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的壮举

2020-03-27 12:25潘月珂
神州·下旬刊 2020年2期

摘要:《圣经·旧约·创世纪》中巴别塔的故事是基督教经典中一个著名的“语言事件”。早期人类语言相通,于是他们便利用语言联合起来尝试建造通天巨塔,但在被上帝耶和华扰乱语言后人类之间不能沟通,最后流散在全地上,通天计划也由此失败。《创世纪》一篇中突显出“语言”含有巨大力量,“言说造物”被认为是上帝才具有的最高权力,而人类联合起来利用“言说”制造通天塔的行为是在对最高权力发起挑战。人类造通天塔代表了一种社会权力中心主义的形成,上帝扰乱人类的语言恰巧是一种对传统社会中心的批判与解构。此事件若从文本象征意象去分析也可以理解成对人性弱点的思索,带有后现代“语言解构”的意味:语言的不确定性和零散性决定了理解过程天然含有一层“巴别”,从而加剧了人类认识真理的困难。

关键词:巴别塔;言说造物;惩罚或救赎;社会中心主义;批判与解构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创11:1-9)

巴别塔的事件首先表现为一种“语言事件”。当我们关注到圣经对世界的阐释时,发现上帝造世是通过语言“说”即用言说造物,同时赋予所造之物某种价值。这个过程持续了六天上帝便造齐了万物。创世纪第一篇:神说:“要有光”,世界就有了光。(创1:1)紧接着便加上了一个对“光”的价值判断: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于是就有了晚上、有了早晨。(创1:8)第二天神造空气、地和海“神看着是好的”,第三天神造青草、蔬菜、树木,“神看着是好的”,接下来的四天第五天第六天都是这样。由此可见上帝造世的能力(权力)体现为一种“说有就有”,再加上一种价值判断。而在造巴别塔的年代天下人的言语、口音都是一样的,人类便试图利用这种语言优势聚集所有人,妄图通过语言联合来造塔通天,造塔通天的目的是为了“宣言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这一举动代表着人类妄图获取上帝一般的造世权力,更妄图成为“上帝”(上帝也是一种追求最高权利的隐喻)。人类从最初的分散在地上到聚集在一起,建造的高塔在视觉上成为了大地上的中心,人类作为造塔者是一个发号施令的权力中心,宛如具备了上帝那样的能力——通过语言来建造,说有就有。人类聚集起来表面造塔,实则是制造权力。巴别塔是人类向自身环境拓展权力的方式,是展示文明拓展自然的权力,更是向上帝展示其权力的方式。人类一起做砖、拿砖当石头、拿石漆做灰泥,由此实现“宣言我们的名”。巴别塔的创造是一种人类社会(人类集体)中心化,社会中心化不断形成巨塔,人类也在社会中出现了统治者,最终建塔的目的变成了宣扬统治者的名而非上帝之名,中断了信仰,也中断了对至上的“真”的追求。为此,上帝展开了他的行动。耶和华看到人类造塔的这一幕便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上帝看到了人类之所以联合的本质在于言语互通的力量。上帝感慨“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了”,言语的力量之大不仅能造塔,更能造世间万物,做成世间所有的事。于是耶和华便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这才解决了巴别塔事件。

对于巴别塔事件,传统的基督教解释为上帝变乱人类的语言旨在惩罚人类。但人类造塔究竟犯了何等的罪?为何要受到惩罚?这一点并不清晰,反而是把上帝理解成了一种手握专权不愿分权的施暴者。《圣经》作为一部宣扬基督教神学的宗教道德丛书,意在从上帝对人的所作所为中象征性地发表神谕以启示人类,在于奠定人的生活哲理以及生命的价值取向。圣经所表达的哲理更多应该从深层次的文本象征中去理解。如果说伊甸园的故事是人类对未知的好奇而丧失了不朽的生命,那巴别塔事件就是人类为追求权利中心而丧失了心智(语言混乱)。[3]擾乱语言更多的是上帝对人类的拯救。为了不分散在全地上,人类统一起来造一座城、一座塔,他们辛勤劳作,做砖漆墙,为的是“宣扬我们的名”。基督教认为这种追求最高权力的贪婪也是人性与生俱来的原罪之一,社会集体化使得权力日益加强,社会队伍里必将分化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必将存在善与恶、美与丑,人性的罪必然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愈演愈烈。通天后的权力非常大——“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人类想成为自身的上帝,但却没办法克服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罪与恶。人不宣扬上帝的名,代表了其信仰的丧失,丧失神性的人类,其本真被集体权力所取代,人不成为人,只成为没有精神信仰的行尸走肉。上帝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是一种打破统治中心化(社会中心化)从而唤醒人类精神层面的信仰,使其直面自身的罪恶与缺陷。

上帝的救赎不仅停留在对人性的救赎,更多的还有在后现代层面对传统权力的打破从而做到对多元的解放。在古希伯来语境中,“巴别”有“变乱”之意,同时根据词义的延伸也有解构与批判之意。拆分语言带来了多元和差异,而上帝的拯救不仅仅停留在拆分与解构上,其根本内涵在于“宽容”。语言的阐释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和支离破碎性,正因为这种不确定和支离破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无限的可能,这个世界便成为复杂的、变化的、互动的世界,最终形成一种彼此宽容的文化氛围。只有宽容才能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实现多元和差异,若不然反而会激化人与人互不理解的语言之端,造成各种冲突甚至是战争。

巴别塔的故事还有另一种解释,如果我们用象征意象去看待整个故事中的元素,巴别塔事件同时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思索,其中带后现代“解构语言”的意味。上帝象征着理念世界的真理,人类造塔通天象征着集体动用自身力量追求真理的过程。在理想状态下人类是有可能拥抱至高无上的真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依赖语言阐释和听音理解的过程,语言的不确定性和零散性决定了理解的过程天然含有交流障碍,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从而进步一部导致各种猜忌与讽刺。这层交流隔阂是人性中天然存在的,并且在物质欲望泛滥、人性异化严重的现代社会愈演愈烈——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交流时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这样的交流掺杂着误解、伴随着冷漠,这便是人类头脑中必然存在的“巴别”。正因这种语言阐释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使得人类在追求真理时艰难前行——现阶段发现的真理在未来有可能变成谬误,如今认为是谬误将来却被证明其是真理,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康德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现象),并把理念世界的“真理”(即物自体)比喻为“上帝”,认为人类“只能思之不能知之”即只能通过认识现象世界无限修复现有的“真理”,从而无限追求理念世界的“物自体”。就像被上帝扰乱语言后的人类分散在大地上,只能无限仰望天堂,却不能造塔通天了。

参考文献:

[1]《圣经》[M]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9.

[2]梁工、卢龙光 编选,《圣经与文学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06.

[3]雅克·德里达 著,杜小真 译,《声音与现象》[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10.

[4]伊曼努尔·康德 著,王玖兴 译,《纯粹理性批判》[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8-05.

作者简介:潘月珂(1998-),女,江西赣州籍,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毕业,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并致力于西方哲学和美学学科的学习与研究。