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鸣
摘要:“功利”一词,一是指功名利禄,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名词;二是指功业所带来的利益;三是指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属于中性词。而当今人们似乎已经为了这个词添加了一定的语体色彩,使得这个词逐渐具有了贬义性质,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发展现象,而是大众意识形态上扭曲的反映,我之前在《论批评的二次辩证起源》中谈到:“批评是有思考对象的思维或行为过程。”而凡是对于某些具体事物,现象乃至于人的功利性批判,大致都可作为批评的一种范畴,而对于这种批评所进行的批评,则是我当前这篇文章所要着重进行的工作与任务,如我所言,批评的批评也是一种批评,而现在,当是把这种批评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了,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的哲学化的社会批评实践。
关键词:功利性批评;功利性之意义;反功利性族系;二重功利冲突抵消
一.功利性批评的发生过程以及功利性意义之探讨
所谓功利性批评,即以功利性作为思想导向,以此作为工具针对具体对象进行思考或评论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假如说你认为一个人通过某种手段获得了某种实用性利益,出于自身潜意识的情感迸发,你会丧失理智地认为你理智地认为他错了。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当你看到其他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批评他,是在心里批评他。第二反应是冷静的进行哲学思辨,思考自身与对象的异同。而这时,朋友,你虽然很努力地在妄想自身与其的本质差别,却殊不知当从你思辨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成为了传染对象,我称之为功利性传染。而当这种出自于潜意识的思维状态发生时,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网络,群众会不自觉地被传染,从而产生新一轮的功利性批评潮流,这样,功利性潮流就会进化为一种社会思潮,成为大众的意识形态与根本价值观。所以,功利性批评是传染的,是全民的,是社会的,那么,作为功利性批评行为对象的功利性本身,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功利是中性词,它可能出自个体成员的一种自身利益,也可能出现于他人的引导与教诲,这么说来,它的确是出于自身利益的一种畸形社会意识形态。但按我上文所言,功利性最终会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成为大众意识。当一个事物,它成为了大众共有,大众共享,你如果说它是畸形,那么你就被边缘化了。这样,功利性就失去了意义,而导致这一事物的本源,则是社会的竞争形态。确切地说,是竞争产生了功利性意识,如果说竞争是社会化的话,那么功利性也是社会化的,那么对于它的边缘化批评则没有了意义。而要说功利性是无意义的,那么我必然会受到辩证主义者的谴责。所以,我要在这里对功利性的意义进行一下划分,如果一个人出于自身目的和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的功利性行为,那他的行为不仅是无意义的,而且是反社会的,这样的功利,具有批评的价值;而对于大众化的功利行为,亦可以说是由于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功利行为,我认为没有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二.反功利性族系的形成和壮大
当功利性发展到一种社会潮流的时候,就会出现一批队伍,我称之为泛化族系。而此时必然会出现另外一支队伍,拥有着自身的以独特形式转化的功利思维,这种功利思维不是以自身利益为导向的,而是以自身原有的价值思维为基础的,带有自然功利性的一种思维。这一族系在斗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因为他们始终把持着与社会大众所不同的意识看法,而且他们在斗争的初期往往很弱小,但他们仍然对社会的功利性进行批评,因此,我称之为反功利性群体。这一群体的发展轨迹是很曲折的,但這并不意味着他们终将走向灭亡,他们也拥有他们的上升期,而他们的上升期则是在他们的敌人——即他们所批评的功利性对象走向衰弱的时候,故这一阶段需要漫长的社会思维进化过程,所以反功利性族系是具有脆弱性,不成熟性,和偶然性的。而它自身也在与泛化族系之间的争斗中,逐渐发展自己的思维与理论,增强自身打败泛化功利性族系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斗争,他们可能会互相影响,最终合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思潮;也可能会此消彼长,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三.二重功利冲突抵消的发生
当一个个体带有功利性思维时,往往会引起整个群体内部之间的不和谐。而当其他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也有相似的意识时,这时候二重乃至于多重的功利意识会发生抵消,大家会默认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为正常的状态,从而形成了一种区域性的群体氛围,我称之为泛化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这个群体里的人每个人都没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的情感,他们所拥有的,只是整个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共性特征。而这种抵消性的现象,不仅仅适用于功利领域,更适用于群体思维的形成和群体艺术的演变。但是,一旦这种状态无法形成,则说明群体内部出现了隔阂与破裂,即群体之间没有抵消的可能性,这就造成了群体的分化与爆炸,思维相似的人们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他们的思维哲学以反对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其他群体思维的哲学。这一分裂原理所造成的各个思想流派我称之为分裂族系,他们看似分裂,实则共同构成了一个更为广泛区域的族系思维,人类社会的思维构成就是这样层层递进的,它是有组织性的。
二重功利性之间的互相抵消,乃至于多重功利性之间的互相抵消,实则为人类之间互相妥协的表。而正是由于妥协的产生,才完成了由功利意识向社会思维转换的这一伟大过程。
结语:
功利的发生与意义,如果在不考虑手段是否正当的前提下,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功利性心理是同个性,私欲一样,被启蒙的哲人们所认为的“天赋人”的权利。我们对这种心理进行批评,是对批评进行批评,实则也是我们重复批评的过程,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无意识的模仿。而对于自然欲进行批评,批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相当于是压榨剥削的,故望以此文章,革新大众对于功利欲之认识,形成正确的社会风潮,促进思想意识的自由化以协调社会竞争形式。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2010.1(2011.6重印);27-38.
[2]伊曼努尔.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17.3;10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