在时空中的延续,通过将风格的各种变体与历史事件,及其他文化领域变化中的特征进行比对,在普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的帮助下,艺术史家试图解释风格或特殊风尚的变迁。对个体和团体风格的历史研究,还能揭示形式发展中典型阶段和过程。
三、广义与侠义风格
对综合的文化史家或者历史哲学家来说,风格乃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的某种表现,是其统一性的可见符号。风格反映了,或者说投射了集体思想感情的“内在形式”。这里,重要的不是个别艺术家或个别作品的风格,而是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跨度中一种文化的所有种类的艺术共享的形式和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会根据古典、中世纪或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中发现的、同样被记载于那些时代的宗教和哲学文献中的共同特性,来谈论那些时代的人。与艺术家类似,批评家倾向于将风格理解为一个价值术语,这种意义上的风格成了一种品质,因此一个批评家会说某某画家拥有“风格”,或者称某某作家是一个“文体家”。尽管在这种规范性的意义上(重要适用于个体艺术家),“风格”似乎不再艺术的历史研究或人种研究的范围内,却经常在此出现并且予以认真考虑。这是对成就的衡量,因此也是将艺术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十分妥帖的方式。
侠义风格在这些研究风格的方法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假定:每种风格都对应于一个特定的文化阶段,因此在一种既定的文化或文化阶段,只有一种风格或有限的几种风格。
参考文献:
[1]陶水平.审美态度心理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项晓敏.零度写作与人的自由:罗兰·巴尔特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