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维护

2020-03-27 11:47马奎彦
青年生活 2020年5期

马奎彦

摘要:经辛兴镇中心校“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心理维护方法的研究”课题小组调查,在辛兴镇12所小学五六年级1333名学生中,来自留守、单亲、离异、再婚、孤儿、罪犯等特殊家庭的学生有94名,他们普遍存在着厌学、人际交往、缺乏安全感等方面的心理問题倾向。经分析研究,问题倾向的成因主要来自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为更好地对这些特殊家庭儿童进行心理维护,课题组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经实施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心理问题倾向及成因分析;心理维护策略

辛兴中心校2018年3月承办“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心理维护方法的研究”课题以来,通过对12所小学1333名五六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研发现,其中留守、单亲、离异、再婚、孤儿、罪犯等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有别于正常家庭的心理特征。

一、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特征

(一)抑郁  他们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于见到别的同学在父母面前撒娇其心里也会难受。(二)憎恨  他们讨厌父母吵架,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三)易怒  家庭的缺陷使他们郁闷的心情无处宣泄,表现出遇事易冲动,攻击性较强,易出现打架、骂人等行为。(四)自卑  家庭经济变差使孩子感觉比同学矮了许多,父母吵架导致四邻不安使自己脸上不光彩。(五)多疑  对别人的议论非常敏感,总是猜疑别人在说自己坏话,猜疑老师不再信任自己。(六)胆小、孤僻  有些孩子在紧张的家庭气氛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不敢与人交往,不敢说话,甚至于不敢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有些孩子经常出现不良情绪,想离家出走,甚至于想自杀,觉得自己在家中是累赘,是负担,是导致家庭变故的罪魁祸首。

二、问题倾向及成因分析

(一)心理问题倾向

1.讨厌学习问题倾向

在94名特殊家庭儿童中,有厌学情绪的约占38%。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屡次不完成作业;课堂上东张西望,或打瞌睡,或报告上厕所;其家长以各种理由拒绝入校与老师交流,更助长了学生厌学的“气焰”。

2.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倾向

特殊家庭儿童在班集体中,以自我为中心,通常没有分享概念;在家庭中,与亲人缺乏有效交流,没有过多的亲情回馈;二胎政策影响到其在家庭中的地位,特别是生活在再婚家庭中的儿童,让他们本来就敏感的性格变得自我保护意识更加强烈。

3.缺乏安全感

特殊家庭儿童缺乏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其内心的烦恼和冲突得不到适当的引导,情感的缺失导致他们内心封闭,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又因缺乏父母的约束,导致其行为失范,常常将同学间的无端小事升级为打骂,将同学之间的玩笑视为污辱,进而大打出手。

(二)心理问题倾向的成因

1.儿童自身的因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其对人对事都极为敏感,情绪反应强度出现高峰,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或支配,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2.家庭的因素

特殊家庭的孩子缺乏正常家庭温暖,其性格、智力、情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均受到压抑和扭曲。

3.学校的因素

农村学校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班容量较大,无暇顾及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感受;专业教师欠缺,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社会因素

电子产品充斥着社会的各个领域,“百度拍照”、“作业帮”等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形帮手,手机已经成为儿童的“第一保姆”,家长不限制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和用途,网络的虚拟化导致其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

三、心理维护策略

(一)以学校为基石,筑起心理教育平台

一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二是通过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加强对全体教师的素质培训,通过老师给予学生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以诚心、热心、爱心、细心、耐心对待特殊家庭儿童,提高学生在学校的幸福指数。

(二)以档案为主线,搭建心灵沟通桥梁

一是学校建立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二是教师动态地监测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儿童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三是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力量,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以讲座为契机,促进亲子关系融合

一是通过讲座对殊家庭儿童家长进行正确引导,向他们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知识和常识。二是教育家长为其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学生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促其身心健康发展。三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的才智,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全面助力学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