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必扬
摘要:随着高校对大学生教育水平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不仅关注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但就争取从思想层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我国很多大学目前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寻找解决措施。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开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
在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是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最关键的因素,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高校和教育部的支持,积极心理学理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做出自我疏导,勇敢的面对挫折。
(一)积极心理学的特征
积极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积极心理学能够引导社会走向积极的一面,同时能够帮助人们发掘生活中的快乐,为他们营造一种积极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是构建他们幸福感的关键所在,其次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实现价值的回归,让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明确自身的价值,关注自己的优点,产生自信心理,最后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他秉持了科学精神,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构造有重要意义[1]。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而不仅仅是利用心理学的观点,把它套用在每个大学生身上。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对他们的精神和心理疾病进行治疗,同时也是培养他们自身良好素养的重中之重。积极心理学运用了心理学的重点知识,是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回归,真正实现了潜能的挖掘,让大学生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在社会上谋取一席之地。在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自身固有价值的认知,深度挖掘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形成一种长远的治疗方法。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人际关系问题
人与人之间相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够让大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情绪更加丰富,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有些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情商较高,因此他们与朋友相处亲密,遇到矛盾能够冷静分析,很少与人发生冲突;然而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愤怒甚至不满的情绪,如果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极的情绪中,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存在一定影响。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也是大学生青少年时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专家调查显示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如果不能定时有效的沟通,会造成孩子孤僻的心理,在学校也会给其他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伤害。最极端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会认为父母给自己带来了痛苦,并且不愿意与父母相处,憎恨家庭的存在,这都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的[2]。
(二)青春期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对身边的事物有了自我的观点,不愿意盲目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指示,这是他们意识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是他们必须经历的。然而这个过程也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保护,如果让大学生的意义时任由他们自我发展,他们对自身的评价我控制都很难以正确把控,在看待问题时也会存在片面化和绝对化,很容易沉不住气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他们在面对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也缺少自我控制能力,抵制不住外界的诱惑。有些大学生还对自身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他们盲目否定自身的优点,所以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也有一些大学生过度高估了自己的现状,一旦遇到挫折便会郁郁寡欢,一蹶不振。
(三)丧失学习动力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后,他们的学习压力与高中相比大大减轻,然而作为学生学习仍然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在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同时放松的环境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一些大学生存在逃课旷课的现象,他们的成绩与学习能力急剧降低,这对他们的个人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作为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处,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决定了未来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工作能力,如果一味沉浸在放松的环境中,就会让他们的大学生活极其枯燥不利于他们个人职业生涯的培养,也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有效提高了心理学教育目标
在传统心理学研究大学生心理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是作为心理学教育的出发点,这就使得大学生成为了问题的根源,为了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传统心理学将大学生作为了心理教育的主体,并且通过谈话的模式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法与老师站在同一角度,双方无法互相理解,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即使没有心理问题,他们也会怀疑自己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处在这种氛围中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因此传统的心理学过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原有的美好品质,从我国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是造成其自身心理问题的来源之一,这也是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忽略的问题,也就是说学校在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督促他们对自我进行认知,培养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情绪。
(二)积极心理学改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应当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这不仅对大学生是有利的,对学校的工作也有促进作用,能拉近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从而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生活学习相融合,达到对其健康教育的目的。我国传统的心理学虽然要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然而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关系存在一定的漏洞,如果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发生了偏差,就会让老师成为整个心理学教育的出台而忽略了学生的地位,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将学生的教育放在主体地位,重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3]。
四、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途径
(一)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需要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教育部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了更多关注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指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同时要培养起健康的心理素质,在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简体,也是设计科学课程体系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使大学生明白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挖掘他们内在的价值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
(二)注重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心理疾病问题,更是大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人际交往关系,而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每个人心中都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因素,和阻碍我们发展的消息因素,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就是通过激发大学生内在积极向上的成长精神,培养他们克服消极情绪的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积极的人格品质。
(三)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学校在開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与其他教育工作相联系,而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大学生的心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学生的心理教育应当与其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关联。大学生在生活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受到心理学的影响,当他们有不良情绪时,就会运用心理学进行自我调节,而他们有了积极的情绪时也会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优点,不仅体现在它的价值上,更加体现在它能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生活相结合,要想让两者共同发挥作用,就应当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进行完善,改革,以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创新健康教育系统,将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放在首位,是其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功能。
(四)创建积极的大学生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有上述几点作用之外,还能够使大学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仅体现在与周围同学的交往,更体现在与老师和家长的交往,如何在不同环境中培养大学生不同的人际交往情感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还应当保持学校和家庭的人际交往存在相互联系,这种联系能够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接触的人群和学习的观念,如果有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地方,家长应当及时指正,同时大学生也能够将在家庭中获取的经验运用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积极分享心理学知识。这就间接使老师与家长之间建立了一种练习,共同推动学生潜能的发掘。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大学心理学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校应当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开展心理学健康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当传统的模式转变为当前积极心理学教育模式时就能够让积极的因素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自我心理的调控,也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涯中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关键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反思[J].社科纵横,2017(7):167-170.
[2]刘峻辰.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山西青年,2017(7).
[3]赵艳艳.试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6(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